摘 要: 該設計是基于STM32的大功率白光LED可見光通信系統,白光從發送到接收傳輸距離最高可達5 m。可傳輸頻率為300 Hz~8 kHz的模擬信號及高保真音頻,波特率可達1.6 Mb/s,輸出信號在示波器上無明顯失真。該系統具備雙信道通信,兩路信道同時均可傳輸300 Hz~8 kHz的模擬信號。由從站LCD12864液晶顯示當前單信道通信或雙信道通信。模擬信號經傳輸后在示波器上顯示無明顯失真。模擬信號為8倍采樣,音頻為6倍采樣,采樣信號經上拉放大后由12位A/D轉換器采樣,經過△壓縮后由主站通過白光LED發射。接收站通過光電接收管接收信號后經解碼、D/A轉換,轉換為模擬信號,模擬信號經濾波放大后輸出至示波器或音頻放大器。
關鍵詞: STM32白光通信; A/D轉換器; D/A轉換器; △編碼; 雙信道通信
中圖分類號: TN929.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13?0039?03
Abstract: Th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based on STM32 high?power white light LED, whose transmission distance from transmitting to receiving of white light can reach as far as 5 m. The system can transmit 300 Hz~8 kHz analog signal and high fidelity audio?frequency. Its baud rate is up to 1.6 Mb/s. The output signal has no obvious distortion on oscilloscope. Analog signal takes octuple sampling, and audio?frequency signal takes sextuple sampling. The signal was sampled by 12?bit A/D converter after pulling up and amplifying, and emitted by the principal station through white light LED after △ compression. The signal is received by the receiving station through photoelectric receiving tube, and then converted into analog signal by decoding and D/A converting. The analog signal is output to oscilloscope or audio frequency amplifier after filtering and amplifying.
Keywords: STM32 white light communication; A/D converter; D/A converter; △coding; dual?channel communication
0 引 言
德國柏林的海因里希赫茲、弗朗禾費通信研究所的GelenaGrubor和KlausDieter Langer提出用白光LED進行寬帶信息傳輸。他們首先提出了大功率白光LED因調制帶寬有限而限制了傳輸速率,因而他們研究的重點在于如何提高調制帶寬,提出了多電平調制方法,該觀點比較切合實際。Bremen大學的HanyElgala主張采用強度調制方法對LED進行調制,同樣提出了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用于可見光通信。南洋理工大學的DamonW.K.Wong和GeorgeChen從光源的模型出發,提出了白光LED的布局存在最優分布的觀點,并且設計出實驗系統既可以照明又可以發射1 kHz正弦信號。
國內在白光LED照明通信研究領域相對于國外較晚,2006年以來成為研究的熱點,主要研究成果發表于2008年,且大部分集中在理論方面研究。最早的文獻見于2006年2月的半導體光電雜志,西安理工大學柯熙政和丁德強對LED可見光通信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探討。2006年6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周洋研究了LED可見光無線通信的現狀和發展方向[1]。2009年華南師范大學劉宏展在光無線通信上發表了白光LED照明的可見光通信的現狀及發展。
1 方案論證
1.1 系統控制芯片
方案一:STC89C52,8位MCU。該芯片操作簡單,庫函數豐富,價格低廉,成本低,易控制,但RAM僅為4 KB,處理速度不快,難以用在精密控制、精密測量以及高速大數據的傳輸中。
方案二:MSP430,16位MCU。該芯片低功耗,節能,具有精簡指令集(RISC)的混合信號處理器(Mixed Signal Processor),適用于便攜式儀器儀表中,主頻為8 MHz,無法倍頻,故處理速度相對較慢,I/O口翻轉速度較難滿足發射速度。
方案三:STM32增強型,32位MCU。STM32系列基于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專為嵌入式應用設計的ARM Cortex?M3內核。增強型系列時鐘頻率達到72 MHz,是同類產品中性能最高的產品。內置32~128 KB的閃存,SRAM的最大容量和外設接口的組合。時鐘頻率為72 MHz時,I/O可以滿足音頻發射速度,STM32功耗36 mA,是32位市場上功耗最低的產品,相當于0.5 mA/MHz。
綜合以上分析選擇方案三。
1.2 A/D轉換/D/A轉換的論證與選擇
方案一:STM32內置A/D轉換/D/A轉換,無需復雜的外圍電路,無需額外提供電源,使用方便,實踐表明,使用片內轉換器,經白光傳輸的信號噪聲較大,如圖1所示。
方案二:使用片外12位的A/D轉換/D/A轉換器,外圍電路較為復雜,需額外提供電源,編碼簡單,傳輸速度快,實踐表明,使用片外轉換器,經白光傳輸的信號噪聲小,如圖2所示。
綜上分析選擇方案二。
1.3 功放電路
方案一:LM386,是一種音頻集成功放,具有自身功耗低、電壓增益可調整、電源電壓范圍大、外接元件少和總諧波失真小等優點,廣泛應用于錄音機和收音機中。
方案二:NE5532,電壓適應范圍非常寬,從±3~ ±20 V都能正常工作。聲音特點總體來說屬于溫暖細膩型,驅動力強,但高音略顯毛糙,低音偏肥,而且價格比較貴。
方案三:AD827,此芯片增益帶寬達50 MHz,SR達到300 V/μs, 高頻、低頻音質非常好無明顯失真。且在±5 V的供電下仍有優異的性能。價格昂貴,用在此系統中不經濟。
綜上分析選擇方案一。
1.4 光電器件的選擇
方案一:650 nm激光接收頭。當今主流照明白光LED為“單色光+熒光粉”的形式。熒光粉激發出大量紅光,紅光波長為622~770 nm,激光接收頭的接收波長約為650 nm,這樣能消除大部分外界光源的干擾,能提升系統的抗干擾能力。而且激光接收頭價格低廉,接收頻率高,操作簡單。
方案二:半導體光電傳感器。接收光線波長較廣,對可見光靈敏度高,選擇性較差。系統傳輸速率高達1.6 Mb/s,而高速器件的價格較高,不利于成本控制。
綜合以上分析,選擇方案一。
2 主要單元電路
2.1 音頻功放電路
由于D/A轉換后的模擬信號只有幾十mV,人耳聽不清,所以要加一個放大電路,將電壓放大,驅動喇叭,電容[C4]作用為隔直流,還原交流信號,隔離采樣電路中加法器上拉的直流電壓,如圖3所示。
2.2 電源電路
LM2596開關電源調節器是降壓型電源管理單片集成電路,能夠輸出3 A的驅動電流。該器件內部集成頻率補償和固定頻率發生器,開關頻率為150 kHz,與低頻開關調節器相比較,可以使用更小規格的濾波元件。
計算公式為:
[Vout=Vref1+(R1+R2)R3]
式中[Vref=1.23 V。]
2.3 A/D采樣電路
該電路可以提升音頻模擬信號的整體電壓值,使電壓最小值大于0 V,方便A/D采樣,如圖4所示。
3 流程圖
系統整體流程圖,如圖5所示。程序流程圖如圖6所示。程序編碼流程圖如圖7所示。
4 相關參數計算說明
4.1 帶通濾波器
人耳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為20 Hz~20 kHz,所以帶通應為20 Hz~20 kHz。高通濾波部分為使信號衰減小,所以[R1]應盡量大,選[R1]為68 kΩ,輸入音頻信號應不高于200 mV,所以衰減的信號在μA級,由[f=1(2πRC)]知,此時[C=1(2πfR)=0.1 μF。]低通濾波部分為了保持信號,所以[R2]應盡量小,選為680 Ω,由[f=][1(2πRC)]知,此時[C=1(2πfR)=0.02] μF,帶通濾波如圖8所示。
5 系統調試
5.1 硬件調試
先在面包板上搭建功放電路,然后由手機播放音頻,調試外圍元件參數,直到音頻無失真為止。調整好參數后焊接電路,進行聯調。
由于A/D轉換只能采集正電壓,然后濾波,根據香農采樣定理使用六倍頻采樣,確保能準確還原波形,所以需要對音頻信號的模擬信號進行上拉電壓,將整體電壓上拉到0 V以上,接收站收到信號后進行D/A轉換,再由減法器還原原音頻的模擬信號。
5.2 軟件調試
信號發射端:首先通過ADC采樣,將12位采樣數據分解成兩個字節,在每個字節的前兩位加上引導碼,以方便接收端對數據進行識別。再通過△壓縮編碼,先將分解后的原碼通過串口發送出去,下一次將采樣的數據與原碼做差,將差值通過串口發送出去。利用△編碼后,每傳輸兩次采樣值可節省1個字節,加快了通信的速率。同時,本設計可切換為雙路通信,軟件采用時分復用的辦法,將兩個通道的數據交叉傳輸,并通過自定義的通道切換碼進行不同通道之間的切換。
信號接收端:首先通過串口中斷不斷進行數據的接收,將接收的已被△編碼的數據進行解碼,隨后將解碼的數據寫入DAC并輸出相應的模擬量。當接收到通道切換碼時,接收端即刻轉換為雙通道工作模式,將接收到的不同通道的數據進行分別解碼,并通過不同的DAC輸出相應的模擬量。
6 測 試
(1) 1 kHz正弦波輸出波形(上)與原波形(下)相比較基本無失真,如圖9所示。
(2) 8 kHz方波輸出波形(上)與輸入波形(下)相比較基本無失真,如圖10所示。
音頻信號無明顯規律,無法用示波器直接判斷失真與否,經測試人耳聽不出噪聲,音質優美。
7 結 論
通過本次系統的設計制作,熟練應用并掌握了大功率白光通信原理,熟練運用了壓縮編碼的通信方式。另外了解到理論與實踐確實有些差距,比如高通、低通濾波時,理論計算的數值并不是抑制噪聲最佳的數值,需要考慮到電路中其他器件的影響,比如在三極管的電路中,在高頻范疇要考慮到極間電容的影響,以及導線的電感效應。在代碼編寫方面,體會到代碼實時性的重要,代碼編寫要簡介明了,杜絕程序冗雜,提高代碼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劉文生,李錦林.取樣技術原理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2] 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陳永真,韓梅,陳之勃.硬件電路設計精解[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4] 劉火良,楊森.STM32庫開發實戰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5] 樊昌信,曹麗娜.通信原理[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
[6] 譚浩強.C語言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7] 閻石.數字電子技術基礎[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