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當家
山藥屬薯蕷科,原產于亞洲,為多年生宿根性蔓生植物,喜溫暖、不耐寒,塊根10℃以上開始發芽,莖葉生長以25~28℃為最適,塊根膨大以20~24℃最快。我國自古就有栽培山藥的歷史,主產區位于河南、山西、山東、陜西等地。通常情況下,當土壤溫度達到9℃、氣溫(環境溫度)達到13℃時即可種植,霜降前后莖葉全部枯萎時即可采收,倘若采收不急也可在土壤中保存過冬,最晚可到次年3月中下旬根莖發芽前收獲。
作為秋冬季應季食材,山藥主要食用地下塊根部分,可食率高達95%。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山藥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鈣、磷、鐵、鎂、鉀、鈉等多種礦物質。其中塊根中蛋白質含量達1.5%,碳水化合物14.4%,被認為是上等食材。從外形看,山藥可分為長山藥、扁山藥、圓山藥三種,長山藥最為常見,如麻山藥、大和長芋、鐵棍山藥、水山藥等圓柱形品種。
慧吃山藥
由于山藥種類繁多,正確選購和烹調是營養發揮的重中之重。一般情況下,水山藥產于北京、山東等地,是山藥中體形較粗壯的品種,直徑約為5 cm,身材“直溜”,含水量大,口感脆嫩,適合炒菜或涮火鍋;鐵棍山藥產于河南,粗細相對均勻,外皮呈土褐色,肉質細膩緊實,煮熟后,口感綿密;小白嘴山藥產于河北,是與鐵棍山藥看起來最類似的山藥品種,其口感甜面;牛腿山藥產于山東,外表較粗壯,口感較面。山藥除食用其根莖外,長在山藥葉子下面的“山藥豆”也可食用,其口感與山藥類似,又甜又面,但略帶麻味。
選購山藥時,首先應該掂重量,大小相同的山藥,較重的更好。其次看須毛,同一品種的山藥,須毛越多的越好。須毛越多的山藥口感更面,含山藥多糖更多,營養也更好。最后看橫切面,山藥的橫切面肉質應呈雪白色,若呈鐵銹色時切勿購買。同其他薯類食物一樣,山藥在存放過程中也會長芽,但山藥芽本身不含毒素,沒有食用安全方面的問題,只是味道和口感會變差。處理山藥時,山藥中的黏液成分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帶來刺癢感,因此進行去皮處理時最好佩戴手套,如果處理山藥時不慎黏液粘在手上,也可以把手洗干凈后,在火上烤一下,刺癢感就會減弱。
亦食亦藥
據《本草綱目》記載,山藥有“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等功效,中醫認為,黑色入腎,白色入肺,即黑色食物具有補腎的功效,而白色的山藥除了健脾潤肺,更可祛燥養心,自古是藥食兩用的天然食材。冬天多食山藥對身體大有補益,可以健脾補肺、益胃補腎、聰耳明目、長志安神。
醫學研究表明,山藥干品的蛋白質含量是大米的兩倍,B族維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數倍,礦物質中鉀含量極其豐富。山藥黏液中的蛋白可提高動物免疫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而山藥中所含的脫氫表雄酮也具有強化免疫功能、提高記憶力、鎮靜安眠、延緩骨骼肌肉老化、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研究表明,山藥去皮后黏液中特有的黏蛋白和黏多糖能清除多種自由基,提高動物體內抗氧化酶系統活性,減少氧化產物含量。
海苔山藥卷
材料:
山藥400 g,胡蘿卜80 g,豌豆80 g,海苔2片,鹽和香油少許。
做法:
1. 山藥洗凈,切成段,放入蒸鍋中,蒸熟。
2. 胡蘿卜切成小丁,和豌豆一起焯熟撈出。
3. 蒸熟的山藥撕去外皮,放入大碗中,搗成山藥泥;倒入焯好的胡蘿卜丁和豌豆,加少許鹽和香油,攪拌均勻成山藥菜泥。
4. 把一張海苔鋪在案板上,將山藥菜泥均勻地鋪在海苔上,邊緣留出一些距離,從一邊慢慢卷起,卷成一個長卷。
5. 將長卷切成小段裝盤即可。
酸奶山藥豆
材料:
山藥豆150 g,酸奶100 mL,藍莓果醬40 g。
做法:
1. 將洗凈的山藥豆放入平底盤中攤開,入鍋蒸熟(約10分鐘即可)。
2. 蒸的同時,將酸奶和果醬放入大碗中,攪拌均勻制成藍莓酸奶。
3. 山藥蒸熟后,把果醬酸奶澆在山藥豆上裝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