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什么?我覺得婚姻是一座后花園,你若建設得好,它會是洗去你一身塵埃的甘露,是停靠并溫暖你疲憊身心的棲息地;你若忽視建設,它便雜草叢生。婚姻更像是一座迷宮,人們被誘惑進去,又被逼迫出來,總之在那里進進出出、出出進進。而到底有多少婚姻毀于了解呢?
有一類婚姻,開頭是天堂,中間是戰場,之后是冷宮或進退不能的地獄。
例研究生畢業的司女士,結婚5年,有一個2歲的女兒。談戀愛的兩年,說不上激情浪漫,但感覺溫馨平和,覺得自己找對了對象,特別是他的誠實厚道、心細、有責任感,使她有足夠的安全感。婚后不久,她感覺老公H沒過去好了、脾氣漸大。生了孩子之后,感覺老公變得生硬,冷漠,經常不回家,甚至有了外遇……這令她五雷轟頂、情緒爆裂,很想即刻離婚,但考慮到孩子小,她糾結于婚姻的十字路口。她老公H說:咱們結婚前,她挺溫柔、善解人意的,婚后,發現她是那么小氣自私,什么都管著我,有時像胡攪蠻纏的潑婦,我受夠了她,要不為了孩子,我想結束這個婚姻算了。
顯然,司女士和H男人的婚姻,不過是眾多從幸福開始,逐漸走向受傷、分裂婚姻的一個代表而已。
這類“開頭是天堂,之后是地獄”婚姻,顛覆著“男女之所以走向婚姻殿堂,是因雙方彼此了解對方、喜歡對方,甚至承諾對方。如果后來又分手,那是因為彼此有了誤解、猜疑等”的認為,而恰恰是:婚姻是“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婚姻殺手锏
人們在戀愛或初婚期,感覺對象是“好人”,結婚一兩年后認為對方變了,不是當初那個他/她,于是認為對象是“惡人”。這一現象本身就說明,關系裂變起始于了解,雙方真正了解對方,始于關系裂變時。
裂變之戰打響后,雙方討伐對方猶如子彈飛:“我以前是瞎了眼,錯看你了”“你真虛偽,原來說的、做的都是假的。狐貍尾巴終于露出了,你原來太會隱藏了”,這些唇槍舌戰本身,又說明了一個觀點:人們從戀愛到結婚,對對方是誤讀,雙方愛的是彼此的幻象(即人們愛的是理想自我的投影,是對象身上過去所愛之人的部分)。當了解過程還原了對象的真相以后,覺得自己“認錯人了”,于是懊悔、怨怒顯現。或者說,當雙方的真實面目被時間還原后,雙方便開始想要離婚。
真正的了解,從更深的意義上說,是夫妻沖突打開了彼此“了解”對方的一扇門。這時所喚起的洞悉(了解)對方的欲望,亦便成為婚姻穩定的殺手锏。
嚴格地講,這時的洞悉,是逐一對自我幻象的破滅。卻不知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反正,進入了解這扇門之后,會有以下后果:
真相流露
作為社會人,其本質是復雜的。兩個生活背景不同的非血緣關系的人,欲結成親密關系,之前都會很熱情地亮出自己優秀的一面,即便知道對方有缺點,也會被那時的熱情與激情融化。關系穩定后,雙方又都會松弛高漲的熱情,緩緩呈現出本來的自己,包括原有的缺點。但這時,雙方的感覺似乎走向了另一方向。其實雙方這個人還是原來的他/她,什么也沒變,只是流露了更多原本就有的特質。
真相傷人
當打開真相之門,深入了解的機會便開始。但很奇怪的是,曾經的缺點已不是缺點,而升級到不可忍受的缺陷。在雙方心里不斷涌入的是:原來,他/她有那么多我不了解的“糟糕”:自私、狹隘、懶惰、邋遢、花心、粗暴、偏執、不可救藥(背叛出軌之類的不可救藥,多是不能接受對方缺點的結果)……接下來的后果是,要么借“確鑿證據”,以語言,甚至行為攻擊對方,要么是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或平靜或憤恨地分道揚鑣。
真相作為最本源的東西,在這里發揮了傷人的功能。這一現象道出人性的悖論之一:追求真相又不接受真相。打個比喻,所謂婚姻的三年或七年之癢,其癢,不過是人身上暗藏的病灶之殼,了解就像雙方擁有的一把刀,緩慢地剝離著對方的殼,當雙方的病灶暴露無遺也疼痛不已時,便是放棄對方之時。而那病灶,象征人身上的局限。是人就必然有局限,就像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一樣。
因了解而失望
從“因誤解而結婚,因了解而離婚”現象,使我們看到人性深處那些東西:自私、自戀、毀滅性。以及它們所延伸出的兩大矛盾:人因依戀需要而渴求親密關系,又因獨立需要而逃避親密關系;人因自尊需要而渴求被認同,卻因人的局限而必遭自尊傷害。
或許,人們最深的痛,是不能忍受缺陷揭露;人們最深的需要,是保護或包容缺陷,這是永遠改變不了的人性特點。

沖突的親密關系里,每一方都對對方懷揣同樣的期盼、同樣的渴望,但缺乏供給者,那么最后雙方都是失望者。同理,若雙方都感受到被對方傷害,那么關系里的人都是迫害者。
所以,在婚姻關系里,若兩人是心智未熟的小孩,那他們分別渴望著對方能給自己無條件的愛,就像父母之愛一樣。不過,由于關系里沒有父母,也沒有父母之愛的降臨,那么兩個饑渴的小孩必然會鬧騰。同理,這兩個未成熟的小孩,之前是因為誤解對方是父母,或誤以為對方是永遠愛我而結婚,后來,是因為了解對方不是父母,或了解對方原來有諸多缺點而離了婚。
因此,婚姻的破裂,看上去是被毀于彼此真正的了解,其背后反映了所有關系的分裂是毀于人對自身弱點的不諒解。雖然,表現出來的是對他人弱點的不諒解。

足夠好的關系,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而能維持足夠長的時間,是在于能夠以局部匹配。人的匹配的變化維度很大,需要多角度,更需要人的胸襟和智慧。但許多親密關系之所以早泄,是因為他們說“不般配”,奇怪的是婚后說的不般配,卻是婚前感覺的絕配。在他們的無意識是按著“完全匹配”建設關系,這樣完美的匹配要求的結局,證實了婚姻是“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根本的問題還在于,婚姻中受傷的雙方都堅持認為,我終于了解是對方的“丑弱面”欺騙了我,卻不了解是自己有“丑弱面”才承受不了外來的“丑弱面”;雙方也不了解自己當初是以幻象選擇了對象,不了解自己根本就缺乏包容對象“真實”的能力。
如果說,受傷的婚姻還有藥可治,那首要的前提是,他們有治療意愿,然后必然是接受治療的方案:學習“相處的藝術”。效果取決于是否用心和堅持學習。
相處的藝術
婚姻受傷,是人們既不會相愛也不會相處所致。無論婚前人們是否相愛,都決定不了婚后的命運,相愛和相處是兩回事,猶如愛情跟婚姻是兩個概念一樣。因此,既然走進了婚姻,又有修復婚姻的需要,那么,你就必然要認真學習了。
學習反思
現代人的痛苦之一,是忙于追逐疏于反思。婚姻關系更是暴露我們“一旦不快,則將因和氣撒向對方,匱乏向內看”的覺悟。當婚姻開始口角戰時,已在提醒雙方應反思:①你們在用自以為的“對”聲討誤以為對方的“錯”;②婚姻中太講理,是傷害感情的刀劍。講理的互動模式本身,說明雙方都想“救贖”對方,都在借道理這把劍,戳擊對方,雙方都是迫害者;③只要有一方,能先閉嘴道理,講理之戰便打不起。許多事情,本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何況伴侶他/她絕不是我們生命中該攻擊的仇人。
分離幻象
這是另一深刻的反思題:婚姻是換代的原生家庭,我們過往經歷累積并壓抑的不滿,會成功地轉移到婚姻中,并持續無意識地發泄著,并發揮著作用;同樣,我們過往經歷塑造的理想、幻象也會無意識地投向,或期望于婚姻對象。
換一種理解,伴侶不能友好相處是因為感覺對方的“特質,喜好”傷及了我。這其實是我們把對方理想化以后的自我需求挫敗。真正的傷害源是自我心理容器的弱小,承接不了他人的特殊存在。人在關系中的幼稚化,就像俗語說的“沒飯吃怪筲箕”。
因此,婚姻若沒有互傷,必須是各自撤回“按己意向施予甚至強求對方”的投射。
學習接受和放棄
這既是親密關系的境界,也是所有關系相處的藝術。接受什么呢?
都說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差異是人的本質。而我們的婚姻受傷,往往是因雙方不容差異所致。那么,避免婚姻受傷的出路就應該是:接受差異。
如果你的難題是:話說起容易,做起難。那你還得反思,為什么做起難?難在哪里?又憑什么接受差異?這其實理由很簡單:憑我們想要婚姻,想擁有幸福。有了這個理由,你就有責任學習相處的藝術:先承認差異,再允許接受差異。
放棄什么呢?任何一對婚姻的分離,都并非突然的決定。有人說,人心是慢慢變冷,樹葉是漸漸變黃,故事是走走停停寫到結局。而關系中的愛,是因為失望太多,才變成不愛。那句“有愛生恨”的真正本質反映了,人是自私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人總是重復著恨:你讓我失望,我則恨你。可這背后,究竟是什么產生的失望呢?
不難想到,是人心的貪婪,和我們固著在幼時那個永不消失的夢想——無條件愛我。也不難想到,修復受傷的婚姻,我們需要一種放棄,放棄對伴侶絕對愛我的夢想。
學做關系中的智者
我總覺得,修復親密關系的前提,是自己能跟自己的陰影談一場戀愛。這話的意思是人首先能愛自己包括自己的缺陷,才能真愛他人。
學做智者,先要謙卑地訪問下自己的心:婚姻里,你貢獻了什么?你扮演了什么角色?你可能是受害者還是迫害者,是犧牲者還是抱怨者?你是用愛在控制誰,還是你用恨在愛誰?你真實的需要是什么,對方需要什么?為滿足自己和對方需要,你能做些什么?
學做關系中的智者,是放下渴求對方愛我,而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愛的人。
還可學智者的“相處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己所能予人所需;投桃報李,悅納差異;尊重缺陷,欣賞優勢;有獨立的依戀,有邊界的共處。
相處的課程,以及療愈受傷婚姻的路眾多,我們難一一道盡。說到底,婚姻是一座學府,它蘊含有豐富而高深的人文知識,在那里你本可以修身成長。但是否學有所獲,能否成長,不在于婚姻學府的貴賤,而取決人的學習能力的高低。
人性的弱點,注定我們在親密關系里會經驗不同程度的傷害。又反觀我們受傷的關系,發現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我們身上有的弱點,恰是我們對弱點的排斥、憎恨、不寬容。因此,規避傷害,或真能修復傷害的途徑,也就注定是以上所談及的那些“相處的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