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最早起源于中東“新月沃土”地區,“新月沃土”是指中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一連串肥沃土地,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約旦部分地區,以及伊拉克大部和土耳其東南部。經過長期的發展,小麥已經成為世界上分布最廣、營養價值最高的糧食作物之一。據史料記載,小麥在我國已有5 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主要產于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河北、湖北、安徽等省。
小麥可食部分是其穎果,含有豐富的淀粉、較多的蛋白質、少量脂肪,以及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B,穎果經去殼干燥加工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干、蛋糕、面條等食物;發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是一種營養豐富、經濟價值較高的糧食作物。小麥自古是我國北方人民的主糧,《本草拾遺》中提到:“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小麥營養全解析

按照小麥粉國家質量標準(GB 1355-1986),小麥面粉可分為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標準粉和普通面粉4個等級。面粉的質量取決于小麥的品種和制作方法,質量等級的判斷主要根據面粉的灰分、粗細度、面筋質含量等來判定(灰分:特一粉≤0.7%,標準粉≤1.10%;面筋質:特一粉≥26.0%,標準粉≥24.0%)。標準粉加工精度較低,保留了較多的胚芽及外膜,其中貯藏大部分營養成分,故營養價值較高,以面食為主食的地區宜選用標準粉。特制粉加工精度最高,胚芽及外膜保留最少,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較多,營養價值不及標準粉,但精白粉脂肪、植酸及纖維素含量較少,消化吸收率比標準粉高。此外,由于小麥麩皮含有豐富的粗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常將其作為食品添加劑加入面包中,以此來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富裕病”。
我國北方餐桌上的主食面條、饅頭等一般以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標準粉為原料,成熟小麥收獲后,經磨碎加工得到面粉和麥皮。由于麥皮、麥芽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隨著人們對麥皮、麥芽以及麥油營養價值的認識,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麥皮、麥芽等正逐漸受到人們重視。另外,小麥顆粒在水中上浮水面上的癟粒俗稱“浮小麥”,是未成熟的穎果,中醫認為其味甘咸,性涼,能治自汗盜汗、虛勞潮熱等。

吃什么飯用什么粉
通常情況下,按照食品加工工藝和成品質量對面粉特性的具體要求,面粉的加工品質評價一般立足于烘烤品質和蒸煮品質兩個維度。
就烘烤品質而言,制作面包和餅干對面粉的要求完全不同。面包要求成品體積大,松軟有彈性,孔隙小而均勻,色澤好,美味可口,這就需要選用蛋白質含量較高,面筋彈性好、筋力強,吸水率高的小麥面粉。而餅干要求成品酥、軟、脆,此時則需要選用蛋白質含量低,面筋弱,灰分少,粉色白,顆粒細膩,吸水率低,黏性較大的小麥面粉。
就蒸煮品質而言,制作面條與饅頭對面粉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制作面條的小麥一般為硬質或半硬質,面粉要求延伸性好,筋力中等。適合制作饅頭的小麥面粉要求比面包低,一般要求蛋白質含量中等以上,面筋含量稍高,中等強度,彈性和延伸性好,發酵特性適中。制作面食時面粉經加水揉成面團并放置一段時間后所形成的面筋,可以將食品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封存在面團中,使面粉中的植酸被酵母菌分解,從而提高人體對礦物質的吸收率。
好營養是吃出來的
無論是中國傳統主食面條還是西方美食面包,從食物熟制方法上看,無外乎蒸、煮、烙、煎、烤、炸、燜等幾大類,制作技術離不開攪拌、發酵、制成三個步驟。但從營養角度來看,制作方法、搭配形式等對食物本身營養價值的影響略有不同。
1. 面粉蛋白質的組成中賴氨酸含量較低,生物價為67 [ 生物價(The biological valence)是一種評估蛋白質營養價值的生物方法,指每100 g食物來源蛋白質轉化成人體蛋白質的質量 ],不及大米。以小麥為主食的地區,應注意搭配動物性食物或豆制品,其生物價可明顯提高,如用發酵好的面團制作肉包子、餃子、餛飩、餡餅、燒餅等,這類蒸煮食物可使賴氨酸得到必要的補充。
2. 面食經烙炸后香味襲人焦酥可口,但在烙炸過程中,如果油溫超過200℃,且烙炸時間超過2分鐘時,就會形成強致癌物雜環胺,食后對人體不利。另外,面食在制作油條、油饃的過程中一般會摻入明礬,而明礬含有一定的鋁,兒童和孕婦食之過多有害。
3. 精粉也同精米一樣,有不少營養被損失掉了,所以應將精白粉與標準粉混合食用,目前谷類消費主體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因此要適當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以預防營養不良。
4. 谷類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本保證,粗細搭配有利于合理攝取營養素。
好面粉四大黃金標準
色澤:優質面粉色澤呈白色或微黃色,手捻捏時呈細粉末狀。
氣味:優質面粉無異味。
觸感:優質面粉用手摸取時,手心有較大的涼爽感。
口味:取少許面粉細嚼,優質面粉味道淡而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