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里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每當朋友來訪,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不一起吃頓飯總感覺無法表達深藏內心的好客之情,有人說這是庸俗的表現,也有人認為,這才是禮儀之邦的待客之道。中國人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迎客、敬茶、備酒、留宿、送客是傳統禮儀中待客的基本環節。國外同樣如此,根據猶太口傳律法《塔木德》記載,每當客人來訪,主人不僅要提供食宿,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必須有誠意,無論自身處于什么境況,待客時必須是發自內心地優雅誠摯。
美食之所以作為待客之道,不僅是因為美食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更重要的是,美食能讓人產生情感的共鳴。中國人習慣將感情寄托于食物,無論是家人團聚或者朋友重逢,一頓飯足矣。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無論如何高規格地待客都不會讓人覺得奇怪,即使你為了接待客人打腫面孔充胖子,也不會被人笑話,即便是自欺欺人,甚至勞民傷財,也很少有人會去指責。這是一種奇怪的價值觀,但卻是實實在在內心情感的表達。作為待客首選,美食的精致程度往往被誤認為是待客的極致追求,實際上特色與誠意往往更為關鍵。一般情況下,如果家里來了客人,無論家族如何顯赫,女主人親自下廚始終被視為是對客人最高的禮遇。
由于物質條件不同,好“客”之“食”南北各地特色各異,地處北方的內蒙古,素以牛羊肉聞名,當地待客的最高禮儀非“烤全羊”莫屬。烤全羊起源于西北游牧民族,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上席時烹制者將整羊平臥在一只特制的大木盤中,羊脖上系一紅綢帶、打成花結以示隆重。就餐時,主人會在客人面前先把里脊上的瘦肉一塊塊切下來,放在盤子里視客人身份依次奉遞。烤全羊外焦里嫩、皮脆肉滑、色澤金黃、鮮香異常,吃起來肥而不膩,酥脆香美,被當地人奉為上品。遠在南方的福建人同樣天生好客,路遇熟人,往往會邀其上門喝茶吃飯,客人來家,必定先茶后飯,俗稱“茶哥米弟”。喝茶之外,請客人吃雞蛋、鴨蛋之俗在閩中由來已久,福建民間認為紅色是喜慶吉祥的顏色,很多地方主人待客炒米粉時,米粉上面都要放上一兩個紅蛋,俗稱“壓紅”;長汀一帶,每有客至,也要請吃一只染紅的雞蛋。有人說北方人好“客”之“食”豪放大氣,南方則細膩如絲,無論哪種形式,好客的關鍵在“好”,表達在“食”,用心做出的食物永遠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