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夢立
18歲赴新加坡留學,現為新加坡麻省理工聯合項目的博士生,地球科學方向。由于學科關系經常滿世界跑,逐漸習慣以開放的心去接納各種不同的文化,并記錄它們。在攝影上不愿被題材所局限,在意內容給攝影帶來的價值,在拍攝過程中注重個人情懷和思考。
新加坡/SINGAPORE
ShopHouse(店屋)之于新加坡,就猶如石庫門之于上海,四合院之于北京。這種有著紅色礫瓦屋頂、外型上類似巴洛克建筑卻在細節上加入了土生華人風格的東南亞鄉土建筑,是新加坡最初發跡時的建筑形態。ShopHouse看著新加坡從籍籍無名的貿易轉口港發展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城市,同時在今天漸漸變成新加坡往事的一個定格。
ShoPHouse里有古早味新加坡
1819年,任職于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準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經過萊佛士的努力,新加坡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200年時光轉眼過,萊佛士當年規劃的城區仍然完整地保留著而且變得更加有韻味。
要尋找這樣的殖民地城區,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找ShopHouse。ShopHouse是有紅色礫瓦屋頂,外型上類似巴洛克建筑卻在細節上加入了土生華人風格的東南亞鄉土建筑。這樣的建筑一般都是兩至三層高,一樓做店鋪使用,二三樓為民居,裝飾著中式瓦當和西式百葉窗——中西合璧是南洋風情的一大特色。早在殖民時期,ShopHouse的一樓都會因為新加坡多雨的天氣修建出讓人避雨的走廊。沿街的店鋪互相連接,走廊也就延伸成了一條雨天的通道。這樣的老街區全新加坡零零星星都有分布,但是主要集中在牛車水、安祥山、艾美拉山、哈芝巷、馬里士他、武吉知馬以及如切。走在這些街區里,南洋土生華人的傳統和在演變中的南洋華人文化都會一一浮現出來。
紅屋頂下的老南洋風情劇
牛車水、安祥山和哈芝巷位于市中心,是掩映在現代城市里的傳統街區,也是尋找演變中的傳統南洋生活的地方。如今這些街區的古老建筑仍然保留,但已經改造成了奇特的商鋪、餐廳和酒吧。牛車水有個原貌館就記錄了當年華人生活的樣子。這里傳統美食餐館眾多,都是南洋華人記憶中的味道。
入夜之后的安祥山和哈芝巷,酒吧進入繁忙時期。暗下去的天空配上由霓虹燈、燭光照亮的彩色建筑呈現的視覺效果是非常豐富的。坐在老屋里感受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是種很獨特的體驗。
在烏節路上的艾美拉山是一塊鬧中取靜的地方,這里曾是富有的土生華商的聚居地,如今仍然以居住社區為主。走在艾美拉山的街道上,看到上世紀初的牌匾,土生華人的生活物件在這里比比皆是——不是作為旅游的噱頭,而是作為在這里世世代代的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自然而然地使用著,就像一本在呼吸的歷史書。
馬里士他和如切都位于新加坡東部,屬于中央商務區以外的地帶。相對于城中心的那些ShopHouse,馬里士他的店面基本上可以找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由新加坡國家文物局管理的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也正是坐落于馬里士他的鄰里中。而如切路則是以出售各種當地小吃而聞名,如豆干包(油炸豆腐中夾肉糜)、肉粽、加東叻沙(即辣味椰奶湯米粉),堪稱美食家的天堂。
即使城市經歷了上百年的演變,食性卻是不會變的。因此除了老建筑,味蕾同樣是感知新加坡歷史的渠道。舊街區里都不會缺少集市——當地稱作濕巴剎,“濕”是表示集市里有賣魚賣肉,經常把地板弄濕而得名,巴剎則是馬來文音譯。集市上豐富的原材料和水果經常讓人眼花繚亂,叫不上名字的很多。然而也有熟識面孔,比如發財甘蔗、旺梨(鳳梨)這些象征興旺的水果。帶有鄉愁味道的福建面、潮州糜、海南雞飯依然在吃,盡管現代人吃福建面估計也很難想象福建的樣子,然而思念卻繼續在唇齒間回蕩。這些美食也是隨處可見,要么在菜市云集的小販中心,要么在ShopHouse單門獨戶。
雖然在日常生活習慣里還能找到土生華人的傳統,但是在讀物方面,演變至今已經跟從前完全不同了。當地安哥最喜愛的便是周末拿著份早報悠然自得地看新聞,而年輕輩卻已不再去書局這樣的地方。位于武吉知馬的明興書局,建筑仍在,卻變成兩位留守老人居住的地方。除了寥寥數個補習學生,已然門庭冷落。其中一位老人非常健談,告訴我這個書局所在的ShopHouse,曾經是日本占領新加坡的時候處理機要文件的所在地,而他小時候也親眼見過有兩名軍官進出這個屋子。老人說:“電視劇里演說這里曾經住的是歌妓??墒悄阆胂?,處理文件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亂七八糟的人來往?現在年輕人不愛看書,都被電視劇誤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