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的落基山,沒有春水蕩漾,也沒有漫山野花,這里還是一如既往的冰冷如冬,只不過氣溫從零下20℃直到零下幾度有一個區間,也可算是高緯度地區的初春了。野生動物從酣睡中醒來,部分湖水開始融化,霧氣縹緲的早晨如夢似幻,令人一擊難忘。多樣的拍攝題材,加上恰當的或者自己獨有的攝影技巧,壯觀與微觀、安靜與活力的落基山可以隨時喚起你的美好回憶。
Shooting time拍攝時間
5月的落基山多霧,尤其是清晨時分,景物層次感強,有縱深變化,如果碰到的是晴天下霧,則太陽光可以被濃霧塑形,產生奇妙的丁達爾現象。而日出前半個小時的光線配上濃霧,則會出現紅色浸滿整個畫面的效果,意境豐富。當然,如果遇到了看不到太陽的霧天,比如正在下雨或者剛下過雨的霧,空氣污染遮云蔽日的霧,陰云籠罩濕氣聚集的霧等等,色彩和層次感都會有所下降,但有時也可以拍出特殊的感覺。
在日出前半個小時的紅光掩映下,霧天擴散這種色彩,所以構圖也要將紅色和藍色這冷暖兩種調子收進來。日出后半個小時,紅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金光,所以尋找側逆光的燃燒感或者跟金光相配的順光構圖是重中之重,此時也是拍攝丁達爾現象光束造型的好時可段。最后,沒有陽光的霧天拍攝由于光比低,對比度低,所以整個畫面形成統一調子,這個時候如果選取跳出該調子的顏色作為構圖中心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和視覺沖擊力。
Auxiliary focus輔助對焦
在霧很大的情況下,對焦也很可能產生偏差,甚至出現對不上的情況,這是由于相機本身的自動對焦和手動輔助對焦是通過尋找拍攝物體的對比來實現的,也就是明確的線條,清晰的明暗交接處等等,然而霧天的對比度很低,這就可能造成鏡頭反復尋找也無法最終對焦。對于這種情況的處理手段一般有兩種辦法,第一種辦法就是采用手動對焦,將對焦環置于無限遠的位置,給一個相對小的光圈,比如說8,根據超焦距的概念,遠處的景物一定是在焦內的。這種辦法的好處就是不必進行判斷,只要簡單擰對焦環到無限遠就解決了問題。那么如果拍攝的景物不是很遠,而一定要檢查是否對上焦該怎么辦呢?這時還是要使用手動對焦。
Parameter combination參數組合
霧天拍攝的規律性很強,一般來說,無論是處于太陽升起的哪個階段,還是完全看不到太陽的霧天,都可以選擇光圈優先,給一個相對較小的光圈,比如9或者11,然后ISO給到100或者200,剩下的無非是w相機自動調整快門來完成曝光。那么當光圈和ISO都固定的情況下,是否需要曝光補償來完成拍攝呢?對于霧很大的情況,答案是肯定的。這主要是因為相機在采用矩陣或者中心測光時會將白霧的地方作為過曝來處理,而故意降低這個區域的曝光,但是這往往會使拍出來的效果過黑,顏色也不夠亮,所以提高一擋曝光補償,做+1處理。好處是顏色都明快的顯示出來,缺點是有可能會帶來某個點過曝,這個點往往就是太陽所在的位置,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太陽是需要一點兒過曝來體現朦朧感覺的。
The shutter快門統領
在落基山拍片,湖水是永恒的主題,無論是波濤洶涌還是風平浪靜,群山環抱下的冰川湖總是充滿著魔力,而動和靜兩種狀態也考驗著攝影師的審美與技術。如果水面有稍許波紋,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將快門放慢,在不借助任何濾鏡的幫助下,將光圈逐漸調小是不二法則,所以這就要求周圍的光線較暗,令光圈不用到達衍射的極限時,快門速度已達理想。一般來說,水面波光粼粼的時候接近1秒的快門足矣,而狂風大作的時候,1/30秒就能模糊掉水面,進而令群山的倒影清晰。如果水面絲毫不動,則拍攝起來容易得多,快門速度成為了雞肋的因素,光圈接近11或者13為最佳。最后,沒有陽光的霧天拍攝由于光比低,對比度低,所以整個畫面形成統一調子,這個時候如果選取跳出該調子的顏色作為構圖中心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和視覺沖擊力。
Right time選對時間
日出或者日落前后的湖面最動人,紅色不僅僅將天空渲染,也令春天的湖水充滿了生機,此時的拍攝重點在于將色彩完美呈現在畫面中,構圖要以顏色為本,無論是二分構圖還是突出前景,都不能遮擋水面的反光。逆光拍攝,講究的是云霞的絢爛,也就是云在水面形成的倒影,而順光拍攝,則雪山成為了主角,通過變換姿勢,攝影師可以巧妙地將日照金山的美景納入水中,捕捉進鏡頭。
Filming location機位秘訣
5月的落基山冰還沒有完全融化,而冰水混合的畫面又是拍攝的好主題,令簡單的倒影增添了線條與紋理,配上倒木等前景的點綴,宛若世外桃源。在拍攝浮冰鑲嵌的湖水的時候,機位高低的選擇尤為重要,當機位放得較高時,收入的湖水面積增大,這適用于冰塊分布的區域廣,且遠處倒影精彩的畫面,并且單獨冰塊的細節并不突出,否則的話,低機位更能有效地刻畫細致紋理和產生視覺沖擊力,所不足的是,太低只能收入較少的冰水,倒影較小甚至消失,而冰塊的分布也完全看不到了。
Use background巧用背景
野生動物在任何一個季節都是永恒的拍攝元素,而春天的落基山不折不扣是其中的翹楚。熊兒從冬眠中蘇醒,雀烏飛回來筑巢,還有數不清的麋鹿和土撥鼠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從一個野生動物攝影師的角度來講,此時該做的就是穿上迷彩服,搭起一間躲避小屋,將長鏡頭架住不動,拼命按動快門。而風光攝影師又會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鏡頭甚至不用太長,也沒有必要離得太近,利用晨霧、森林、光線等等的變化,拍攝風景中的生靈。
Higher ISO寧噪勿虛
對于捕捉動物惟妙惟肖的一瞬,最佳拍攝條件是陰天,或者早晚等光線柔和的環境,如此才能使它們的毛發畢現。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陰天或者早晚的亮度不夠,影響快門速度的提升,為此調高ISO是無奈之舉,但噪點高也好過拍虛掉或者不清楚,所以快門優先,自動ISO是捕捉動態野生動物的不二法寶。
Backlight focus逆光對焦
另一種拍攝野生動物的方式就是將動物置于景物之中,通過捕捉光線的變化,來襯托動物本身的靈性,這樣的創作逆光較多,一是因為逆光可以給動物勾勒形態,二是逆光本身也能將金黃色充滿畫面,使整體氛圍有了夢幻感。但此時的對焦就成為難題,有經驗的攝影師會一直尋找動物的身體和環境交接的地方,以方便相機通過對比尋找焦點。
Surrounded exposure包圍曝光
明的落基山雨水豐沛,因此很多時候天空濃云密布。在這種天氣下,云層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柔光罩,使太陽光均勻地分布在天上,而地面相應得到的陽光照射也很均勻,所以任何物體的光比都非常小,對比也由于陰影的缺失而變小。但是由于光線不足,所以地面物體相對于天空會陰暗很多,如果構圖中納入天空的部分,就會出現高光比,也就是拍出來的效果不是天空太亮就是前景太暗,基于這種光線特質,濾鏡或者后期曝光合并成了攝影師的法寶,而通常為水平地面設計的漸變濾鏡又無法適應高低起伏的群山,所以包圍曝光是最佳選擇。
在進行包圍曝光的時候,首先,光圈在幾張圖中要保持一致,使用光圈優先,這樣的話,設定一個固定的光圈值,只改變曝光量而光圈不變,這么做的目的是使每一張的景物不發生位移,因為光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景物的大小,比如大光圈拍攝的前景就往往大過小光圈拍攝的前景,而位移在后期合并中是最困難處理的,所以保持景物的大小尺寸一致尤為重要。
Manualfocus手動對焦
其次,要保證相機沒有移動,和上面的道理一樣,這樣才能確保每張拍出的片可以對齊,所以要用三腳架、快門線來盡量做到穩固的按動快門。再次,對焦一定要使用手動模式,這么做的原因也是要保證景物不發生移動,而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往往會在每次重新計算焦點時發生些許位移。除此之外,ISO和快門的設置不影響包圍曝光的單張拍攝,可以隨意調節,只要能保證每幅的效果差一擋曝光即可。使用這種方法,配上后期的曝光合并,可以使天空的濃云與地面的景物置于相同曝光之下,進而創作出感性化的風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