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那年,我們舉家搬遷到臺北以后,位于臺北市萬華區東北方的西門町,幾乎成為我下課后夜夜流連忘返的游樂園,我在青少年族群聚集的獅子林大樓內的臺灣首座冰宮里,首次嘗試以冰刀鞋在溜冰場上滑行的樂趣,凍得發紫的我,卻也因此練就了一身花式溜冰的本領。
攤開一張老文藝地圖
熱鬧繁華的臺北西門町,因位于臺北城的西門外而得名。原本只是一片荒煙蔓草的這片區域,因仿效東京淺草區,設立休閑商業區才改頭換貌。最早建立的商業大樓為1897年的臺北座,1902年的榮座即為現今的新萬國商場,1908年的八角堂即今日的西門紅樓。新世界館則改建為誠品116與真善美藝術電影院,而館前的街道昔日稱為“片倉通”,聚集了很多口味地道的日本料理店。
每逢周末,父母便會帶我們去百年老店“蜂大咖啡”或“南美咖啡館”內喝杯咖啡,再到“美觀園”,坐在仿造臺灣老式火車車廂的座位上,享用香醇的生啤酒及日式豬排飯。午后時分,我們全家則會去有“文學沙龍”美譽的“明星咖啡館”來份地道的俄羅斯下午茶。這間美輪美奐的咖啡館是臺灣最重要的人文藝術地標之一,在1950年代臺灣剛開啟咖啡店文化時,它曾經是最著名的文藝青年聚集地,為周夢蝶、黃春明、林懷民、白先勇、雷驤、陳映真、季季等人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與激發熱情討論創作的空間。
創立于1960年代的“紅包場”位于獅子林大樓內,是眾多知名紅牌藝人最重要的演唱舞臺,早期紅包場歌手多身著華麗的禮服,消費卻不高,吸引了不少喜愛演唱的大陸來臺軍官與眷屬,演唱的曲目為1920至1950年代的上海流行歌曲《天涯歌女》、《舞衣》、《蘇州夜曲》、《秋水伊人》等,歌廳為歌手取的藝名多為“小周璇”、“小白光”等,歌手也會刻意模仿當時歌手的唱腔與體態。不少聽眾為了表達自己對喜愛歌手的敬意,會將鈔票放入紅包袋內,獻給正在臺上演出的歌手,漸漸的,這類型的歌廳被俗稱為“紅包場”,并成為臺灣紅極一時的歌廳秀表演。直到今日,入夜時分,我們依然可于西門町的漢口街、峨嵋街、西寧南路上看到老歌手們穿著搖曳生姿的羽毛衣或金光閃閃的亮片禮服,被幾位白發蒼蒼的退伍老兵與中年歌迷簇擁著,如眾星拱月般地步入人群。
“猜火車”式的街頭文化
一走出熱鬧的西門捷運站,迎面而來的便是各式大型電視墻廣告看板林立的不夜城——西門町商圈。身懷絕技的街頭藝人群聚在此,輪番上陣,在此大展身手。替流浪狗爭取生命權的社團,以及為社團募集營運資金的大學生們,佇立于人潮中,大聲地疾呼著自己的訴求以求關注。巷弄間充斥的多是身著酷裝、跳著街舞、站在涂鴉墻前搔首弄姿的模特兒,腳下踩著現代風火輪的年輕人,偶爾也會與炫酷哈雷機車的騎士們撞個正著,他們總是毫不在意地秀出手臂與胸脯上的刺青與唇上的舌環,仿佛告訴世人,我們才是西門町街頭文化的縮影。與獅子林大樓幾步之遙的萬年商業大樓,即是被人熟知的“臺北原宿”,大樓內除設有日文雜志專賣店以外,還販賣不同主題的日文書籍、唱片、服飾,并且種類之多,款式之新,幾乎與日本本土同步,成為“哈日族”心目中的購物天堂。
巴黎拉丁區有條人文薈萃的藝術實驗電影院街,臺北西門町也有一條,1930年代“武昌街”即成為臺北著名的“電影街”,50年代黃梅調電影熱潮更使得這條街上的電影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僅戲院就有近20家之多,電影街上人潮絡繹不絕,一票難求的景象直到今日,仍為老影迷們津津樂道。為了振興西門町電影街,臺北市政府特意在此開辟“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小型演唱會、電影試映會宣傳活動和街頭表演等。如今在臺北要看首輪電影,走訪一趟西門町,無論什么口味的觀眾都可以在此找到所好。
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西門町,不僅是臺北最繁華的娛樂流行勝地,武昌街二段更被視為臺北最精華昂貴的路段,然而,1985年后,隨著臺北商圈逐漸往東推展,西門町的商圈地位由盛轉衰,直到2000年后板南線捷運的通車、中華路林蔭大道辟建,以及重整和規劃具有街頭特色的刺青、涂鴉、街舞文創用品與異國風情的商業區以后,西門町再次成為年輕文化聚集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