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不是取代傳統金融,而是以新型互聯網思想為主導,以新型互聯網技術作支撐,優化和提升現有金融體系的功能展現,帶來一個更注重客戶需求及個性體驗的金融時代。
馬化騰曾指出,對很多傳統行業來講,互聯網信息技術不亞于電的發明對所有傳統行業的改變。從近兩年行業內層出不窮的金融模式,我們也可以看到,擁有了互聯網基因的金融業,一池春水不再平靜。
從線上支付、余額寶類貨幣基金再到現在P2P,互聯網金融領域風生水起。在我們所處的行業,質疑不斷、困惑不斷。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懷疑的聲音也恰好證明了,互聯網金融正在不斷突破,前進再前進。
“神邏輯”被顛覆
有學者曾經犀利的指出,在過去300多年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已面目全非,然而銀行業的基本制度和運營邏輯并無大變——“這幾乎是沒有天理的事情。”
到了2013年,這一固若金湯的“神邏輯”終于被顛覆了。以余額寶為先驅,互聯網金融開始讓銀行猝不及防。但銀行面臨的挑戰遠遠不止產品和利息,而是公眾對新方式、新服務、新思維的高度認可和接納。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客戶獲取成本的低廉、對信用的理解以及互動的服務鏈,是銀行業完全陌生的。也就是說,銀行并沒有做錯,僅是做的不夠,就已被擊敗。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手機看看余額寶”這一度成為理財“菜鳥”的日常習慣。除了把存銀行的錢放進余額寶賺點零花錢,互聯網金融也以人們不太容易發覺的方式,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家開始嘗試二維碼付款、微信打車、網購彩票。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顯然為我們創造了更便捷高效的生活、支付、理財條件。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行業內將出現更有針對性的,深入垂直細分領域的服務出現,或許能夠徹底改變你我的生活。
不是“搗蛋的小孩”
互聯網金融顛覆了傳統金融的思維,創新了金融服務模式。雖然被稱為傳統金融的“攪局者”,但互聯網金融并不是“搗蛋的小孩”。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互聯網金融可謂成效顯著。
從P2P平臺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的意義,其一就是打開了中國的次貸市場。
在美國,貸款市場的“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根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從而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市場。在我國,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分層。長久以來,互聯網金融貸款的前端,也就是融資方的信用評級不完善也不透明,草根、小微企業大都成立時間短,缺乏歷史信用數據,很難提供可抵押物,所需金額又小又急,按照銀行業現行風控標準很難獲取貸款。
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傳統體制內的金融機構缺乏與小企業需求相適應的融資渠道、融資體系,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仍然處于相對滯后的水平,致使大量的小微企業沒有與傳統金融機構發生過借貸關系,只能通過民間借貸解決他們所面臨的融資困境。因此,次級市場潛藏著巨大的投資需求,并且尚未被完全釋放。
而互聯網金融的好處是它可以突破時空局限,以及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互聯網金融具備“長尾效應”,相較于傳統金融,它更具包容性、大眾化等特點,能覆蓋到過去傳統金融接觸不到的那部分大概率的人群需求。
其二,則是推進了我國資產證券化的進程。
相信很多非業內人士會不明白,為什么中國互聯網金融這么火?特別是你們P2P網貸平臺。其實,無論是擔保模式、無擔保模式、還是債權轉讓模式,還是純民間版借貸線上化模式,都是一種把資產再證券化的衍生過程。就是把債權,進行再證券化,變成理財產品,再進行流通和交易。從而達到了把死水激活成活水的效果。
比如部分平臺目前上線的消費金融和融資租賃項目,就是將現有債權以理財產品的形式進行線上銷售。使它的價格能更好的流通和體現,增加債權價格體現渠道和方式,而這種增加出來的渠道和方式就是互聯網金融爆發的密碼。
雖然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的改革目前并沒能全面實行,但互聯網金融搶在了制度前面,把能證券化的資產提前證券化。正是這樣一種搶在制度之前的創新,觸發了火爆的中國式互聯網金融。
多樣化、個性化金融趨勢
在歐美等金融服務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更為多元化、立體化,覆蓋了幾乎所有人群,并且他們的富裕階層基本都在四、五十歲,互聯網金融并沒有太多機會。而在我國,由于富裕人群較年輕,并且使用互聯網金融的大部分是80后、90后,他們對新科技在財富管理方面的運用有強烈需求。因此為這些主力消費人群提供多樣化、個性化金融服務,或將成為今后的互聯網金融的新方向。伴隨著資產漸趨多樣化以及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投資者可選擇的產品也會越來越多,針對細分人群的“私人訂制”產品也將出現。
互聯網金融不是取代傳統金融,而是以新型互聯網思想為主導,以新型互聯網技術作支撐,優化和提升現有金融體系的功能展現,帶來一個更注重客戶需求及個性體驗的金融時代。在新技術浪潮面前,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會是均等的。在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新舊理念的不斷碰撞中,我們有理由相信,互聯網時代中國金融業將迎來嶄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