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咖啡作為一種飲品,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有10億多人的清晨是由一杯咖啡開始的。盡管,關于咖啡與健康的爭論由來已久,但依然不能減少人們對它的熱愛和癡迷,因為“在喜愛咖啡的人眼中,它比千個吻更甜,比葡萄佳釀更醉人。”
隨著一句“味道好極了”的廣告語,咖啡這個在西方世界銷量最高的飲品已經大張旗鼓地走進中國,并且被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所喜愛。如今,無論是在家中、辦公室、校園里,還是餐廳、咖啡館,隨處可聞咖啡的香氣,那么,在你享受咖啡的同時,是否也在思考咖啡這個舶來品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什么影響。

咖啡是如何被人類發現,又是如何成為飲品走進人們的生活呢?
聊聊咖啡的故事
關于咖啡的傳說
關于咖啡起源的故事有著眾多的版本,但最廣為流傳的還是18世紀作家班納西在其文章所描述的“跳舞山羊”一說。他在文章中這樣講述:一個來自阿拉伯或者埃塞俄比亞的牧羊人在放牧中發現自己的山羊總是有那么幾天一反常態地興奮,整夜嬉戲跳舞。牧羊人覺得奇怪便向修道院的一個修道長抱怨,修道長聽了牧羊人的話,認為這些山羊一定是吃了什么讓它們興奮的植物。于是就跟著牧羊人到他經常放牧的地方一探究竟。在牧場他們發現山羊們正在吃灌木叢中的一些漿果,修道長采了一些漿果拿回修道院熬成了湯汁,喝了下去。果然,當晚修道長就感覺莫名地興奮,整晚都睡不著覺卻又精神煥發。修道長欣喜若狂,將漿果熬成的湯汁又分給了修道院里的其他人飲用。從此,修道院里的修道士們再也不愛睡懶覺,做禱告也更加勤奮。結果, 一傳十,十傳百,這種漿果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飲用。
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認可班納西的故事,認為太像是編造出來的東西。而穆斯林在咖啡如何被人類發現的問題上有著自己的故事。傳說伊斯蘭教的托缽僧奧馬爾被流放到家鄉穆哈城外的一片沙漠中,當他快要被餓死時,發現灌木叢中有一種漿果,于是,采來充饑,結果發現吃了這些漿果后,不僅立刻恢復了體力,而且變得神采奕奕。后來,奧馬爾就用這種漿果熬成的湯汁給那些生病的人喝,喝下湯汁的病人也神奇地被治愈。于是,穆哈城的百姓又把奧馬爾風風光光地接回了城中,奧馬爾最終又成為穆哈城守護神,而這種漿果也從此被城中的百姓所接受。
甚至,還有人認為,《創世紀》中記錄夏娃所偷吃的水果并不是蘋果,而是咖啡果。無論是哪種傳說,在今天看來,都是無從考證。但是,咖啡能夠提神醒腦的功效卻是毋庸置疑。 而且咖啡早期也是被用作藥材來使用。據記載,咖啡被發現后受到醫生熱捧,并且廣泛使用。穆斯林的大夫和哲學家阿維森納(公元前1037~前980)在其論著中就曾談到咖啡的醫療功效。17世紀的一個植物學家也曾談到咖啡的療效,他說:“咖啡是一種有助于緩解女性月經不調的物質,同時還能緩解痛經。” 他還詳盡描述了咖啡的用法:“第一種是將上述谷物的外殼煮制,另外一種就是用豆子本身煮制。而用外殼煮的咖啡緩解痛經效果更明顯。”

咖啡的飲用起源
如同咖啡被發現一樣,關于咖啡如何變成了一種飲品也是充滿了猜測和疑問。早期資料顯示,咖啡的飲用起源于清真寺。在人們虔誠禮拜之后,伊瑪目(伊斯蘭教宗教領袖或學者的尊稱)會把咖啡視作是一種有益身心的健康飲品分給到場的信徒飲用,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咖啡。同時人們也發現,咖啡不僅能愉悅身心,而且有益于社交活動。再后來,咖啡就成了一種飲品開始在公開場合出售,受到了各種學者、夜間工作者和旅行者的青睞。最終全城開始都喝起了咖啡。
不久,這種新興飲品迅速從亞丁灣傳播到了臨近的城鎮。大約在15世紀末,已傳播到圣城麥加,再后來就風靡了整個阿拉伯地區,正如阿拉伯歷史學家所說:“很多人一整天都歡快地度過:喝著咖啡、享受著各種樂趣,如談話、玩象棋和其他游戲、跳舞、唱歌……”
一場奇幻的咖啡之旅
隨著來自旅行者和植物學家的關于一種新奇植物和飲品的報道逐漸從中東地區傳入歐洲,而且關于咖啡神奇功效的報道也越來越多, 到了16世紀,歐洲商人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新興產品,于是,一直與中東有著密切貿易往來的威尼斯商人開始迅速拓展咖啡在歐洲的市場,17世紀初第一袋咖啡從麥加來到了威尼斯。
阿拉伯人看到將咖啡出售給威尼斯商人是一筆有利可圖的貿易,于是便將咖啡豆或是煮熟或是烘烤以后再賣給威尼斯商人,并且不允許任何參觀者靠近咖啡種植園。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壟斷,直到17世紀中期,荷蘭商人才從穆哈(也就是今天的也門)成功地偷得了咖啡作物,并且完好無損地將它帶回了歐洲。之后又成功地在爪哇島的荷蘭東印度殖民地進行試種,因而培育出了舉世聞名的麥加-爪哇島混合咖啡豆。到了17世紀末,咖啡種植園在臨近島嶼——蘇門答臘、帝汶島、巴厘島等陸續建起。
171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市市長將一棵咖啡樹贈予了法國路易十四國王,這個茁壯的咖啡樹被法國人奉為“圣樹”栽種在一個專門的植物園里,來自圣樹上的種子被播撒在整個法國的殖民地,而這棵圣樹也因此成了美洲中部和南部的咖啡樹的祖先。
到了19世紀末,咖啡已經隨著歐洲殖民地的延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在北回歸線之間,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的態勢。荷蘭、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成功地在其本土建立了咖啡種植園。20世紀早期德國殖民者又將咖啡帶到了它的殖民地西非,即現在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而極具諷刺意義的是,數百千米以外的埃塞俄比亞,就是咖啡的原產地。至此,咖啡也完成了它長達9個世紀的環球之旅。
咖啡名字的由來
咖啡這種植物在非洲被叫作bun,傳入阿拉伯之后衍變成bunn,而且咖啡樹和它的果實都叫bunn。今天的coffe一詞來源于土耳其語,是由“kahveh”衍變而來,而“kahveh”是從阿拉伯語“qahwah”衍變而來的。
第一家咖啡館的誕生
第一家咖啡館在1672年誕生,但其實它并不是一家純粹意義的咖啡館,它的白蘭地銷量遠遠超過了咖啡。真正的第一家咖啡館是在1686年由一個叫普羅科皮奧德的意大利人在法國創建的,這家咖啡館以其華麗的裝潢和特色文化沙龍吸引了一批忠實的消費者,其中不乏當時杰出詩人、作家、音樂家、演員,如盧梭、狄德羅、伏爾泰等都是這里的座上客,甚至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年輕的拿破侖也經常光顧這里。

從簡單的咖啡豆到誘人的咖啡,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一杯香濃的咖啡是怎樣煉成的?

育苗
帶殼的咖啡豆種植于淺沙土壤中。
培育發芽
經過一段時間,兩片嫩葉從豆子中冒出,空豆殼被頂落。
移株
植株在溫室內培育一年后,開始移種,但此時的它還比較嬌嫩,每天最多幾個小時的太陽直射,通常咖啡農們會把它種在香蕉樹下或是山坡上,讓寬大的香蕉葉或山體為它遮陰。

咖啡種植
經過灌溉、修剪、除草、除蟲、施肥、覆蓋,到了第四年,咖啡樹第一次收獲果實——咖啡櫻桃。

采摘
手工采摘成熟的咖啡櫻桃。
漿果處理
漿果處理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比較簡單的干處理,即將采摘來的咖啡櫻桃清洗并且篩選剔除劣質的果實,之后晾曬并手工打磨3個星期。當漿果中水分含量降到12%以下時,經過分級處理,收入筒倉儲藏。另一種是濕法處理,其相對比較復雜,首先要將采摘來的咖啡櫻桃放入大水缸內清洗,并篩除劣質的漿果,再裝入發酵罐內浸泡發酵。待黏液完全析出后,再經過清洗、脫水、晾曬或者低溫干燥直至水分降到12%,收倉儲存。
烘焙
這是咖啡制作中最關鍵的一步,直接關系到咖啡的口味、色澤和香氣。所以,咖啡烘焙是一門藝術,工人們要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才能成為咖啡烘焙師。烘焙后的咖啡豆,一定要冷卻后再包裝。
研磨
研磨可以是手動或者電動。目前商業研磨程度分為4種,土耳其式研磨、濃縮咖啡研磨、精度過濾研磨和中度過濾研磨,其中中度研磨最為粗糙。一般來講研磨程度越細,其與水接觸的面積越大,從而更容易溶解在水中,調制咖啡需要的時間就比較短。相反,研磨程度越粗,溶解萃取時間更長。
調制
調制一杯香濃的咖啡需要注意很多因素的平衡,不同的因素都會導致咖啡的口味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咖啡與水的比例,其次是水的溫度、水質以及沖泡時間。
你會點咖啡嗎?
你是否也曾有這樣的尷尬,當被朋友約去咖啡館小聚時,面對餐單上的各種名字的咖啡, 你常常感覺一頭霧水,不知道該點哪種。那么,別著急,看懂下面的兩張咖啡圖你也能瞬間提升“逼格”。
咖啡豆和咖啡粉的儲藏竅門
1. 咖啡一次不要購買太多,最好現喝現磨。事實上烘焙好的咖啡豆保持咖啡新鮮口味的時間要比研磨好的咖啡粉長得多,這是因為咖啡粉有更多的細胞暴露在空氣中。所以,在西方,對咖啡口味要求比較高的人總是少量頻繁地購買咖啡豆,然后請咖啡師現場研磨后密封包裝,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咖啡的新鮮。
2. 如果咖啡豆要長時間存放,可以將其密封好放入冰箱冷凍室內。但是研磨好的咖啡粉不要放置冷凍室,可以密封后放在冷藏室儲存。
3. 不要把咖啡粉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這樣等于將咖啡粉完全暴露在空氣中。
4. 咖啡豆和咖啡粉最好放在能抽真空的密閉保鮮容器中儲存。


濃縮咖啡:
受壓的蒸氣直接通過咖啡粉,得到的液體就叫濃縮咖啡。它屬于純粹的咖啡,也是其他咖啡飲料的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