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鮮棗、山楂、柿子、蘋果,各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時令水果陸續上市,以鮮棗為例,每百克鮮棗中維生素C含量約為243 mg,是山楂的6~8倍,每百克鮮棗可滿足人體一天的維生素C消耗。然而,相比于其他食物,水果保存難度大,輕微磕碰就會引發霉變。那么問題來了,爛了一小塊的水果,是扔掉還是繼續吃?

哪些因素會導致水果霉變?
水果的霉變一般由三方面原因引起,一是由于磕碰引起的局部損傷,二是低溫引起的凍傷,三是由于微生物侵染引起的霉變腐爛。水果含水量大,水分中溶解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這為霉菌等微生物生長創造了天然環境,一旦受到微生物侵染就極易發生霉變。另外,像蘋果等水果機體組織脆弱,輕微的碰撞就能導致局部損傷,造成組織受損甚至微生物腐爛。
霉變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以蘋果為例,蘋果剛放置時會發生糖化反應,這是蘋果由酸澀味逐漸轉為甜味的自然過程。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甜味加重,此時一旦受到細菌侵染就容易引起霉菌大量繁殖,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毒素。
水果霉變過程最常見的霉菌是以展青霉素為代表的青霉,展青霉素會引發胃腸功能紊亂、腎臟水腫等病癥。展青霉素與細胞膜的結合是不可逆的,即使少量展青霉素,也會對細胞造成長期損傷。另有研究發現,展青霉素具有很強神經毒性,具有強烈致畸和致癌作用。
直接把霉變部位切掉能吃嗎?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距離腐爛部分1 cm處的正常果肉中,仍可檢出毒素。水果一旦腐爛,霉菌就會在水果內大量繁殖,繁殖過程中會有大量毒素擴散到水果其他部位,以蘋果為例,霉變蘋果上外觀正常部位的展青霉素含量為霉變部位的10%~50%,因此即使其他部位正常,也不建議食用。而由于磕碰或者凍傷原因造成的“爛水果”,只要沒有產生霉菌,仍然可以安全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