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婆婆和鄰居聊天說:“我那個兒媳婦好吃懶做,一到周末就睡到中午,家里什么事也不做,我做好飯竟然還讓我兒子把飯拿到房間里給她吃,真是太過份了。”鄰居問:“聽說您女兒好像嫁得不錯,是這樣嗎?”那位婆婆說:“那當然,過得很幸福呢,大家都對她很好,平時忙工作,周末也不用做家務活兒,不僅可以一覺睡到中午,我女婿還會把飯菜送到房間里給我女兒吃!”
雖然上面只是一個坊間流傳的段子,出處無法考證,但是在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卻不少。同一個人對待極為相似的兩件事,只是當事人不同,態度則完全不同。而作為兒媳婦,當面對婆婆時,應該怎么辦呢?
A
別指望婆婆像疼兒子一樣疼你
坐月子那會兒,我老公在家時婆婆就經常做一些豐盛的飯菜,等老公不在家婆婆就會端些剩飯剩菜出來湊合。她自己也是女人,女人為何偏要為難女人呢?跟我一起生寶寶的產婦我們也會經常交流心得,分享經驗,一聽到她們說到就算自己吃不下去,婆婆也會做一桌子好菜時,我就想哭,即便婆婆對我這樣不好,我還得告訴別人婆婆對我如何好,那真叫一個委屈。
B
有一個唐僧式的絮叨婆婆,真抓狂
你買好幾件孕婦裝多浪費啊!等生完孩子這衣服全都得扔。要學會節約,也好把錢省下來還房貸啊!”“現在的年輕人懷孩子多幸福啊,想吃什么都能吃上。我當年想吃個紅薯都沒地方買。”“別整天睡覺,多干點兒家務活兒對你身體有好處!”
現在我婆婆每次一開口,我幾乎都能猜到她下句想要說什么,無非都是在教育我要學會知足,別有太高要求,現在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她又沒生我、養我,憑什么想要我變成跟她一樣,都什么時代了,她也就想想,可能實現嗎?讓我聽她的?做夢!
我承認我很討厭她,但是礙于我丈夫這層關系又不得不面對她。換做是其他人,我早就走得遠遠的,或者讓她走,總之我倆在一起將來肯定有一場惡戰。
C
為了孩子,跟婆婆決戰
我和婆婆之間原來矛盾并沒有那么大,但是自從有了孩子以后問題就升級了,可能原來我們都還能妥協,也經常互相妥協,但是為了寶寶,我和婆婆經常爭執到面紅耳赤。我的事都可以忍,但是一切關于我孩子的事不能忍。
現在我和婆婆僵持的一件事是關于寶寶上幼兒園的。寶寶馬上3歲了,就要上幼兒園了,可是我婆婆堅決不同意,說是要等到寶寶4歲時再送去幼兒園,理由是目前寶寶上廁所仍然需要大人幫忙,吃飯也得喂,在幼兒園肯定不成;我認為到了什么年紀就要去做這個年紀該做的事,凡事趕早不趕晚,自家的孩子得和小區里其他家的孩子一樣,必須送去上幼兒園。
我不知道我們兩個女人之間的戰斗到什么時候才能結束,我丈夫也很為難,幫誰都不是。但是我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了,實在不行就離婚。
都說選擇一個男人并且嫁給他,就相當于嫁給了他的整個家庭。從上面三個不同家庭的故事來看,不管你與丈夫的感情多好,如果婆媳關系沒有處理好,就會直接影響到夫妻之間的感情,婆媳矛盾著實應該看作頭等大事來及時處理。
婆媳關系自古就是婚姻家庭中的難題,約有78%的80后已婚女性認為,婆媳關系很難處。所以,像A中兒媳婦提及很多朋友都說婆婆對自己多好多好,想一想你不是也在說婆婆對自己挺好嗎?她們也有可能與你的處境一樣,大家嘴上都說好。如果跟婆婆提要求了還是沒改善,現在外賣這么方便,真不想吃“剩飯剩菜”,打一個電話就解決了,沒必要把自己委屈成那樣。
另外,作為兒媳婦,很多人犯的最大錯誤就是試圖去做婆婆的女兒,像要求親媽一樣要求婆婆那樣問題就大了。B中兒媳的一句話說得很對——“婆婆沒有生養我”,所以她自然不會像自己親媽一樣周到,如果能這樣想就會給心中的怒火降溫不少。但是如果像B故事中的兒媳婦一樣,接下來問憑什么,那樣問題就會更糾結了。
記住,永遠不要指望婆婆像疼兒子那樣疼你。當我們邁入了婚姻,千萬不要因為婆婆的只言片語,而放棄幸福的婚姻。任何事情都是辦法要比困難多,你若認為自己和婆婆之間已經無藥可救,多半應該是你嘗試過的“藥”不好用而已,好用的你還沒有用。例如C當中,這么一個小問題就要鬧得要和丈夫離婚,那樣別人不會認為你有骨氣,只會覺得你的能力不行。
既然說到這里,我們不妨就來一起解決這個問題。無論自己還是婆婆都有意愿參與到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并且都希望自己能夠掌握話語權,替孩子做決定,不僅如此,雙方都認為自己堅持的就是正確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家庭矛盾來源,雙方對于此事的態度截然相反,的確沒有兩全法能讓雙方都如愿,總不能折中一下到了三歲半再送去幼兒園吧。但是,看似對立的雙方若能找到共同目標立刻就會變成盟友,那樣雙方的矛盾瞬間就被解決了。
其實,無論是婆婆還是我們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希望孩子好,但是與婆婆意見不一致甚至相反時,你直接跳出來和婆婆戰斗似乎效果并不好。本來是就事論事,但是由你來指責婆婆的想法有問題,顯然不妥,因為由你來說會顯得不客觀,嚴重的話還會使婆婆心存芥蒂、影響親密關系。所以,有些話由專業人士來說更合適,也更加權威。
有條件的話最好帶著老人一起去咨詢育兒專家或者早教專家,請專業人士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給出專業的建議。這樣一來,無論任何結果都是專家給出的,你和愛人可以合理“免責”不會得罪婆婆,最重要的是這一方案是最有利于寶貝成長的,豈不兩全?所以,很多情況是我們自己想復雜了,其實并沒有那么棘手。
對于身為兒媳的女人們來說,也許只有等自己有了兒媳以后,才能明白當年婆婆的心思,很多事其實并不復雜,也不難解。不過,處理好與婆婆之間的關系可拖不得,還需盡快處理。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與婆婆相處呢?
嘴巴變甜,不要和婆婆頂嘴
平日里多喊幾聲媽,和婆婆聊天的時候也注意要學著嘴甜點,有不同意見交流時,我們要注意語氣。即使是拒絕婆婆,也一定要注意用詞和態度。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媽,和她頂嘴那是家常小事。但婆婆就不一樣了,你和她沒有血緣關系,不能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尊重婆婆的個人習慣
不管是什么樣的婆婆,肯定和你有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你不能因為看不慣她的一些所作所為就去制止她,你要試著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婆婆一直住在農村,可能衛生習慣沒有那么好;婆婆可能是個小知識分子,那么她對生活細節方面的要求,就會很苛刻。這些都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不能從心里尊重她的個人習慣。可能我們一直在要求婆婆尊重我們,但我們是否給過婆婆最起碼的尊重?
不求回報
對婆婆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別指望婆婆打電話對你噓寒問暖。她永遠不會對你像對她的兒子一樣。如果媳婦給婆婆買東西或者給婆婆錢,多數婆婆會認為那是兒子讓她這么做的,她也會把好記到兒子身上。所以媳婦再怎么獻殷勤,也不要指望回報,只求無愧于心就好。
學會傾聽
在婆婆面前我們沒必要過分顯示自己的口才。學會做婆婆的聽眾,哪怕她說了一堆你不愛聽的話。婆婆畢竟是老年人,老人家總是話很多,不但嘮叨,還總喜歡一件小事說個沒完。有時候,靜靜地聆聽是一種臣服,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柔軟的對抗呢?
學會贊美婆婆
記住,奉承永遠都不過時。學會討婆婆開心,說不定我們還能收到她送來的意外驚喜。比如:當你連續幾天夸她年輕漂亮,說不定她會因為過度興奮從而把珍藏了幾十年的翡翠鐲子送給你。也許你根本不稀罕那些東西,但為何婆婆對你不夠好時,你會氣得咬牙切齒呢?終究還是因為我們在乎那一份關懷,在乎那樣的一份愛。
在我們想要得到之前,一定要試著先付出。有人說,婆媳關系是世界上最復雜、最難相處的關系。但只要我們拿捏好了分寸,與婆婆相處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