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波
(海口市人民醫院眼科,海南 海口570208)
老年性黃斑變性患者光學斷層成像與熒光素眼底造影結果分析
黃曉波
(海口市人民醫院眼科,海南 海口570208)
目的比較光學斷層成像(OCT)與熒光素眼底造影(FFA)對老年性黃斑變性(AMD)患者的檢測結果。方法回顧性分析62例老年性黃斑變性患者的90只患眼,均采用OCT與FFA檢查,比較兩種方法所得的圖像表現特點和差異,并相互印證AMD的分型以及AMD的性質,統計分析兩種方法對不同型AMD的檢出率。結果在AMD的地圖狀萎縮、脈絡新生血管和玻璃疣型方面,兩種方法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視網膜色素上皮脫落型AMD的檢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OCT技術在地圖狀萎縮、玻璃疣型AMD的檢出率高,而FFA在脈絡新生血管型AMD的檢出率高。結論FFA能發現OCT不能發現的脈絡新生血管型AMD,OCT在其他型AMD中的檢出率高,兩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對AMD的分型、發展趨勢、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數據,不能相互替代。
老年性黃斑變性;光學斷層成像;眼底造影
老年性黃斑變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病因,主要表現是中心視力下降,且隨年齡的增加發病率持續升高[1]。盡管現階段有多種檢測方法可以對AMD患者進行檢查,但是,由于各方法靈敏性、特異性的不同,致使對AMD的檢測效能也不相同。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應用光學反射原理可以準確定量測定視網膜厚度,并可以準確的顯示病變位置、范圍、邊界[2],該方法探測范圍準確、分辨率高、檢測速度快,并且對機體不會造成損傷,因此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3]。除此之外,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技術也是一種常用的眼底疾病檢查技術[4],該技術是在患者體內注入具有熒光效應的熒光劑,熒光劑隨血液流至眼底血管,通過眼底照相機進行觀察和拍照,對眼底黃斑進行檢測。本文對AMD患者同時采用OCT和FFA兩種技術檢查,比較其對AMD患者的臨床檢測結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確診為AMD的患者62例,共90只眼(萎縮型AMD62只眼、滲出型AMD28只眼),其中地圖狀萎縮42只眼、脈絡膜新生血管(CNV)20只眼、玻璃膜疣18只眼、血管性色素上皮脫落(PED)10只眼;年齡50~80歲,平均64.7歲。納入標準:(1)年齡50~80歲;(2)視力范圍:數指/1 m~0.5;(3)無外傷史、無其他眼底疾病;(4)屈光間質較清、無全身疾病史;(5)經直接眼底鏡、眼底彩色照相檢查,符合由眼底病學組制定的AMD診斷標準[5]。
1.2 檢測方法 OCT檢查采用海德堡Spectralis OCT,應用全新的傅里葉解析技術,掃描速度高達40000 A-Scan/s,采用870 nm光源掃描,減少眼部運動的影響,高分辨率,精確定位視網膜,明確確定OCT圖像所屬斷層與眼底掃描光柵間的對應關系,實現同一區域的重復測量。檢查時雙眼散瞳,若病變處于中心凹或附近,每間隔45°作線性掃描。如若病變偏離中心凹,則再以病灶為中心作線性掃描,并測量黃斑區中心凹的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掃描范圍包括完整的黃斑區和病灶區。檢測結束后將所得圖像存儲于計算機,并進行排列,分析記錄。根據檢測結果,對AMD進行分型。眼底熒光造影檢查采用海德堡Spectralis HRA。造影前全部患者雙眼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擴瞳,擴瞳后詳查眼底,并拍攝50°的眼底彩色照片以及無赤光對比片。再于肘前靜脈緩慢注射1:2000熒光素鈉稀釋液,觀察20min。若無過敏或不適反應,則快速注射20%熒光素鈉2.5ml(3 s內),按下計時按鈕,應用眼底血管造影儀(海德堡Spectralis HRA)進行眼底熒光拍片,每2 s拍片1次,并行錄像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OCT、FFA對各種病癥的陽性檢出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OCT和FFA的圖像比較見表1。42只地圖樣萎縮患眼中OCT發現38只眼(90.5%),FFA發現18只眼(42.9%),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75,P=0.039);20只CNV患眼中OCT發現6只眼(30%),FFA發現19只眼(95%),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3,P=0.043);18只玻璃膜疣患眼中OCT發現16只眼(88.9%),FFA發現4只眼(22.2%),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51,P=0.045);10只視網膜色素上皮脫落患眼中OCT發現7只眼(70%),FFA發現8只眼(80%),二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8,P=0.845)。

表1 OCT和FFA的圖像比較
AMD是一類年齡相關的眼科疾病,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其發病率也逐年增高[6]。在我國由于社會人口結構逐漸老齡化,AMD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其病因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慢性損傷及其他系統疾患有關,但最主要原因是年齡增長衰老而導致的黃斑結構改變。AMD隨著年齡的進展會不斷加重對患者視力的影響,所以應該采取積極的干預及治療措施,改善疾病的癥狀,以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臨床分期方面,目前AMD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萎縮性病變,主要包括玻璃膜疣、地圖狀萎縮、視網膜色素上皮脫落(PED)等病癥;另一類是滲出性病變,主要包括CNV等病癥,有時伴有出血癥狀。可以通過視力檢查、眼底鏡檢查以及臨床表現對AMD進行確診[7-8]。目前可用于AMD診斷的常用技術有OCT和FFA兩種,但兩者在診斷、預后及治療方法上有著差異性及相關性,為此我們通過本研究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為AMD診斷提供依據[9-10]。
OCT技術特點為可以非穿透性的對視網膜縱切面進行斷層掃描,分辨不同形態、性質的病變,并能清晰地的反應AMD不同類型病變的厚度[11-12],顯示不同的病理損害特征。FFA的技術特點為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通過利用能產生熒光效應的熒光素鈉做為造影劑,于前臂靜脈注入,隨著熒光素鈉進入血液,進而流到眼底血管,可勾劃出血管的基本形態,并可提高血管的對比度和可見性,得到眼底視網膜動態輪回過程的圖像,應用加有濾色片的眼底照相機進行觀察或拍照。兩種檢查技術的臨床使用保證了眼底檢查結果的客觀性、準確性,可為眼底病的臨床診斷、發病機理、預后評價、療效觀察以及治療方法提供有價值的客觀依據。
本研究采用OCT技術測定了患眼中心凹神經上皮的厚度,采用FFA技術測定病變部位的面積。結果表明,兩種技術在檢測地圖狀萎縮、脈絡新生血管、玻璃疣型的AMD方面,檢測結果差異統計學意義,在視網膜色素上皮脫落型AMD的檢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中,OCT技術在地圖狀萎縮、玻璃疣型AMD的檢出率高,而FFA在脈絡新生血管型AMD的檢出率高。滲出型AMD的FFA顯示,CNV早期黃斑下的新生血管輪廓有明確邊界,在不同時期、不同病變,眼底熒光造影的表現也不近相同。對老年性黃斑變性的診斷、分期,FFA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在AMD早期,雖然OCT可發現RPE層及神經上皮層的改變[13],但RPE脫離程度過高,或出血存在較多時會增加OCT對CNV有效成像的難度。所以就需要FFA對視網膜下新生血管的位置、大小、形態進行確定,對就其診斷和治療而言,在FFA檢查中能明確顯示CNV邊界的AMD患者,OCT提供的有價值的信息,并不多見,而對少數FFA上隱匿的CNV在OCT上可見表現為典型的CNV。
綜上所述,OCT和FFA兩項技術是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關系,可為AMD的分型、發展趨勢、臨床診治療提供有效數據,兩者之間不能替代相互替代,兩種技術聯合應用可成為AMD臨床評價的客觀指標。
[1]王小琴,謝 青.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治療進展[J].海南醫學,2012,23(10):127-130.
[2]吉明霞,彭 惠.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檢查對黃斑疾病的診斷意義[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5):888-890.
[3]卓 耀,彭廷云.啟明丸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漿Hcy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3,23(1):36-38.
[4]肖 敏.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眼底血管熒光造影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5):962-963.
[5]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眼底病學組.老年性黃斑變性臨床診斷標準[J].眼外傷與職業眼病雜志,1987,3(1):66.
[6]劉小琦.CFH、CFB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與中國人老年黃斑變性的相關性研究[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5(1):15-20.
[7]李 婷,王邵飛,呂曉英,等.滲出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結果分析[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0,20(5):298-299.
[8]李云環.手術治療老年性黃斑變性致大量視網膜下及玻璃體積血56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932-933.
[9]邢健強,王康宏.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在老年性黃斑變性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院學報,1995,1(1):35-37.
[10]單明華,梁 麗,王云松,等.光學相干多層掃描在老年性黃斑變性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8):2117-2118.
[11]戴榮平,董方田,于偉泓,等.特發性黃斑前膜的3D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特征[J].眼科研究,2009,27(6):486-489.
[12]曹 葭,姚 勇,傅東紅,等.無錫市50歲及以上人群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3,31(4):494-498.
[13]楊 佳,王慧娟,張 紅.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OCT圖像特征臨床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3,21(1):9-11.
R774.5
B
1003—6350(2015)22—3380—02
2014-12-30)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2.1226
黃曉波。E-mail:jiusahfdf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