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瓊海市中醫院藥劑科,海南 瓊海 571400)
·藥物與臨床·
常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
張旭
(瓊海市中醫院藥劑科,海南 瓊海 571400)
目的 分析我院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中采用中藥注射劑引發的臨床不良反應(ADR)。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我院56例發生中藥注射劑ADR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歷資料、藥品種類、給藥途徑及臨床表現等。結果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在18種中藥注射劑的使用中,ADR以皮膚及附件損害發生率最高,占30.36%(17/56);65歲以上患者ADR發生率最高,占51.79%(29/56);高發ADR藥物為血塞通注射劑,占21.43%(12/56),且聯合用藥中循環系統聯合藥物導致ADR高發,占73.21%(41/56),其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ADR發生的主要因素。結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應嚴格注意藥品說明書中適應證、用法和劑量,聯合用藥應注重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加強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監管,加強藥師臨床藥學干預,保證臨床合理安全用藥。
心腦血管疾病;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
中藥注射劑是傳統中藥與現代藥劑學結合發展出的產物,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演變發展成一種中藥劑型[1]。但是,就目前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來看,藥物聯用和劑量使用不合理、監督力度不夠等情況多有發生,造成其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發生屢有出現[2]。本文就我院近年來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過程中采用中藥注射劑所發生的ADR進行回顧性分析。并提出了降低ADR發生的相關對策,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我院有56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發生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齡10~86歲,平均(58.3±9.6)歲。所有患者經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證實為心腦血管疾病,且ADR均由中藥注射劑引起。
1.2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病歷資料、藥品種類、給藥途徑等,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
2.1 患者ADR發生年齡分布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藥注射劑ADR發生率以>65歲患者最高,構成比為51.79%,18~55歲年齡段患者最低,見表1。
2.2 ADR的臨床癥狀或表現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因中藥注射劑發生ADR多累及皮膚及附件損害、神經系統損害與全身性損害,其中以皮膚及附件損害所占比例最高,臨床癥狀多表現為皮疹和瘙癢,見表2。

表1 56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藥注射劑ADR年齡分布

表2 56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ADR的臨床癥狀或表現
2.3 引起ADR的中藥注射劑類型 我院使用的18種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藥注射劑中,造成ADR發生最高的中藥注射劑為血塞通注射劑,占21.43%,其次為燈盞花素注射劑,占14.29%、銀杏達莫注射液,占12.50%,見表3。
2.4 聯合用藥導致的ADR 我院聯合用藥主要類型有循環系統藥、降糖藥、抗菌藥、抗生素藥物、激素及泌尿系統藥物,在這些聯合用藥類型中以循環系統藥、降糖藥和抗菌藥等發生ADR比例最高。循環系統聯合用藥導致ADR者41例,占73.21%,降糖藥導致ADR者17例,占30.36%,抗菌藥導致ADR者12例,占21.43%。部分患者使用兩類及兩類以上藥物。

表3 中藥注射劑的ADR發生情況[例(%)]
心腦血管疾病作為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疾病,伴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增長,其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單純西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效果仍有所局限,而中藥針劑的出現為其治療提供了另一種途徑,且療效尚佳[3]。據相關文獻報道[4-5],清熱開竅、活血化瘀類的中藥注射劑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療效顯著,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其ADR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長,逐漸受到醫藥人員的重視。
3.1 ADR的發生與其機體條件的關系 患者年齡的不同,其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代謝情況也會有所差異,進而導致ADR的發生率也不同。謝紫薇[6]通過對696例中藥注射劑發生ADR的年齡段進行研究,其中60歲以上的患者發生率最高,其次是年齡小于20歲者。而本研究中亦通過對6個不同年齡段進行觀察,其中年齡在65歲以上的患者發生ADR概率最高,占51.79%;而年齡小于18歲的患者ADR發生率僅次其后,占17.86%,這一結論與謝紫薇的研究成果大致相符。分析其原因:由于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屬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群體,使用治療心腦血管的中藥注射劑概率大,從而ADR的發生率也相應升高。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的各臟器機體功能逐漸減退,藥物的代謝速率延長,對藥物的敏感度增加而易發ADR。而年齡小于18歲的患者亦高發ADR,主要歸咎于未成年人機體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同時自身免疫力差,對藥物的刺激過于敏感,其安全使用劑量亦難于把握,從而容易導致ADR的發生。
3.2 藥物因素與ADR臨床表現的關系 中藥注射劑多為復方制劑,由于原材料產地、采收季節、藥用部位及制作過程的各異,都會導致中藥材化學成分有所偏差。同時制作成中藥注射劑的輔料、溶劑、包裝材料和儲藏的環境,都能導致成品的穩定性破壞,從而容易發生ADR。本研究中,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藥注射液劑發生ADR對皮膚及附件損害最多(占30.36%),臨床表現以皮疹和瘙癢為主;其次是神經系統損害(占19.64%)和全身性損害(占14.29%),這一結論與鄭麗麗等[7]的研究成果大致相符。中藥注射劑導致這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其組成成分復雜,內含有淀粉、色素、多肽、多糖及動植物蛋白等致敏成分有關,當其輸注入血液后,可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者造成其致敏淋巴細胞的出現,若再次觸及抗原后,即易發生變態反應,出現皮疹或瘙癢等癥狀。
3.3 臨床用藥的合理性與ADR發生的關系 ①用藥的不合理性: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應遵循中醫理論及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但臨床中藥注射劑仍為多數西醫醫生使用,且由西藥藥師調配,無法按照中醫理論合理使用,不僅影響了臨床療效,同時提高了ADR的發生率[8]。本文結果顯示,導致心腦血管患者ADR高發的中藥注射劑為血塞通注射劑,占21.43%;以此藥物為例,血塞通注射劑的中藥成分為三七,適應于體質寒涼的血瘀證,血虛無淤忌用,虛寒、血熱妄行者禁用,而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急性期禁用。同時,要做到“中病即止”,這對于缺乏中醫理論指導的西醫生使用存在一定難度。②藥物相互作用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大多為老年人,此類患者生理機能的特殊性,合并的基礎疾病較多,導致治療過程中會采取多種藥物聯用治療。因此,藥物聯用時發生的相互作用也是導致患者出現ADR的關鍵因素之一。本研究中,以聯合循環系統藥導致ADR的發生率最高,占73.21%;其次是聯合降糖藥占30.36%,而聯合抗菌藥占21.43%,這一研究結論和謝雁鳴等[9]的研究成果大致相同。分析其原因:中藥注射劑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易導致輸液的pH值變化、沉淀物的形成,以及不溶性微顆粒的增加等。同時,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加重了機體的代謝負荷,這些因素均容易誘發ADR的發生。
3.4 如何避免或減少ADR的發生 ①提高醫師中藥注射劑引發ADR的認知,改變醫師對中藥“小毒、無毒”的觀念,對藥物配伍、給藥途徑、療效及安全性有進一步的認知,遵循“中醫辯證施治”的治療原則。同時,不應以某次ADR的發生,便全盤否定中藥注射劑,應通過培訓或自身學習來提高自身認知。②加強中藥注射劑的監管,應基于藥品說明書的基礎上,嚴格對待中藥注射劑的開發及應用,加強對藥物安全性的評價,做好藥物使用的詳細記錄,以便今后對生產廠商的工作指導,通過廠家和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來減少中藥注射劑的ADR發生。③臨床用藥方面要提高規范性,中藥注射劑盡可能單獨使用,勿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其次,溶媒的選擇應遵照說明書的選擇種類及配制比例,嚴格遵醫囑進行給藥操作,注重給藥方式、速度及療程。④加強藥師的臨床藥學干預,可將藥師安排于查房、會診及配伍等工作中,對于ADR患者要做好詳細記錄,總結其ADR規律,對于重復用藥、劑量不當用藥等現象加強審核監督,從最大力度上保證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從而避免或減少ADR的發生。
[1]李廷謙.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及臨床合理用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10(2):111-115
[2]李育民.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監測結果分析和用藥管理對策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3):79-80.
[3]鐘 晗,黃賽杰.中藥注射劑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與分析[J].醫藥導報,2012,31(3):380-382.
[4]趙 濤,趙步長,伍海勤,等.丹紅注射液處方組分的心腦血管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4):47-49.
[5]楊福云,汪愛琴.腦梗死急性期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2):255-256.
[6]謝紫薇.696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中醫藥臨床雜志, 2009,21(4):323-325.
[7]鄭麗麗,姚 莉,范芳芳,等.211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4,25(26):2454-2456.
[8]馮煥村,徐雅玫,林清雯,等.2010~2013年某院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分析及合理生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1):97-100, 104.
[9]謝雁鳴,王連心,王永炎.臨床聯合用藥機制研究的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18):3424-3426.
R972
B
1003—6350(2015)18—2776—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8.1012
2015-07-07)
張 旭。E-mail:139075208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