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靜,李 俠,孫文軍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腦病科,北京 100029)
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45例臨床分析
許 靜,李 俠,孫文軍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腦病科,北京 100029)
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滋陰養液、益氣養血的中醫治療,14 d為一個療程。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脂變化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6%,明顯好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脂均較治療前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總膽固醇為(5.12±0.93)mmol/L,甘油三酯為(1.99±0.71)mmol/L,與對照組的(7.19±1.16)mmol/L,和(3.31±1.24)mmol/L比較,改善更明顯,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中西醫結合;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腦梗死;療效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為臨床上常見的病種之一,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西醫治療對于時間窗口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需要嚴格配合治療時間,且治療后有一定的副作用,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為進一步探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筆者對45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排除近期患有出血性疾病、過敏體質、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和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炎癥導致的腦缺血患者。9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患者年齡52~80歲,平均(63.3±4.3)歲。隨機將其均分為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52~79歲,平均(63.1±4.2)歲;觀察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53~80歲,平均(63.8±4.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西藥治療方法,對顱內壓較高的患者給予20%甘露醇靜脈滴注,125 ml/d,連用7~15 d,減緩患者血腫情況。治療過程中注意做好抗感染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此外加強患者肢體功能鍛煉,醫護人員定期按摩患者肢體,減輕患者肌肉萎縮的程度。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即黃芪35 g、川芎10 g、當歸8 g、紅花10 g、桃仁15 g、絲瓜絡20 g,每日1劑。煎前先用水浸泡15 min,煎好后早晚各1次服用。同時,醫護人員積極幫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恢復鍛煉,定期按摩患者肢體。14 d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治療兩周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甘油三酯(TG)和總膽固醇(TC)水平以及臨床療效;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 參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序評分標準》的評定標準[3]。顯效: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肌力恢復到Ⅴ級;有效:患者能借助拐杖行走,肌力恢復到Ⅱ-Ⅳ級;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肌力均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12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G和TC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G和TC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變化比較(±s)
注:a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治療后1.99±0.71a3.31±1.24a4.527<0.05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TC(mmol/L)治療前7.79±1.29 7.80±1.27 0.035>0.05治療后5.12±0.93a7.19±1.16a2.511<0.05 TG(mmol/L)治療前3.89±1.96 3.90±2.01 0.048>0.05
2.3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有4例(8.89%)患者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治療組有3例(6.67%),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94,P>0.05)。
缺血性腦血管病為中老年人常見的多發性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由于其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臨床上西藥治療主要以溶栓治療為主,盡早恢復腦缺血區的血液供應、改善微循環,重視缺血后腦神經細胞的保護,對于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4-5]。但單純西藥治療受時間窗口的嚴格限制,有一定的副作用[6]。中醫認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為“中風”,是因為患者元氣虛弱,氣虛則導致無力運行血液,從而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發生血液淤積和經脈受阻,出現腦絡閉塞致患者發病[7]。中藥能活絡通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輔助中藥治療能更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患者的腦組織供血,加速患者的恢復[8-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輔以中藥治療,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具有抗凝和溶栓的作用,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及顱內壓;川芎能增強患者腦部血流量,減輕患者腦水腫;黃芪具有益氣養血的功效;絲瓜絡具有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等功效,對消除患者腦水腫具有良好的作用。諸藥聯用,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效擴張腦血管,改善患者腦部血流量,促進水腫吸收,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由于中藥藥效溫和而持久,具有全身調理作用,和西藥配合使用,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6%,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0.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脂較治療前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效果更明顯(P<0.05)。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血脂情況,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張 珍,張 智,譚文惠.氯吡格雷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102-103.
[2]趙 海.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分析[J].中醫藥信息,2011,12(5):12-13.
[3]趙世明,于淑寧.中西藥物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52例臨床觀察[J].中國杜區醫師,2010,6(15):126-127.
[4]張俊華,于 明,蘇建華,等.瑞舒伐他汀對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4,27(3):196-198.
[5]張麗娜,安中平.丁苯酞注射液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5,55(4):51-52.
[6]李保軍,蘇 楠,王紅濤.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4):219-220.
[7]周 華,倪 蕊.復方丹參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23例療效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6):731-732.
[8]王 琿,王 琴,戚 妹,等.丹參多酚酸鹽對腦梗塞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5,26(6):794-796.
[9]郭春宣,王川賢,張冠壯.醒腦靜聯合血塞通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2014,25(17):2525-2527.
R743
B
1003—6350(2015)19—2905—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9.1056
2015-04-01)
孫文軍。E-mial:nmgx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