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萌+楊雪

外貌雖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但在有些人看來,現在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如果有一副姣好的容顏,交友、就業甚至成功等機會就可能多一些。為了彌補先天的不足,整形美容就成為人們尋求變美的捷徑。據國際美容外科學會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按整形手術總量統計,美國以每年311萬人次高居榜首,中國則以每年105萬人次位居第三。
在如此龐大的需求面前,國內的整形美容機構遍地開花。據衛生部統計,2014年我國的美容市場共有20余萬從業者、超過5萬家機構,共創下150多億元的年收入。整形美容市場這塊“大蛋糕”的巨大誘惑力,令許多投資者蜂擁而至,整形美容市場從業人員由此變得魚龍混雜,整形美容風險也隨之而來。
整形機構遍地,資質卻成問題
早在2002年,衛生部印發的《美容醫療機構、醫療美容科(室)基本標準(試行)》對醫療美容機構的科室設置、醫務人員資質、醫療用房面積、醫療設備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如:醫學美容機構醫師必須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在執業醫師注冊機關注冊;所有醫學美容機構須達到要求才具備行業準入資格;美容醫院應配備專職醫院內感染控制人員,其他類型的醫療美容機構應設置兼職感染控制人員崗位;對設置麻醉科的美容醫療機構,需至少配有一名主治醫師資格以上的麻醉專業醫師。
不過,經記者調查,現在市場上的許多整形美容機構并沒有達到上述規定標準。
在整形機構打出的廣告里,伴隨著一張張美麗的面孔,“××省(市)最好的美容醫院”“中國消費者最滿意整形機構”等五花八門的自制招牌,令許多消費者怦然心動。
日前,記者循著宣傳廣告來到哈爾濱市一家較大的美容機構,以不滿意臉型為由做整形咨詢。當記者表示對手術效果比較擔心時,接待人員告訴記者,該機構從業人員都是在韓國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主刀醫生是韓國整形界首屈一指的“名醫”,許多藝人都曾在他的妙手之下變美。接待人員邊說邊給記者展示宣傳手冊,指出照片中與多名明星合影的男醫生便是主刀“名醫”。為了給記者“增加信心”,她還拿出接受整容手術人士前后對比的照片給記者看。
然而,當記者提出想看看主刀醫生的從業許可證和美容院的經營許可證時,接待人員立刻警覺起來,表示這是“機密”,以擔心“同行”刺探信息為由,拒絕出示。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除了看得見的美容院外,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美容院也在從事整形業務。在哈爾濱市道里區一個居民小區,記者經熟人指引來到一處沒掛牌匾的美容院。這是一個不足80平方米的民宅,用木板和布簾隔成三間小屋,每個小屋里都有一張手術床,床頭擺著各類美容器械。
聽說記者對自己的臉型不滿意,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女子表示,可以幫記者聯系醫生問診,進行手術整形。該女子讓記者“只管放心”,說她家的主刀醫生是從正規醫院聘請的,“跟在醫院做的效果沒差別,價格至少便宜一半。”她說,“光今天就做了三臺手術,都是回頭客。”當記者試圖了解醫生的身份信息和美容院資質時,女子立即面露不悅,反問記者為何要知道這么多。
整形產品繁多,價格質量成謎
玻尿酸嫩膚、肉毒素瘦臉、奧美定豐胸……這些整形美容行業常見的用品,你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嗎?這些被注射到體內的產品是否安全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從事醫療器械采購的張先生。
據介紹,在我國,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使用的A型肉毒素主要有兩種,分別為美國進口的“保妥適”和國內生產的“衡力”牌產品;玻尿酸中只有瑞蘭2號玻尿酸被批準使用。但在前期走訪中,記者發現美容院推薦的產品很多都聲稱是韓國進口的,并且包裝上也印有韓文。
對此,張先生告訴記者,這些產品要么是未經批準銷售的走私貨,要么是一些穿著“洋外衣”的假冒偽劣產品。這些產品的批發價格和制作成本每針劑不會超過百元,但在美容院里,它們的身價卻增長了幾十倍,每針劑的價格達到四五千元。
這也間接印證了記者走訪時發現的一個現象:鮮有整形美容機構能夠提供整形產品的進貨手續和證書,多以海外代購或連鎖店配置為理由搪塞消費者的詢問。
因為有巨大的利潤空間,一些美容機構不惜鋌而走險,刻意夸大產品效果、掩飾產品風險,甚至使用不合格產品。據報道,2014年7月,浙江省寧波市查處了一個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玻尿酸和肉毒素的地下窩點。這些犯罪分子連所加工產品的具體成分都不知道,就貿然用藥品勾兌,然后再裝進各個品牌的包裝盒,貼上中文或外文標簽。之后,這些成分不明的產品流入各地的美容機構。
這些走私進來甚至假冒偽劣的產品,如果被注射、填充進人體之后會有什么影響呢?記者電話采訪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燒傷整形四病區副主任醫師吳焱秋。吳醫生告訴記者,無論A型肉毒素還是玻尿酸,都屬于醫療產品,貿然使用存在不可預知的風險,所以,必須經過嚴格審查并經過相關部門批準才能使用。“正規的產品,由專業醫師按照劑量給患者使用,都不能保證沒有一點兒副作用。這些假冒偽劣產品的危害更大,它們是造成患者整形失敗、致殘的重要原因。”吳醫生說。
整形過程簡單,維權困難重重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統計顯示,近年來整形美容領域已經成為消費者投訴的一大熱點。201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此前十年間,我國平均每年因為整形美容導致毀容、毀形的投訴近2萬起。
“20萬張毀容臉”的數字讓人不寒而栗,但黑龍江思普瑞律師事務所的李蕊彤律師卻告訴記者,事務所成立12年來,從未受理過與整形有關的案件。在哈爾濱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中心,記者也得到了類似回復:“2014年總共接到六起要求鑒定整形失敗的案件,其中兩起當事人主動撤銷鑒定。”
一方面因整形失敗引發的糾紛不斷,一方面卻鮮有人站出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太麻煩了!”有維權者發出這樣的感慨。2014年9月,哈爾濱市的賈女士經朋友介紹,來到位于道外區紅旗大街的一家美容院做了埋線雙眼皮手術,花了3000元錢。術后,賈女士覺得上眼皮有些松弛,于是,美容院給她補做了一次手術。可之后,賈女士的情況并無好轉,且雙眼出現視覺偏差。賈女士不放心,來到一家公立醫院的外科咨詢。醫生告訴她,美容院給她做的整形手術是失敗的。此后,賈女士找美容院理論,雙方各執一詞。美容院一口咬定手術是成功的,要賈女士“拿證據證明”,即出示醫療事故鑒定。
賈女士打聽到,在所有證據材料備齊的情況下,進行醫療事故鑒定需要45個工作日;而司法程序等待的時間更為漫長。除了耗費時間和精力,所需費用也不少——僅以哈爾濱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心為例,每例鑒定的收費標準為3000元。在賈女士看來,“這一圈跑下來,筋疲力盡不說,所得賠償還有可能得不償失。”
整形美容三注意
愛美無錯,但要擦亮雙眼。面對整形美容市場紛亂繁雜的情況,消費者該如何保護自身權益呢?哈爾濱市衛生局衛生執法監督處負責人紀靜波和黑龍江思普瑞律師事務所李蕊彤律師給出以下三點意見:
一、看資質,嚴查相關材料。從事整形美容項目的機構必須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整形美容師必須是有一定臨床經驗的專業人士。另外,由于有物價局把關,正規美容機構很少與消費者討價還價,而規模較小的美容院或私人診所只有降低材料品質才能保證利潤空間,多會以“打折”“酬賓”為幌子降低收費。
二、注重證據的收集和留存。在進行任何整形手術前,最好都進行符合醫學攝影要求的局部照相;保存每次就醫資料,如掛號單、收據等;簽訂手術協議書,內容應包括手術方式、過程,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術后短期反應,出現何種情況屬于院方責任等,一旦出現醫療糾紛,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三、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一旦出現整形糾紛,可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調解,并申請醫療事故鑒定,提出賠償手術費、護理費、交通費以及整個過程中的誤工費,評殘后可要求傷殘補助費。如果造成相伴終生的精神痛苦,消費者可以要求整形機構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