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含琳
直銷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選擇
??文/李含琳
實踐證明,直銷農業這種模式具有環節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已經在我國許多地方有比較成功的發展模式和運營經驗。這些成功的直銷模式,對于陜甘寧革命老區的農村地區,有著非常直接的借鑒和學習價值。

在我國的革命老區,如果從經濟結構的基本特點來看,大多數屬于資源性產業和農業并舉的結構,資源經濟和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資源開發和農業收入是城鄉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革命老區中陜甘寧邊區最具有代表性。這里的產業結構主要是由能源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組成。在農業結構中,傳統的農業如糧食、油料、蔬菜、果品、甜瓜、藥材、草食畜牧業、林業、漁業等是基本產業和收入來源。多年來,由于我們在戰略上片面指導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工作,主張大力發展多種多樣的流通組織,導致流通組織發展偏向流通批發環節,在產地與銷地之間制造了大量多余的制度形式,大大增加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同時也將農民的收入大量轉移到流通領域。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戰略選擇是大力發展直銷農業。
從馬克思經濟學到西方經濟學,對經濟運行的環節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一個完整的經濟運行過程必須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四個基本環節,也叫做經濟四要素。在這四個環節當中,由于每個環節運行所需要的資源、條件和環境有別,所以,這四個環節的運行機制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就生產環節來說,專業化分工越細,效率就越高,成本就越低。但是,就流通環節而言,盡管具體的流通實體可以多種多樣,專業化分工可以做得很細致,但是,流通環節卻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這是因為,流通環節越多,“額外成本”就越高,比如,流通實體啟動投資、批發環節的加價、庫存費用、運輸費用和風險成本等。反之,如果大量的銷售或者流通環節是“直銷”方式,則會大大降低運行的非產品性成本。
根據這種理論和思路分析,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來增加農民的收入,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我國農村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大量存在流通環節“轉移”農民收入的問題,農產品的“地頭價”與城市市場的零售價之間差距過大,農民創造的農產品“社會財富”被流通環節“吃”掉了許多。為此,建議經濟學家們在研究增加農民收入的時候,不要總是圍繞國家政策和增收措施上做文章,而應該調整思路,在減少流通環節上做更多的探討。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許多貧困人口集中的革命老區,要把建立直銷農業經濟體系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措施,要在研究和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時候,把發展直銷農業作為戰略重點。
所謂直銷農業,其主要內涵就是農產品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直接化的方式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和出口。實際上,直銷農業、“直銷革命”和建立“新食品經濟體系”早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比如在美國,目前78.5%的農產品是通過產銷直接對接的方式銷售的,大多數農戶生產的農產品不需要考慮銷售問題,而是按照合同直接由專業物流集團運輸到城市的超市或者指定的直銷點。歐元區國家和日本的情況與美國大體相當。
另據我國的有關研究介紹,目前,在我國農產品從生產到最終消費的整個過程中,生產成本僅占20-30%,流通費用占50-60%,稅收和繳費占10-20%。流通環節分配總利潤比例一般占40-50%,農民得到的收入實際只占農產品市場零售價格的20%-30%。我國現行農產品大多數是采取批零市場的運銷模式,農民的大部分收益被轉移到中間環節。根據測算,在批零方式與直銷方式當中農民能夠得到的價格比例,蔬菜是30.8%:56.65%,水果產品是38.42%:70.73%。不僅如此,流通環節多和商販的高利潤預期又助長了最終價格的高價位,成了消費品價格上升的動力。
大力發展直銷農業不僅可以向農民“返還”更多的流通收益,而且可以抑制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勢頭。也就是說,直銷農業同時具有穩定物價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雙重功能。
從穩定物價功能來看,主要是因為直銷農業的產銷對接功能,大大減少了流通環節、流通時間、流通費用、產品庫存、儲存費用等。在產銷對接的銷售情況下,大多數農產品的銷售可以通過農戶或者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方式向城市銷售,他們的價格水平一般會遠低于純粹的城市批發商和零售商,所以,可以起到抑制城市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直銷農業實際上也是重要的拉動內需的方式,對刺激內需有積極的作用。
從增加農民收入功能來看,與過去的“農產品生產+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的模式比較,直銷農業可以通過三種具體的方式減少中間環節的利益流失或者利益轉移,直接增加農戶或者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收入:一是大中型農產品生產農戶可以直接將農產品加工成標準型“凈菜”(即有商標、重量、含量、功能、產地、生產單位、聯系方法等),提供給城市超市或者社區零售點,從而形成“農戶城市產銷直接對接模式”;二是通過農產品生產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將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集中起來,經過初級加工后直接提供給城市超市或者社區,從而形成“合作經濟組織產銷直接對接模式”;三是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城市設立專門的批發和零售平臺(也叫做窗口),以低于城市批發商的價格水平零售和批發,從而形成“農城產銷直接對接模式”。
實踐證明,直銷農業這種模式具有環節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已經在我國許多地方有比較成功的發展模式和運營經驗。這些成功的直銷模式,對于陜甘寧革命老區的農村地區,有著非常直接的借鑒和學習價值。
一是市場批發直銷。指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與農產品集中消費城市之間建立集中加工、直接運輸和直接銷售網絡。具體指生產基地的政府與農民合股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公司,在城市政府專門建設的專業市場中設立直銷平臺,固定經營場所,專門以批發的形式經營自產的農產品。
二是街區零售直銷。除在大中城市的專業農產品市場中設立直銷平臺外,還可以在人口比較集聚的街道和社區租賃庫房和營業門市部,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自產的農產品。因為是零售直銷,所以在價格要有優惠,在質量上要有保證,這樣就可以很快地建立起供給信譽。
三是超市掛鉤直銷。根據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經適應超市小批量集中購買消費的模式變化,應該把向超市的固定供貨作為直銷農業的核心形式,因為超市銷售有批量性和持續性。生產基地向超市的供貨必須保證是質量上乘、精加工、可持續供給等條件。這應該由專門的公司來經營。
四是企業加工直銷。根據現代城市和未來城市居民消費的走勢來看,提供越來越多的消費成品和半成品是城市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方向。為此,直銷農業要超前決策這個問題。一是農業產業化要逐步由生產產業化向加工產業化轉變;二是用優惠政策支持培養一批加工型的農民股份合作制企業;三是農業科技要把農產品加工技術扶持作為專項;四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稅收特別優惠。
五是外貿出口直銷。農產品加工出口是農業產業化的高級形式,這也是中國農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要在宏觀經濟政策當中特別為農產品的加工出口制定相應的內容,不僅要實行貸款優惠,而且要實驗農產品加工出口的退稅政策,對于農村公司的出口供貨和直接出口要有專門的管理機制。
一是用制度創新促進直銷農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從六個方面來講:一是建立專業協會等輔助商,通過為農戶提供物資供應、加工、貯藏、產品運銷及輔助信息等服務,增強其參與市場營銷的能力。二是對農村專業生產農戶進行公司化改造,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向公司化專業經營組織轉型。鼓勵專業農戶到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取得合法經營資格。三是培育壯大超市農業經濟主體。鼓勵各類商貿企業參與直銷農業,支持中小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整合分散資源,增強直銷實力。四是鼓勵大型商貿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界實施并購重組戰略,打造直銷巨頭。五是優化直銷農業的內部結構。建立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的農產品功能區、生產基地和專業戶等多種形式的農產品生產組織。六是優化直銷農業的區域布局,形成板塊特色,鼓勵大型超市企業跨地區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鼓勵超市和基地參加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支持他們申報生鮮農產品品牌。
二是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在農產品直銷農業的情況下,參與單位比過去增加許多,但是每個個體的規模又都比較小,這就需要借助直銷市場把他們連接起來,達到廣泛、快速、有效分銷的目的:一是市場運作應該向企業化方向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要求進行,使產權明晰,管理科學。二是要完善市場設施,豐富服務功能。如物資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等,建立具有儲存、保鮮、質量檢測等功能的設施。三是建立農產品超市連鎖經營。積極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以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的超市、連鎖店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四是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逐步改造現貨交易方式,在條件成熟地區鼓勵發展拍賣交易。
三是高層次構建直銷農業的運行機制。構建直銷農業的運行方式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制度約束。要通過建立規范的、規模的農業公司來操作直銷活動,公司與農戶、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城市直銷市場之間由契約關系界定責任,承擔相應的風險。二是技術標準。要利用各種渠道和形式培養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直銷農產品必須做到以品牌農產品和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為主體產品體系。三是基地建設。基地建設要按照政府的發展規劃和農產品經營公司的技術要求來進行,直銷平臺要專業化。四是集中儲運。基地生產的規模生產,要建設與基地規模相對應的儲藏設備和集中運輸的條件。五是合理分配。在價格統一管理的基礎上,要逐步增加對農戶基礎生產環節的分配比例。六是政府協調。要提高直銷農業在政府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當中的地位,提高政府協調城鄉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能力。
四是解決好直銷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當前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有: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從實際出發,與大型農產品物流龍頭企業或配送中心實現直銷鏈接,有規模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與居民小區合作創辦連鎖店、直銷專賣店。二是抓緊培養直銷人才,以人才建設打造新型產銷體系的動力機制,抓緊培養直銷方面的農村實用人才。三是政府有關部門要制訂扶持政策,做好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直銷農業之間的協調工作,加強對直銷農業經營行為的規范,促進農商互動。四是加強特色產品的產后商品化處理工作,努力解決好產品標準化、分級包裝、創立品牌、儲藏保鮮、市場營銷等環節的存在的問題,實現特色產品的聯合運銷,減少在流通中的利益流失。五是有條件的同類產品的專業合作社也可以組織經營聯盟,有規模和批量地進入國際市場。
五是不斷提高政府的協調和服務功能。一是創新服務體制,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超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二是改革現行的科教服務體制,建立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一體化的公共型科教服務體系。三是構建快捷高效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圍繞直銷農業加強農用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設施、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現代物流配送平臺,提高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四是建立健全直銷農業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支農渠道,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要向直銷農業傾斜。五是建立高效暢通的金融支農渠道,拓寬信貸資金支農渠道和服務范圍。六是建立更加有效的財稅激勵機制,財政部門要將涉及直銷農業的專項補貼或補助納入財政支持范圍,稅務部門應為直銷農業的經營活動酌情減免相關稅費。
(作者系甘肅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