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雜志訪談:國貨怎樣走好精品化路線
摘自:搜狐媒體平臺http://mt.sohu.com/20151113/n426344112.shtml
最近,我們接觸了《精品》建筑版雜志的執行主編王玲女士,就國貨創新與發展的問題,以及怎樣看待“精品”這一概念做了面對面的探討與交流。重點針對“國貨、精品”這樣的話題,對未來國產化發展的若干內容做了簡要采訪。
主持人:國貨有沒有精品?您怎么看?
王玲女士:當然有,我們國家歷史、文化悠久,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我們的先民、或者叫先輩,曾經生產或者創造過不少的精品,給我們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比如,優先要說的我們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些東西的出現與應用,是人們在生產勞動的大量實踐中思考和摸索總結出來的,是很偉大的精品。還有“宋窯明瓷”等等,歷史上的中華民族,其實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文明瑰寶。但是,現在我們說的國貨,可能大致就是國產汽車、國產飛機、國產日化用品、國產數碼產品等等,與國際上的很多國家比較,多少會存在一些差異或者是不足。原因是,不到200年的時間里,我們經歷了一些相對的倒退,尤其是受到近代二次世界大戰的侵擾,失敗的代價給我們的民族生產創造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
可以說,古代的精品可能要更多一些,近現代的精品國貨,可能相對少些。
主持人:精品是不是就意味著高成本?高投入?
王玲女士:我認為,精品必須是高質量的產品或者某種服務,質量與成本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那些認為要想質量好,就要加大成本投入,這是不全面的,我們也會看到一些質量高,然而成本在下降的東西。這是因為他們提高了產能的效率,改進了制作工具、優化了加工方法,從這個角度節約了成本,反而創造了高質量的東西。所以說,精品的誕生,可以從高成本去思考,也可以關注自己的方法、工藝、工具的改進與更新。我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精品,精品一定是質量又好價格又低廉的,否則不足以叫精品,干脆叫奢侈品吧。
主持人:《精品》雜志更多的會報道和傳播什么信息?
王玲女士:《精品》雜志是由我們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管主辦的品牌大刊,它是立足本土,放眼國際,以高屋建瓴的視野與角度,力爭成為社會中堅階層在房地產消費、健康養生等領域值得廣大讀者閱讀的文化讀物。創刊于2004年,國內刊號CN32-1728/F,國際刊號ISSN 1673-8756,郵發代號28-266。這些基本信息,大家可以關注我們的網站介紹。
我想說的是,精品(建筑版)雜志,則是以鮮明的特色,開展對“城市”這一系統單位所有元素的資訊傳播、科技傳播、文化傳播、知識傳播等,搭建一個面向全國信息交流與知識分享的紙媒平臺。熱誠歡迎房地產企業、建筑業相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專業技術人員等,定期在我們《精品》建筑版發布新作,我們也有意專訪諸多一流的業內代表人物。
這里,借此平臺,我給大家重點介紹一下我們雜志的欄目設置,其中:(1)主要欄目:特稿;房地產經濟;建筑設計與裝飾;施工技術;節能與環保;園林景觀;科技論壇;城市品牌發展。(2)核心欄目:現場報道;財經瞭望;管理動態;能源視點;路橋觀察;城鎮建設博覽;機電市場;精品教育;文化縱橫。大家可以看出,其實我們的采編報道范圍還是比較寬廣的。
主持人:各個行業都想走精品化路線,您認為該如何走?如何創新?
王玲女士:洋務運動以后,封建舊新思潮被打破,國人便開始否定國貨,崇洋媚外到今天還是流行的毒瘤,我們對行業生產的國貨持質疑、觀望、甚至否定的態度,但是從十二五計劃戰略的實施以來,我們國貨的技術、創新、品質,都有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成果。我們的國產汽車、國產軍品、國產醫藥等領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食品安全、民用通信、制造業等領域我們的國內外口碑和認可度都不高,還存在巨大的現實問題。這些領域的次品、低質量產品、缺少的就是精品的意識。口號講的好,質量是生命線,但實際中,漠視質量、過度講求即時利益的做法大大違背了這種創造精品的底線。所以,我們認為,走精品化路線,首先必須改變觀念、真正樹立質量意識,從部位細節、從工藝流程、從制度改進、從管理創新上去突破。
主持人:謝謝您的參與,謝謝。
讓精品現象廣泛化,才能提高我們生活的品質。走出國貨質量泥沼,國人缺少對精品概念的正確認識。相關話題請關注《精品》雜志網站www.jp-zz.cn,期待大家繼續關注和有新的見解與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