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電信 蔣海峰
把握新常態 明確新定位全面推進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創新工作
江蘇電信 蔣海峰
當前,電信企業的發展將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變化。就宏觀環境方面來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習總書記在APEC峰會上闡述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個特點之一就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就通信業發展來看,整個行業處在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期、政策適應期“三期”疊加下,中低速增長已是“新常態”。新常態為電信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特別是技術融合創新的步伐明顯加快,三網融合、“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新詞悉數出現,正如今年國際電信主題所展示——“電信與信息通信技術:創新的驅動力”,運營商全面推進創新大有可為。
十余年間,我們經歷了從固定電話網到移動電話網,從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結構性變遷。事實告訴我們,不創新發展沒有出路,創新發展的步伐小、速度慢同樣沒有出路。中國電信集團王曉初董事長指出,“創新驅動是行業發展新常態的最大引擎,中國電信在‘新常態’下走差異化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新常態下要有新作為,我們必須更加注重圍繞大局,深刻認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和行業發展新常態,準確把握企業轉型發展新機遇,找準切入點、契合點,切實做好“全面創新驅動的實踐者”,推動各項創新政策和工作落實,在加快創新發展上增添新動能。
雖然江蘇公司近年來在創新驅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獲得了一些榮譽,但在創新的職業化、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推廣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江蘇公司的創新工作必須著眼于提升差異化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堅持以客戶規模份額、企業效益效率為創新落腳點,進一步健全創新體系,營造創新氛圍,聚焦重點領域,加強政策扶持,激發員工活力,加快成果轉化,深入推進產品、銷售、服務和管理創新,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實現企業從“自發式”創新向“責任制”創新的轉型。
一是健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管理體系。認真研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充分領會國家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精髓,全面完善企業創新管理體系。在準確把握集團公司要求的基礎上,明確企業創新政策體系,制定和優化創新預算管理辦法、創新人才成長激勵辦法、知識產權運營管理辦法等制度,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互聯網化產品為重點,明確各級單位、員工創意、創新、創業的管理要求,進一步豐富創新內涵,從產品創新拓展至機制、組織、渠道、IT、網絡創新,逐步搭建起“三級”(集團、省公司、專業公司)、“三階段”(培育期、獨立期、公司化)、“三平臺”(創新機制、孵化基地、資本平臺)的創新體系,促進“自發式”創新向“責任制”創新的轉變。
二是堅持以企業、團隊、員工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創新團隊建設。按照“互聯網+”戰略布局,加快人才(信息化運營專家、大數據運營分析師、軟件架構師及軟件源代碼編寫能手)的引進和培養,建立自主創新的職業化團隊。進一步完善創新人才的激勵和競爭機制,通過崗位激勵、創業機制等方式,加快企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逐步形成以領軍型人才為核心的優勢創新團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企業職業化研發隊伍。加大對員工自主創新活動的引導和扶持,鼓勵來自員工大眾的“萬眾創新”,不斷提升員工自主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推進創新產品孵化運營。
三是全面承接、推進“互聯網+”轉型創新工作。中國電信集團積極響應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于今年“5.17”電信日前夕發布了“互聯網+”白皮書。江蘇公司將全面承接集團“互聯網+”轉型創新工作,務實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工業制造”、“互聯網+新興服務”、“互聯網+企業運營”等四大領域的應用實踐,積極推進“互聯網+”十大項目在江蘇的落地實施,通過持續的“互聯網+”轉型創新,不斷提升基礎設施能力和定位、安全、視頻、支付、大數據等關鍵業務能力,以及運維、集成等服務保障能力。
四是著眼于搶占未來技術和產業制高點,積極培育新業務。按照互聯網化轉型要求,圍繞基礎業務消費市場、互聯網客戶消費市場、互聯網產業鏈市場,切實做好產品研發,推進創新以及合作創新。在集團指引下,圍繞產業互聯網化轉型,把自主創新與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好地結合起來,建成2-3個以產業客戶、互聯網企業、知名品牌制造商為重點的合作創新示范基地,承接集團創新基地在江蘇的落地運營,推進產研結合,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是加快創新成果向業務成果的轉化。堅持市場導向,深化創新孵化體系建設,制定創業扶持政策、組織和崗位激勵政策,切實做好省級產品創新孵化中心建設工作,完善資金保障體系、市場化的用人與激勵機制,形成一批有效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具有較強專業化服務能力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加快創新成果向業務成果的轉化,推進創新產品產業化。
六是認真落實預算管理,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按照創新型企業要求,在年度預算中預留創新資金,同時積極爭取政府政策、集團孵化政策,充分發揮創新預算經費的引導作用,通過制定恰當的措施對創意、創新、創業活動進行引導、調控和支持。
七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斷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通過制定、規范、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企業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為優化自主創新環境創造有力條件。同時強化知識產權有效運用,以此作為創新發展的基本目標,通過知識產權的取得,在市場中轉化利用形成現實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