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徐州分公司 張成彬
“互撕火并”幾時休—展望“互聯網+”背景下運營商的轉型與合作
中國電信徐州分公司 張成彬
在通信互聯網行業,有關“互聯網+”的話題可謂異常火爆,各行各業都在嘗試通過互聯網實現發展動力轉型,“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將成為推動經濟與產業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不僅將萬物連接,讓數據流動,更是要讓世界協同,運營商將為萬物連接、數據流動和世界協同提供最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運營商如何抓住轉型機遇,引領潮流,實現發展共贏,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目前,各大高校校園迎新活動剛結束不久,對于運營商校園迎新團隊來講, “披星戴月”、“朝夕必爭”、“脫皮減肉”的生活暫時告一段落。在這個過度競爭的行業,類似的現象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隨時能看到放棄休息日的電信運營商員工在小區、路口擺攤、路演。在這些營銷過程中,簡單粗暴的競爭手段比比皆是,運營商之間圍堵、拆臺的事情屢見不鮮,“互撕火并”似乎已成家常便飯。
顯然,這與互聯網開放合作包容的精神背道而馳。
反觀其他互聯網企業,乘著“互聯網+”的東風,BAT的互聯網入口布局已基本收官,各方還依舊在尋找合作機會,各項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可謂是效益口碑雙豐收。在“互聯網+”的十字路口,要么彼此沖撞,要么彼此融通,當雙方“心有靈犀,所見略同”之時,合作似乎水到渠成之事。就在前不久,阿里、蘇寧成功聯姻,蘇寧用自己10年苦心經營的物流體系換來阿里的大數據支持,成為坊間經典合作范例。
與互聯網企業的春風得意相比,運營商其實也是“蠻拼的”。但是,隨著通信領域市場日趨飽和,用戶增長放緩,通信資費逐年降低,互聯網企業的飛速發展,民資與虛擬運營商的進入產生的鯰魚效應,使如今的運營商早已成為“資費高”、“服務差”、“創新弱”、“體制舊”的代名詞。盡管資費連年下調、利潤逐步萎縮、收入增長停滯,運營商面臨的仍然被用戶吐槽,被輿論質疑。可以說,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運營商都處在最艱難的時刻。運營商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僵局待破。
此前,業界關于運營商管道化的論述已經有很多,大體上都是指運營商因缺乏客戶導向的業務創新,在應用層面不斷受到OTT等異業者的挑戰,逐步喪失對用戶的掌握,最終走向“管道”的宿命。
其實說運營商缺乏轉型與創新戰略眼光,對運營商并不公平。過去的幾年,技術發展的趨勢運營商早已看到,同時也努力做了很多創新嘗試,如中移動飛信產品作為騰訊的跟隨者,曾以其飛信短信優勢牢牢占據Top3的份額。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短信功能逐步被弱化,而飛信的跨網好友聯系不便,使得用戶進一步轉移到微信、QQ,而飛信目前只能在細分專業市場上發揮其短信優勢。再說中國電信與網易合作開發易信,同時還大力發展翼支付業務,兩項創新產品評價口碑在業界都很不錯,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與強大的微信相比,運營發展方式與效果相形見絀,微信一個搖紅包就把運營商秒殺,令人汗顏。
縱觀運營商這些年,創新合作的想法也不少,但最終還是因為互聯網產品注重迭代性,而運營商的機制是計劃立項,項目分期,決策冗長,平臺不夠開放,使產品錯過市場最佳時期,最后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更不要說創造營運收入了。歸根到底,終究還是各懷心思,束縛太多,沒有真正的開放合作,沒有真正的市場化。合作源于市場,運營商都在想著完成各種“KPI”,哪有心思去琢磨這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即使部分運營商高層想沖破束縛,大膽改革,若是沒能與其他運營商達成一致意見,面對沉重的考核壓力,基層員工如何全力執行,創新與合作只是一句空談罷了。
痛定思痛,如何破局?沉痛的代價之后,我想運營商高層早已清楚。就在前不久,原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在其離職寄語中說:運營商之間除了競爭,還有許多地方可以合作!希望這個行業越來越好!
真是一語道破天機,破局之道即在于此:除了競爭,還有許多地方可以合作。
今天,運營商自身依舊有許多優勢可以利用。優質的網絡、數量龐大的客戶規模、以及令所有互聯網企業羨艷不已的現金流,待從頭,重整舊山河的家底都還在,接下來就是如何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行動了。也許本次運營商高層的調整能為行業的轉型發展與下一步的合作共贏埋下伏筆。
“互聯網+”上升至國家戰略,給互聯網公司與運營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運營商的瓶頸期其實更是轉型發展的機遇期,就看其能否以更加互聯網化的精神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跨界之間的合作與創新。
觀念轉變: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時代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業態,對通信行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發展機遇,這需要運營商之間摒棄過去“你死我活”的極端競爭心態,達成合作共贏的共識,在行業生態環境上形成“互聯網+合作”的共識,形成開放包容的生態圈。畢竟運營商本是同根生,沒有什么比這種天生的“血緣”關系更能讓三家在如此發展良機之下摒棄前嫌。江湖歸江湖,兄弟還是兄弟,更何況潮流如此。
統一聲音:在國家強力推進“互聯網+”的大背影下,總理提出提速降費為互聯網+保駕護航是當前工作的重點,運營商顯然非常重視,紛紛落實政策,讓利于民。然而,舉措一出,卻招致各方“詬病”,運營商有苦說不出,最近就連“矮大緊”高曉松也對電信行業開始批評,招致各方議論。其實,運營商之間可以在宣傳與輿論口徑方面統一聲音,在后期的跟進舉措與服務措施過程中加強解釋說明,而非互相拆臺,避免出現提速降費之后依然被媒體與用戶詬病,以提升運營商的整體的社會形象。
重點發力:云計算、大數據、百兆接入是“互聯網+”的重要基礎支撐,這些領域的推進,將決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的效率和深度。在基礎業務領域合作空間較小的情況下,運營商是否可以通過將云計算、大數據、基礎網絡等能力進一步開放,以及在資本層、戰略層、運營層不斷豐富合作方式與合作內容,有待進一步思考與推進。
機制保障:新形勢下,市場競爭“零和博弈”不可避免,但如何把蛋糕做大,以及做大后如何做好分配似乎更需要關注。此時,更加市場化的行業法規與分配規則需要各方聯合推進制定,形成社會契約,以進一步明確機制,保障各方利益。
開放資源:互聯網化浪潮已經勢不可擋,運營商抵制OTT業務只會錯失自身發展機會。相反,運營商應積極開放網絡資源和渠道資源,逐步開放網絡、內容、信息、服務、終端、帶寬、數據、用戶渠道等價值鏈條,構建包括電信設備供應商、系統集成商、業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應用軟件提供商、虛擬運營商、OTT服務商和以個人或者組織形態存在的用戶在內的價值網絡。
開放服務:運營商要基于網絡服務重新組織 互聯網業務價值鏈條之間的關聯性,確保自身在價值網絡中的主導地位,價值網絡成員通過密切配合為用戶提供豐富的內容和應用,從而實現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多路推進:“互聯網+”下,一切皆有可能,入口爭奪,多多益善。金融支付、投資理財、傳媒影音、健康教育……在基礎圈層構建多元的生態鏈的同時,運營商稍微用心,深挖各方領域價值,即可分得一份羹。
僵局已然存在,破局之道已出,展望布局之方,運營商之間能否“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以更加開放合作的胸懷布局深耕“互聯網+”時代,實現合作共贏發展新局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