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青 蘭蘭 李運

在我國經濟走入穩步增長“新常態”時期的大背景下,紡織服裝行業近年來也正在經歷著穩中有升的發展期。面輔料產品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中間環節,為整個行業的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今年上半年,我國面料出口金額、出口數量以及出口平均單價均呈小幅上升趨勢,面料出口集中度在逐年提高。在這背后,是我國面料產品創新實力不斷加強、面料企業穩步轉型升級的結果。
作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第20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intertextile)于10月20日~23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中國國際紡織紗線(秋冬)展覽會、PH Value時尚第一匯,于滬上同臺啟幕,三展聯動陣容超強。
而今年,面料展也迎來了辦展20年的歷史節點,本屆規模更創歷史之最。據統計,本屆面料展的規模超過17.5萬平方米,有3800家參展商參展,啟用了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15個展館。
海外展團攜“新”而來
本屆展會展出琳瑯滿目的紡織面料和輔料,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500名參展商參與盛事。設計新穎,產品代表著國際最新的流行趨勢,時尚歐洲館、國際展團,以及聯合展團再次成為展會最受歡迎展區。
今年的時尚歐洲館(Salon Europe)占地10000平方米,參展商包括來自歐洲的面料生產廠輔料供應商和設計公司等。法國、德國、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和英國展團以及意大利Milano Uniea展團再度回歸。而花樣設計區(Verve rnr Design)則聚集了來自澳洲、法國、意大利、韓國、西班牙和英國的設計工作室,他們展出了最新設計的原創面料及紡織圖案。
盡管產品不同,理念不同,但海外品牌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期望能夠迎合中國市場對高端及優質紡織產品節節上升的需求,他們對中國市場、對中國合作伙伴充滿了期待。
“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注重采用面料的質量、創意與來源的可靠性,而法國展團的織工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來自法國展團Espace Textile的國際營運總監AgnesElisahelar表示,法國供應商希望把握中國市場對優質而料不斷增長所帶來的商機,而展會為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
特色專區匠“新”獨具
本屆展會展品也進行了科學分區,以市場為導向,保證展區劃分的科學合理性。首先是躍動牛仔館,由法國著名工作室NellyRodi(TM)進行設計,突出活力和年輕形象。
其次是可持續發展專區,規模擴大一倍,聚焦環保熱點,由面料供應商、檢測認證機構及產品展示區組成,以“而料再生”為主題,為注重環保品質的海外企業提供開拓中國市場的新契機。
面料展20年大事記
崛起階段(1995~1999年)定位專業性、貿易性和國際性1995年,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和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共同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
1996年,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正式移師上海。
1997年,展會率先向業界發布流行趨勢和專題講座,樹立起專業展會的操作理念。
1999年,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310家企業參展,中國大陸以外國家和地區的展商達164家,超過參展商總數的半數以上。
成長階段(2000~2004年)
緊抓機遇快速壯大
2000年,展會總面積比1999年擴大了一倍,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日本、韓國6國分別組織其國內最具實力的企業以國家展團形式參展。
2001年,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成為展會第三家承辦單位,“2001/2002年秋冬中國紡織面料流行趨勢”在intertextile面料展首次發布。
2002年,“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開始同時使用兩個名稱,分別為“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及“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秋冬)博覽會”。
2004年,兩大展會正式分開舉行。主辦方將展會的開始時間提前1天,設為“特邀買家日”,并首次推出觀眾預登記服務。
而技術創新空間,以數字化技術的推廣為主題,匯集了30家新技術企業、新材料企業,展出數字、激光及監控等技術。今年的技術創新空間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CNTAC)科技發展部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聯合主辦。HKRITA總裁葛儀文先生介紹道:“技術創新空間展示了我們的研究成果和屢獲獎項的技術,協助行業參與者生產不同的增值產品,引領他們在全球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組委會特別開辟出的流行趨勢區規模繼續增大,正裝趨勢、休閑裝趨勢、輔料趨勢、女裝趨勢分別展示。與往屆相比,今年流行趨勢發布區設計和陳列展示方面更加突出專業性,表現風格更加鮮明,科技感提高,在設計及專業方面更加注重細節處理。
展區首次應用ipad進行現場信息演示,產品參數、企業展位、聯系方式等各種信息一應俱全,不但方便了參觀者自行瀏覽信息,也增加了現場觀眾參與的趣味性,還體現了環保的理念。而且各主題發布區中的流行色彩發布也首次被獨立展示,對于最新流行色起到必不可少的指導作用。
國內企業“新”花怒放
從“紡織制造”到“紡織智造”,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是意味著的是紡織行業和企業發展思路的整體改變。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面料企業在注重產品的創新研發與展位的創新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吸引了面料展上眾人的目光。
根據自主設計開發的“2015年秋冬新品花型”,以及比普通蠶絲印染色彩更鮮艷的“雄蠶繭”雙經緯6A級面料和最近研發的絲類及混紡高品質面料是此次展會上萬事利絲綢帶來的產品。
相比以往,萬事利在展館的設計上打破了歷屆的展示形象,采用江南庭院式建筑風格,將地域人文概念融入現代裝飾之中,以獨特的面料呈現形式帶給國內外客戶全新的視覺體驗。而此次陳列的產品更摒棄了原先生產型企業雜亂無序、以多取勝的觀念,以創新、優質為前提展現萬事利今年以來銷量最好、穩定性最佳的面料產品。
專注于提花的天一紡織整個展位都以竹子搭建,其間點綴以中國傳統工藝緙絲制成的紡織品,無論是竹子或是緙絲,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總經理董建平說,將傳統元素融入時尚面料是他的一個夢想,未來也會致力于這方面的產品研發。
“與往年只展示亞麻面料的情況不同,本屆面料展我們用靜態模特試穿亞麻面料制成的終端產品,這樣的展示效果更為直觀,”作為一家專業生產銷售亞麻面料和相關亞麻產品的企業,新申營銷經理如此介紹。
而專注于襯衫面料的天津田歌紡織有限公司,在展會現場也利用最新的3D技術提升對客戶的服務,客戶選中哪款面料,通過設備可以直接呈現出制作成襯衫的立體效果,以方便客戶做出選擇。
專業展會從“新”出發
對于品牌企業來說,展會不僅是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更是一次學習取經的圣地。
面料展20年來為國內外品牌搭建起了一座通向市場的便捷通道,逐步成為產業升級發展的資源配置平臺,許多面料企業都是與展會共同成長起來的。
“20年來,面料展伴隨著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走過了高速發展期,見證了我同紡織企業的成長、壯大。20年來,面料展從未停止過創新,已成為企業展示形象、開拓國內外市場、了解前沿信息的平臺。”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徐迎新稱,面料展從最初的4000平方米展出面積,到如今每年春秋兩季展的展出規模已超過20萬平方米,已成為全球紡織領域規模最大的展會。
在面料展20周年慶典中,主辦方對一批伴隨著面料展成長,有突出貢獻的企業進行了表彰,而《中國服飾》等媒體也獲得了“傳媒貢獻大獎”。
徐迎新同時表示,隨著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展會將強化在趨勢引領、技術創新方面的倡導,并大力推廣綠色、清潔生產,引導產業向生態、健康方向發展,并將順應產業鏈融合、上下游互動共振等需求,繼續增強展貿、對接、品牌展示、趨勢發布、技術交流等更多功能,展會功能將在廣度延伸基礎上,更加立體,使展會全方位為行業、為企業服務。
“明年3月,面料展(春夏)將移師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預計展出面積將達10萬平方米,創面料展(春夏)新高。”徐迎新透露。
面料展20年大事記:
創新階段(2005~2009年)
倡導科技引導市場
2005年,中美、中歐等紡織品貿易摩擦此起彼伏,也正是在這一年,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1530家展商,展出面積63000平方米,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00名觀眾進館參觀。
2006年,“時尚輔料演繹區”和“2007/2008年秋冬中國輔料時尚演繹”首次亮相。展會成立貿易糾紛調解委員會,用于保護知識產權。2007年,我國面料企業的技術和研發水平大大提高,展會上也涌現出了如山東如意集團、江蘇陽光集團等一批處于國際前列的面料企業。
2008年,主辦方首次按照最終用途劃分展會區域,分為正裝面料、時尚女裝面料、襯衫面料、牛仔面料、休閑面料、運動功能面料和服裝輔料七大區域。同時《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產品調研報告》首次發布。
2009年,展會達到10個展館,展出面積11.5萬平方米,單獨開辟了牛仔面料和襯衫面料展區。
騰飛階段(2010~2014年)
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2010年,展會首次設立“花樣設計區”。也是在這一年,主辦方根據國家和政府綠色、環保、可持續的要求,發出環保倡議,提倡綠色布展、綠色運輸,共同打造低碳環保的專業展會。2012年,主辦方與意大利Milano unica展團簽訂了未來3年的合作協議。
2013年,全球經濟在經歷寒冬之后平穩回復,展會的展商及觀眾人數也創下歷史新高,15個展館,175020平方米,展商375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