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蘭
只需用手機拍照量體,就可通過企業官方微店訂購襯衫。這樣的新式定制方式你是否會心動?
在日前舉行的2014中國服裝行業科技成果交流會上,一個用手機定制襯衫的宣傳卡片在會議間歇被發放到參會者的手中。
打開卡片,只見上面寫著用手機拍照量體后,通過手機微店就可訂購襯衫。其中特別吸引人的是,襯衫主打輕·正裝概念,即扣上為正裝,解開即時尚。制作好的襯衫將在48小時快遞寄出,不滿意可以免費修改、重做或退款。而不同于傳統規模定制,其一件起訂,—人.版,并細心地附上了四款經典面料以供選擇。
當時就有不少人好奇地注冊登錄,進入微店按要求拍照選衣進行體驗。
以往常聽到說科技改變生活,而在此時此刻,記者才親有體會。
“科技創新如今已成為越來越多服裝企業的集體自覺行為。”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馮德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眾多服裝企業為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不約而同地加強了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能力建設。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這在業界已成為一種共識。
就在此次科技成果交流會上,有11個項目榮獲優秀科技成果獎,75篇論文分別獲得優秀科技論文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新智慧
受累于國內外經濟低迷影響,今年以來整個行業面臨比以往更嚴峻的形勢。不少企業反映,雖然前幾年也很困難,但今年是特別困難。甚至有人用嚴冬來形容經營的艱難。
談及于此,馮德虎認為,現在服裝行業正處于經濟調整的周期之中,經濟高速發展所積累的矛盾消化等許多問題交織疊加,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從行業的整體運行來看,仍處于總體平穩、調整變革態勢,行業主流企業與骨干企業仍總體向好。“因為服裝行業是基礎性消費品產業,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行業,越是面對困難,其調整創新、轉型變革的步伐和力度就越大。”
與此同時,企業兩極分化現象明顯。在15000多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16.37%虧損,虧損金額在增長。今年服裝上市公司的中報業績也并不理想。在一大批品牌企業經營穩健、增長良好的同時,有些企業也出現經營困難,甚至間或有個別知名品牌企業倒閉,老板跑路的消息。
馮德虎對此分析表示,“這其實就是一批迎接變革,積極調整、技術進步、充滿活力的企業走到行業前列,并且引領行業向新的方向邁進,是行業發展的主流態勢。這也代表著盡管目前遇到非常大的困難,但行業主流仍在調整變革,向前走,向上走。”
那么,面對當下這個以“調整轉型、升級發展”為主題的新常態時期,企業究竟應該怎么辦?
“在行業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我們是跟隨著先進國家前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而在新常態下,我們需要自己前進,甚至是處于領跑狀態,這勢必存在一定難度。此時。科技創新無疑是企業變革的核心推動力,是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
馮德虎表示,調整轉型、升級發展的本質就是企業要應勢而變,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此次科技成果交流會的召開,也是意在盤點總結‘十二五時期以來行業科技創新發展狀況,發現當下最先進、最實用、效益最明顯、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力最強的服裝用高新技術成果,實現產業的交流促進與推動應用。”
事實上,“十二五”期間,行業對于科技創新活動的推動力空前強勁。
2010年4月,中國服裝協會對外發布《創建中國服裝強國發展綱要導向意見》(討論稿),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服裝強國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服裝行業高新技術成果交流推廣大會上,科技創新被提升至全行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高度。
2011年10月,中國服裝協會在中國服裝大會上公布《中國服裝行業“十二五”發展綱要(討論稿)》、《中國服裝行業“十二五”科技發展綱要(征求意見稿)》,對行業科技發展提出戰略部署和具體的指導性意見。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中,第一次大篇幅提及服裝科技內容,涉及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四項,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項目三項,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項目五項。
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工作把服裝行業作為開展評估工作的試點行業;中國服裝協會亦在行業內組織開展了“科技之旅”系列活動,各服裝大省、產業集聚地也紛紛開展有關科技創新的專題或主題活動。
而來自協會的統計顯示,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之下,近四年來行業勞動生產率提升50%,全員勞動生產率由此前的30萬提高到41萬,行業與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相當活躍,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長足發展,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有顯著提高,科技創新正對行業發展起著強有力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制高點
當以往的口號、噱頭變成今天的企業實際行動。從原輔材料、裝備、工藝技術、生產加工到倉儲物流、營銷管理、品牌服務的服裝生產全流程改進,從服裝舒適性、安全性研究到人體數據庫等基礎性開發,一項項科技成果的研發和應用,在切實地提高企業的勞動效率與經營效益。
作為行業兩化深入融合的典型代表,紅領集團近年來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個性化服裝定制解決方案,打造“3D打印技術邏輯產業化”模式企業,實現了平臺化經營。據紅領集團副總裁李金柱介紹,紅領集團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客戶個性化需求與規劃化生產制造的無縫對接,用工業化效率制造個性化產品,將傳統服裝企業的效率提高2倍以上。
它的定制服務既有別于西方的手工高級定制,也區別于國內高檔服裝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在經過對個體數據的廣泛采集,實現個性定制的精細化服務,在設計制作中充分體現個性化特征,使得服裝更加合體。可以說,紅領集團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撐下實現定制服務的產業化,給傳統服裝行業帶來技術上的革命。
其“3D打印技術邏輯產業化”模式則可快速復制推廣能低成本、高效率地改造傳統企業。傳統企業只需增加軟件和信息化硬件設備,進行流程再造,改造周期只需3個月,并且原企業成本與改造后的成本僅為1:1.1。據悉,目前紅領集團已基本完成轉型升級,于今年8月份正式上線運營,而在1~4月份的個性化定制業務試運營中,其同比增長150%。
李金柱同時還透露,紅領集團將在今年底開出“酷特”(Coolette)直銷體驗店,其在原來C2M生產模式的基礎上,融入O2O經營模式進行二次顛覆,打造工商一體化跨境電商直銷模式——C2M+O2O模式,完全以消費者為中心,徹底消除中間環節,真正地為C端消費者創造價值。
和鷹科技則應用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工業深度融合,實現服裝制造全流程智能化不落地生產。在其副董事長凌軍看來,互聯網技術發展正在對服裝制造業的發展方式帶來顛覆性、革命性的影響。
而服裝制造互聯網化的核心是智能生產技術和智能生產模式,主要通過物聯網和務聯網把產品、機器、資源、人有機聯系在一起,實現包括服裝面料自動化存儲與運輸、智能鋪布與裁剪、自動化縫制與整燙等在內的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數字化。
他認為,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實時感知、采集、監控服裝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促進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和協同制造,而通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智能化分揀、標識、運輸與存儲等智能化設備,包括自動標簽機、智能物流機器、自動吊掛系統與智能倉儲系統,減少人工折疊、捆扎、分揀、搬運與存儲等低效率工序環節,實現服裝制造全流程的自動化、標準化,提高服裝制造行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
蘇州TP科技從兩年前就開始研發物聯網概念產品,產品重點在服裝縫制段的信息實時抓取與分析應用,以及物料的無人傳輸與信息的實時抓取。其董事長劉航東認為,所謂物聯網就是將物品貼上電子標簽,達到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在服裝產業的整個供應鏈上,原材料的供應信息、在制品的存量數據、生產進度實時數據、品質異常數據、倉儲物流的實時數據、電商的對接信息等是一個天量數據,目前它是分段而不是實時的。
如果能夠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建成一個大數據實時信息抓取共享平臺,那么對整個服裝產業鏈來說,才是真正做到了垂直整合。而這樣一個及時信息抓取與分享,近乎透明的產業供應鏈將帶給企業快速決斷、快速產出、快速統計、快速物流等。
作為服裝設備自動化的領軍企業,富怡集團正主推第四代縫紉機。據富怡集團天津寶盈電腦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高接枝介紹,第四代縫紉機在兩三年前開始在市場推廣使用,它借鑒工業制造領域里普遍使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先進技術,使得縫紉機變成橋式多頭大面積,針跡編程設計,縫制、裁剪、進料、出料、雕花、繡花、鎖眼、畫線等繁雜的工藝動作裝卡模板之后一次完成。
相對于前三代縫紉機一人一機,每一針跡都離不開人手的特性,第四代縫紉機使得縫紉變成一個熟練工作,而不是一個技術工作。特別是針對時下工廠的90后員工,使用第四代縫紉機可以僅三天培訓就能上崗工作,無需深度專業學習,只要有一定的電腦知識就可以達到熟練的車工水平。在他看來,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只有“機器換人”,提高產品品質和勞動生產率才是最現實、最直接、最接地氣的突圍之路。“當下‘機器換人早已不是企業想不想做的問題,而是何時做、如何做、不得不做的事情。”
在上文提到的用手機定制襯衫的做法,其實正是吉姆兄弟(無錫)服裝有限公司推出的互聯網時裝定制業務。其公司董事長吳建科有著多年IT從業經歷,在跨行紡織服裝后,試圖將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并從中尋找到一種解決方案,探索互聯網時代的大規模低成本銷售方式。會上,他提出生產技術免費輸出、時裝定制聯盟等多種新思維,在他看來,互聯網更多應該是一種免費精神,企業其實完全可以在免費過程中將很多環節的利益實現資源共享。
“面對近年來市場、渠道、用工成本等各方面的變化,服裝產業的發展遇到了諸多問題,服裝企業只有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對人員需求,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變化。”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鐘康博士認為,規模化經濟效應決定了制造業的發展必須是向更大規模的制造網絡邁進。
而社會老齡化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必須依靠智能制造來解決,先進的縫制設備可以提高某一道工序的加工效率,吊掛生產線可以提高一個組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企業整體效率的提升、管理的優化則必須將這些節點或生產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都連接起來,獲取整體信息,形成完整的數據鏈。在此基礎上,結合領域知識,進行數據分析和科學的流程管理,才能幫助企業管理人員準確掌握企業的整體生產情況、運營情況,做出科學的決策。“這正是物聯網和云制造技術提供的。”在他看來,只有用科技武裝起來的企業。并且努力進行變革,改變傳統的銷售生產模式,找準定位,變危機為機遇,才能在新一輪行業洗牌中逆流成長。
“我們正身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從歷史來看,每一次工業革命、技術革新都將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帶來巨大的變革。以積極的態度來應對技術變革,積極利用當代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誰利用得好,適應了這種變革,就將成為未來的勝利者。相反,誰利用得不好,不能適應變革,就注定會被時代淘汰。”馮德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