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標
(福建省南靖縣林業局,福建 南靖363600)
黃杞(EngelhardtiaroxburghianaWall)屬胡桃科(Juglandaceae)黃杞屬(Engelhardia)植物[1],喜光,不耐陰,適生于溫暖濕潤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瘠薄,但以在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中生長較好。黃杞系半常綠喬木,樹高達約10m,全體無毛,被有橙黃色盾狀著生的圓形腺體,枝條細瘦,老后暗褐色。偶數羽狀復葉,葉長12~25cm,小葉3~5對,稀2對小葉[2]。雌雄同株稀異株,圓錐狀花序束[3]。果實堅果狀,球形,直徑約4mm,5~6月開花,8~9月果實成熟[4],主要分布于我國四川、貴州、云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臺灣、福建、等省。黃杞枝葉茂密、樹體高大,適宜在園林綠地中栽植,尤其適宜用做山地風景區綠化的先鋒樹種。其葉和皮均為中華本草所收載[5],同時葉和樹皮還能入藥,樹皮能行氣,化濕,導滯;葉能清熱止痛,解除脾胃濕滯、胸腹脹悶、濕熱。依據“有性繁殖創造變異,無性繁殖固定變異”的育種策略[6],并充分利用林木基因組的加性效應和非加性效應,最大限度地獲取遺傳增益[7];為使所培育的苗木能保存母本優良遺傳性狀,縮短育苗時間、降低育苗成本,因此采用扦插繁殖的方法,進行黃杞無性繁殖育苗。本試驗所探索并總結了方法黃杞扦插繁殖,以期為林業生產中進行規模化培育黃杞優質無性繁殖苗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試驗地選在福建省南靖國有林場林業種苗基地,試驗苗圃地處于東經117°17′,北緯24°30′,屬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海拔高40m,年平均氣溫21.3°C,年平均降雨量1587~1879.4mm,年平均無霜期322.4d,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日照時數2052h。扦插試驗苗圃地地勢開闊、平坦,排水通暢。
試驗穗條采自福建省南靖縣和溪鎮高山村5年生天然林,為了使試驗數據有較強可比性,在黃杞母株上選擇生長健壯,沒有病蟲害,葉色青綠,木質化程度、莖粗較為一致的一年生黃杞枝條。基質挖自福建省南靖國有林場炭杭工區15cm以下沒耕作過的紅壤土,容器袋、農藥化肥購于南靖縣供銷社,生根促進劑郵購于中國林科院林業所。
試驗前對圃地及周圍2m以內進行全面人工鋤草。鋤草技術要求:在日照條件下,將鋤草范圍內所有的雜草灌木鋤凈,圃地鋤草深度要求在5cm以上,以使草根基本鋤凈。將鋤下的所有雜草灌木曬干,曬干后進行燒雜。然后平整圃地,要求圃地不積水。接下來在圃地及四周2m以內噴施8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進行全面殺毒滅菌,要求在試驗地范圍內噴施藥液深度在2cm以上。試驗前15~20d將基質(裝袋前基質用篩目規格為1cm×1cm篩子過篩)裝入7cm×12cm容器中,為了方便試驗方案的實施及試驗數據的可比性,每畦苗床裝400行容器、每行裝25個容器。容器中的基質用1000倍液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進行消毒滅菌,要求消毒滅菌深度在3cm以上。消毒滅菌后用舊薄膜履蓋4~6d后,容器中的基質澆透清水后即可實施一下步試驗方案。
2013年2月10日早上從福建省南靖縣和溪鎮高山村黃杞母株上剪回枝條,在剪取枝條的同時,分別用標簽注明采穗部位。回到單位制穗時按正交試驗設計分清并用標簽寫明母株不同的采穗部位、插穗不同基部下切口型;為了使試驗數據有較強的可比性,插穗長度統一剪10cm。修剪好插穗每60根分別用象皮筋扎成一把,然后將整把的插穗用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膠懸劑浸泡5min進行殺菌處理,扦插前插穗基部蘸正交試驗設計所設計的不同種類的生根促進劑(各種生根促進劑濃度統一用600×10-6,并且各種生根促進劑溶液統一用滑石粉調成糊狀),插穗基部蘸生根促進劑長度度統一為:2~2.5cm;扦插采用直插法,盡量不斜插或插歪。扦插后澆一遍清水,澆水后如果有發現插穗歪倒的要扶正。苗床用細毛竹片搭起半圓形的小拱棚,在搭建好的小拱棚上覆蓋寬度為2.0m的透明農用塑料薄膜,同時在小拱棚內放置溫濕度計,每個小拱棚農用塑料薄膜四周壓成密封的小氣候環境,以人工控制小拱棚內插穗的溫度與濕度。烈日天,上午10至下午3點期間在小拱棚上覆蓋遮光率為50%的黑色遮陽網,午間當小拱棚內溫度高于35℃時要進行噴霧降溫,確保插穗不因高溫受到傷害。小拱棚內部小環境的相對濕度必須保持在90%以上。正常氣候情況下,扦插后每隔5~6d的早晨或傍晚,掀開小拱棚噴霧補充水份。噴霧時控制速度,注意避免壓力過大沖倒插穗。等到插穗葉片水份基本風干后,及時噴施1000倍液50%多菌靈懸浮劑、2000倍液75%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交互使用)以預防病害。如果出現螨蟲、蚜蟲、地老虎等害蟲,可用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倍液15%噠螨靈乳油(交互使用),每隔6~10d噴一次濃度為500倍液的葉面肥,葉面肥以45%氯化鉀復合肥、大肥寶(交互使用),進行插穗葉面追肥。等到插穗基本生根后,采用灌施150~300倍液根部追肥,追肥2~3次,每隔10d施肥一次,追肥以尿素、信葉植物根部營養液、高鉀型高樂(交互使用)。當插穗根系長度達12cm以上時,就可以進行移苗斷根,苗床逐漸過渡到全光照,經過2次移苗后就可以出圃。
母株采穗部位、插穗基部下切口型及生根促進劑對扦插生根影響的試驗。以紅壤為扦插基質,設母株采穗部位為因素F(F1:上部,F2:中部,F3:下部)、插穗基部下切口型為因素E(E1:平切,E2:雙削面,E3:單削面)及生根促進劑種類為因素 H(H1:ABT-1#,H2:IBA,H3:IAA),作3因素3水平正交試驗設計,因子與水平采用L9(34)。以未做任何處理,直接扦插作為對照(ck),對照不參與試驗分析,只與試驗作對比。其各因素與水平中的重復采用正交試驗設計排列,重復3次,每重復扦插60根插穗。扦插80d后調查每重復平均生根率、平均生根數及平均生根長。
本試驗共9組,重復3次,總共有27個重復,先調查統計出每個重復的生根率、生根數及苗高,然后再統計出每組試驗的平均生根率、平均生根數及平均生根長。
采用不同生根促進劑(H)來處理母株不同部位所采的插穗(F)及插穗不同基部下切口型(E)對扦插生根的影響作用是明顯的。從(表1不同處理對扦插生根率、生根數及生根長的試驗數據統計)可以看出,不同生根促進劑(H)、不同部位所采的插穗(F)及插穗不同基部下切口型(E)對黃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及生根長3個指標的促進作用均為顯著的;采用生根促進劑ABT-1#(H1)來處理黃杞母株下部(F3)所采的插穗及雙削面(E2)的插穗基部下切口型、即(F3E2H1)組合時,黃杞扦插生根率最高、生根數最多且生根最長,平均生根率高達86.8%、平均生根數達8.8條、平均生根長達18.6cm。扦插生根率最低組合為(F2E1H2),即生根促進劑IBA(H2)+母株中部(F2)所采插穗+插穗基部下切口型為平切(E1),平均生根率只38.6%、平均生根數僅3.3條、平均生根長僅11.7cm。從(表2)K值(K代表每個因子試驗結果總和)大小可以看出,3個因子各水平中對扦插生根率、生根數最優組合為:F3E3H1。各處理對生根率、生根數的較優因子依次為:F3,E2,H1;各處理對生根長的較優因子依次為:F3,E3,H1。從R值(R代表每個因子3個水平的K值全距)大小可以看出,3個因子對扦插生根率影響的主次關系為:H(生根促進劑)→F(母株采穗部位)→E(插穗基部下切口型);3個因子對扦插生根數影響的主次關系為:F(母株采穗部位)→E(插穗基部下切口型)→H(生根促進劑);3個因子對扦插生根長影響的主次關系為:F(母株采穗部位)→H(生根促進劑)→E(插穗基部下切口型)。從(表3)方差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3個因子對扦插生根率、生根數、生根長的影響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

表1 不同處理對扦插生根率、生根數及生根長的試驗數據統計

表2 不同處理對扦插生根率、生根數及生根長正交試驗的結果與分析

表3 正交試驗方差分析
不同生根促進劑(H)、母株不同部位所采的插穗(F)及插穗不同基部下切口型(E)對黃杞扦插生根率、生根數、生根長的影響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用生根促進劑ABT-1#(H1)來處理黃杞母株下部(F3)所采的插穗及雙削面(E2)的插穗基部下切口型、即(F3E2H1)組合時,黃杞扦插平均生根率最高、平均生根數最多且平均生根最長,平均生根率高達86.8%、平均生根數達8.8條、平均生根長達18.6cm。綜上所述,本文通過田間試驗設計、正交試驗結果與分析以及方差分析所探索并總結出的黃杞一系列容器扦插繁殖的技術,可以為林業、園林及路傍綠化進行規模化黃杞容器無性扦插育苗的整個撫育、管理過程提供系統的科學技術指導。
[1]王永奇,宋明明,周 輝,等.黃杞屬植物的研究概況[J].大連大學學報,2012,33(6):81~85.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二十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12.
[3]朱家槽.拉漢英種子植物名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91.
[4]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二十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12.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五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71~373.
[6]李 毅,邸 利,惠曉萍,等.箭胡毛楊良種采穗圃營建技術與產穗量的相關分析[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0(1):19~23.
[7]季孔庶,王章榮.馬尾松紙漿材無性系選育和多地點試種[J].林業科學,2004(1):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