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文 譚 維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佛山供電局,廣東 佛山528500)
在當前電力需求相對不緊張的背景下,電力營銷已成為供電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電費回收更是供電企業經營成果的體現,落實電費風險防范措施是保證電費回收,保障供電企業經營權益的有效手段,是防止電費這一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舉措。現從供電所電費回收的欠費情況、風險產生原因和預控措施等三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對某供電所的15萬用電客戶進行電費回收情況統計分析,用戶欠費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企業經營困難導致欠費。受社會經濟大環境整體下滑影響,一些企業因產品定位、擴張較快或內部機制等經營管理因素,市場萎縮、產品積壓、資金周轉困難,個別企業甚至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內部拖欠職工工資,外部拖欠原料款、銀行貸款等,無力支付電費。
(2)租賃經營造成欠費。租賃經營有工廠、魚塘、商鋪等大大小小多種類型,租賃經營的客戶不穩定因素較多,經營不善容易發生逃逸現象,加之業主或供電部門均未采取預付電費等防范措施,導致電費很難如期回收。
(3)政府違章違法拆遷或環保整治要求停電形成欠費。隨著政府“打非治違”工作和環保整治工作的大力推進,要求供電部門配合停電,停電后存在用戶去向不明或不愿繳費現象,導致欠費無法收回。
目前對電力銷售實行“先用電后結算”的賒銷模式,賒銷的交易模式對供電企業來講存在很大經營風險,廣大客戶對“電力也是一種商品”的觀念認識模糊,在享受供電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又不想盡到按期繳費的相應義務,導致供電企業要承擔客戶用電欠費的經營風險。
供電企業目前主要依據的法律法規為1995—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供電營業規則》,至今近20年未作修訂,很多規定不適應目前社會發展和企業管理。目前我們對于欠費停電管理依據仍是《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第三十九條:“自逾期之日起計算超過30日,經催交仍未交付電費的,供電企業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停止供電。”國家在1998年清理收費項目時取消了電費保證金、電能表保證金兩項收費,不能采取電費保證金的形式防范電費風險。而目前采取的預購電、預付費、分期抄表結算等方式沒有相應的國家政策扶持,在推行過程中有很多用戶提出質疑和反對,執行難度大,加大了電費回收風險。
供電部門沒有從管理或制度層面制定有效的電費風險防范措施,例如:執行電費預付費或擔保等電費防范措施的用戶比例不到10%,為提高優質服務水平要求供電所對于欠費用戶付清欠費后必須在當日復電,對欠費用戶沒有強制要求必須采取預付電費等措施方可復電,同時上級單位會對供電所復電不及時的情況進行考核,錯過了降低電費風險的機會。
對新裝(增容)用戶采取了預收電費、存單質押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防范電費回收風險。對于存量客戶電費風險防范,按照客戶信用評級→電費風險評估→供用電雙方協商→措施落實的步驟逐步開展,采用預付電費、現金存單質押及用電備用金托管、銀行履約保函、預付費售電裝置、第三方擔保等電費回收風險防范措施。對于不同客戶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對于專變客戶,通過“互聯網+”的銀企互聯的工作方式采取履約保函、定期存單質押、用電備用金擔保等三項電費保障措施,同時也可安裝啟用預付費裝置;對于低壓租賃用戶采用定期存單質押、用電備用金或業主擔保等方式確保電費回收;對于重復欠費用戶嚴格執行安裝預付費電表或繳交預付電費的措施。同時,建立完善的供用電合同管理制度,在客戶發生欠費時主動及時地行使擔保權和保函支付權,充分應用法律賦予的追費手段,不斷加強風險防范能力。
電費回收手段是電力營銷管理者各種協調能力的一種體現,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在追費過程中應結合不同客戶類別采用行之有效的電費回收手段,這對電費回收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開發電話自動催繳系統用于催費,提高工作效率;在繳費方式上提供多種渠道,除了常規的銀行代扣外,積極拓展包括微信、網上銀行、支付寶、電話銀聯、“銀聯易辦事”、營業廳現金繳費等多種方式,真正做到“凡是客戶要求的繳費方式,供電局都不能拒絕”,提高繳費便利性。
密切掌握客戶經營狀況,根據客戶電量、行業、電費繳交信用情況資金建立高風險客戶預警管理機制,安排專人負責跟進并發布預警,提前采取電費風險防范措施。在供電所內部建立電費回收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收費人員主觀能動性;加強從用電報裝、裝表接電到用電檢查等可能影響電費回收的各項營銷工作的規范和聯動管理;處理好供電企業、政府、客戶三方的關系,借助地方政府力量化解和解決企業破產、關停等欠費追收難題;因欠費已停電的,在交清欠費復電前,可采取簽訂分期繳費協議、提供擔保或抵押、分期交費(預付電費)、安裝購電預付費裝置等方式防范欠費風險。
采用預收電費、安裝預付費裝置等方式防范電費風險是合法合規的措施。2002年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出臺的《關于安裝負控計量裝置供用電有關問題的復函》(國經貿廳電力函〔2002〕第478號)規定:“用電人先付費、供電企業后供電是近年出現的一種新型供用電方式。采取此種方式供用電不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但須經供用電雙方協商一致。”供電部門應利用流動營業廳、網上營業廳、電視廣播及網站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開展宣傳,使廣大用電客戶明白“電是商品”和樹立依法用電觀念,同時積極拓展多渠道的繳費方式,對于連續多年繳費信譽評級為AAA的用戶,可向用戶頒發“電費繳交信譽優良用戶”的獎牌以資鼓勵,在社會上營造“依法用電,按時繳費”的氛圍。
供電部門經營銷售的商品是電能,任何一家企業對出售的商品都有收回貨款的要求,供電企業也是如此。電費回收是整個電力營銷工作的核心環節和關鍵工作,供電部門必須多措并舉、對癥下藥才能有效防范和降低電費回收風險。供電企業要在建立健全電費風險防范機制的同時,加大宣傳營造依法用電、按期交費的良好氛圍,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法律手段保護我們企業的利益,使電費回收風險得到及時預警和有效控制,確保電費回收完成預期指標。
[1]胡明學.新形勢下電費回收難的原因及對策[J].農村電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