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電影片名的漢譯是譯者以英語電影為依據而進行的一個隱喻化認知過程,從常規性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和以創造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來解讀英語電影片名漢譯,分析翻譯思維過程,即施喻者(譯者)對始源域(英語電影及其片名)與目標域(漢譯名)兩者之間相似性認知確認的語言表達。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8-016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42
收稿日期:2015-7-6;修改稿:2015-7-24
1. 引言
隨著中國和西方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英語電影涌入中國市場,一些英語電影片名的漢譯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電影片名是電影內容的高度濃縮,是影片的靈魂,其片名翻譯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觀眾對電影的好奇程度和接受程度,更影響到電影的前期宣傳效果和后期票房收入,因此,對英文電影片名恰如其分、深入精確地翻譯十分重要。從隱喻認知視角,就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隱喻相似性進行解讀,以期為該項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2. 認知語言學視閾下的隱喻及其相似性理論
在認知語言學研究中,隱喻被看作人類的一種認知現象,它是人類借助對客觀世界某一領域的認知來詮釋或解讀另一領域的認知。隱喻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處于人類特有的認知能力的核心,負責意義的產出、傳送和加工(Fauconnier, 1997)。相似性是隱喻的基礎,是隱喻解讀的焦點。王文斌(2010)認為,隱喻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性的構建,是施喻者對始源域與目標域兩者之間關系的認知確認的語言表達,其真正內容是這兩個心理空間的相似性(王文斌,2010)。施喻者根據自己對目標域的認知或為了反映目標域的某一特征或特性,便尋找與之具有相應特征或特性的始源域,最終將始源域映射到目標域之上,使得受喻者借助始源域來認識目標域,而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相應特征或特性就是兩者間的相似性。始源域的選擇就是相似性的選擇,始源域是相似性一方的載體,而目標域則是相似性另一方的載體,兩者彼此發生連接的紐帶就是相似性。在人類的日常語言交際中,隱喻無處不在。語言是隱喻的一種表象,隱潛在這一表象背后的是一種深刻而復雜的人類思維活動。本文中,施喻者即為譯者,始源域即為英語電影及其片名,目標域則是英語電影漢譯名。
3. 英語電影片名漢譯的隱喻相似性認知解讀
隱喻認知理論認為,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更是譯者積極的思維認知活動。翻譯表面上看是兩種語言體系之間的形式轉換,而在形式轉換的背后,卻存在著極其復雜的認知活動,這項活動是通過認知主體(譯者)自身完成的。將一種語言變為另一種語言是一次隱喻化認知過程(Verbrugge, 1980)。英語電影片名的漢譯是譯者以英語電影為依據而進行的一個隱喻化認知過程,翻譯的過程即為對英語電影的理解和對漢譯名的表達,即施喻者(譯者)對始源域(英語電影及其片名)與目標域(漢譯名)兩者之間相似性認知確認的語言表達。
Indurkhya(1992)認為隱喻有三個基本類型,即常規性隱喻、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和以創造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Indurkhya, 1992)。他進一步對后兩種類型作了嚴格的區分,認為前者意義的轉換是以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某種現有的相似性為基礎,而后者是指初看一個隱喻時,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不存在任何相似性,唯有在一個隱喻被理解之后,才會發現彼此間的相似性。
3.1 常規性隱喻的英語電影片名漢譯
作為一種雙語轉換,翻譯勢必涉及兩種語言的隱喻性對應。譯者(認知主體)面對具有特定媒介域或對象域、并以隱喻方式生成的源語符號時,必須尋求語符的常規所指和隱喻所指。這是個源語思維過程:譯者對所確立的對象域與源語對象域進行確認,即看到源語詞語時,頭腦中激起了原作所應有的意象、情感和相應的知識,并以母語所形成的概念網絡進行投射以確認對象域,并將兩者對應起來。這就是翻譯中采用直譯法的思維過程。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常通過直譯法來獲得漢譯名,如Jurassic Park《侏羅紀公園》,City of Angles《天使之城》,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Roman Holidays《羅馬假日》,The Spy Next Door《鄰家特工》,Star Wars《星球大戰》,2012 Doomsday《2012 世界末日》等。
3.2 以相似性為基礎的英語電影片名漢譯
作為一種認知活動,翻譯首先是建筑于譯者對原文語篇所表達出的各種意義理解的基礎之上。理解是認知主體通過源語的言語符號逆向還原其表征對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義);目的語則先是以其體系性存在于譯者的大腦中,在源語表征對象的制約下做適當的調節選擇后化為具體的言語符號,其表達的不再是源語符號,而是認知主體在理解思維過程中所獲得的所指意義和相關信息(謝之君,2007)。在電影片名翻譯中,譯者常有目的地增、刪一些信息,使得譯名與原片名有所不同,如,Volcano《地火危城》、Earthquake《驚魂奪命》等,然而,不管差別多大,譯名仍然受到原片名的影響,即譯名與原片名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性。再如電影Ghost講述的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如果影片Ghost直譯為《鬼》,看到片名,人們首先想到這是一部恐怖片,在中國不會被人們接受。譯者經過調節后,把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以此還原原片的真實意義,既傳達了影片中的必要信息,也保留了片名的源語意義。
3.3 以創造相似性為基礎的英語電影片名漢譯
翻譯帶有創造性特征已是現代翻譯理論的共識:翻譯一方面與一定的源語文本相關聯,另一方面這種關聯度又有不同程度的松動,體現在出自不同目的而不同程度的叛逆。此處的叛逆并非故意扭曲原作者的創作意圖,而是指譯者跳出原文約束去進行創造性翻譯。翻譯的創造過程是譯者為完成一項任務,調動各種認知資源創造新的意義的認知構建和重建的過程(譚業升,2012)。創造性翻譯強調信息接受者和翻譯行為的其他參與者(發起人、譯者和譯文使用者)的作用。一些英語電影通過創造性翻譯而獲得漢譯名,如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Rebecca《蝴蝶夢》等。此類漢譯名并不局限于原片名,而是進行了創造性的翻譯。電影片名的翻譯,屬于應用翻譯,其實用性、應用效果是譯者考慮的主要因素,而增加票房收入必然是首要因素,因此,許多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多超出片名本身,如Far and Away《大地雄心》、The Rock《勇闖奪命島》、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等,這些譯名看似與原片名沒有關聯,但為了達到一定目的,尤其是為了吸引觀眾,譯者在理解電影內容的基礎上,既考慮了電影片名所承擔的功能,又傳達了電影的真實內容。又如The American President,該片講述的是美國總統與一位議員說客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了使影片更有吸引力,片名被譯成《白宮情緣》,而非《美國總統》,從而取得了良好的譯外效果。
4. 結語
英語電影漢譯名不管是字面上詞義的對應,還是脫離字面而對內涵(故事情節)的挖掘,甚至完全拋開電影的內涵而另創新名,都是譯者這一認知主體積極的思維認知的結果,即在英語電影及其片名與漢譯名之間發現或創造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