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房地產咨詢顧問公司高緯環球最新發布的《2015究竟在哪里?制造業指數》報告表明,馬來西亞繼去年奪冠之后,今年再次位居主要指數榜首。在今年的榜單中,亞太區在前十名中占據了七項,繼續鞏固了“亞太地區發展引擎”的優勢地位。越南則位居成長指數榜首,并日益成熟,成為主要的制造業目的地。
曾經,靠著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制造在全球家喻戶曉,吸引世界諸多資本的青睞。近年來,作為后起之秀,中國的鄰居越南正在不斷對外開放釋放勞動力市場,成本優勢使得越南正逐漸取代中國,也與中國一樣擁有了“世界車間”的稱譽,并有望成為全球制造業的另一重心。不得不說,盡管亞太市場繼續保持著對制造商的吸引力,在馬來西亞,越南等亞太國家日益強大的競爭力面前,中國制造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在年初的2015年郎咸平經濟講座上,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就曾預測過“中國經濟將在2015年陷入大蕭條。”隨著一些知名外企如松下、夏普等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富士康、三星等知名企業也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紛紛關閉在華工廠轉至越南印度等地區。而以制造業著稱中國東莞地區,有上百家制造業企業連續倒閉。從年初到八月中旬,中國制造業可以說磨難重重,正面臨嚴峻考驗。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市場更青睞優質產品。雖然中國制造已發展了10多年,然而大部分制造業都只提供低端產品,在需要高端技術的產品面前,中國制造難以插手。而隨著國內老齡化、勞動力成本高與越南制造崛起等因素發展,中國制造如果不進行升級,就會被市場淘汰。同時,中國制造中的粗制濫造與山寨化的惡習也將越來越受排斥。遠觀國外的制造業,傳承百年的制造業無疑不是靠著品牌化路線發展,未來中國制造業也需要從產品質量、技術創新與管理提高等方面發力。
另一方面,部分外資企業的撤離對中國制造來說也并非完全的壞事,中國制造業之所以之前能吸引那么多的外資企業入駐,主要是因為中國本土勞動力成本低,但是這些企業大多都是低端制造。從長遠來看影響并不是很大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困難狀態,如果外企再大量撤離,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新的沖擊。所以,中國制造業2015現狀就是制造業發展進入了真正考驗期,國家必須把戰略重點放在振興制造業上。
中國制造業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生存下去,必須要有自主產權,有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從設計到生產銷售完整發展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中國制造也應該全面提升素質,嚴禁粗制濫造與山寨化惡習,為中國制造樹立正面積極的形象,鞏固中國制造的世界地位,努力進行高端技術產品研發,讓中國制造不僅因量取勝,更能夠因質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