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輝 吳國平
版權法激勵作用的博弈論分析
吳雨輝 吳國平
一直以來,由于缺乏合適的客觀指標,版權法的激勵作用都無法得到確切的衡量與比較。而從作者、社會公眾和傳播者等版權激勵機制參與者入手,分析其在特定制度環境下可能做出的最優策略選擇,不失為一種間接判斷版權法激勵作用的途徑。博弈論便是踐行這種判斷途徑的最佳工具,通過建構博弈矩陣,分析作者、社會公眾和傳播者在不同制度環境下作出的最優策略選擇,可以清晰地得出版權制度以及網絡環境對于參與者群體策略選擇的影響,從而衡量其相應的激勵作用。
版權法 激勵作用 博弈論
自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安妮法案》誕生之日起,其激勵作用便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版權法究竟具有什么激勵作用,如何最大化這些激勵作用等相關問題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總結歸納,本文認為,版權法主要發揮了以下兩種激勵作用——激勵創作與促進傳播。①詳細論述可參見吳雨輝博士學位論文:《版權激勵機制研究》,暨南大學2013年,第20-23頁。激勵創作是指通過賦予作者版權的方式,可以激勵更多的人從事創作,從而產生更多的智慧作品。對于這一激勵作用的研究早已有之,亞當·斯密②[英]坎南編著:《亞當·斯密關于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陳福生、陳振驊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48-149頁。、邊沁③Jeremy Bentham. A 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 Works of Jeremy Bentham,1839:71.、普蘭特④Arnold Plant. The Economic Aspects of Copyright in Books[J]. Economica, New Series, Vol. 1, No. 2 (May, 1934):167-195.、理查德·波斯納等學者均將能否激勵作者創作作為衡量版權制度激勵效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標準。⑤William M. Landes, Richard A. Posner.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opyright Law[J].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 18, No. 2 (Jun., 1989):325-363.而促進傳播是指版權法有助于促進智慧作品的發表、傳播,通過作品傳播的最大化,讓更多人得以獲取作品。長期以來,學者對此作用也做了諸多研究,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對版權保護期限制度的相關研究。
然而,關于版權法兩大激勵作用的研究文獻雖說是汗牛充棟,但始終缺乏一種合適的客觀指標來證明版權法激勵作用的存在,更別說對不同制度的激勵作用進行衡量了。雖然經濟學家運用經濟分析方法進行了多種實證分析的嘗試,⑥如普蘭特、肯尼斯·阿羅、德姆塞茨和理查德·波斯納等人在其版權激勵研究著作中均使用了經濟分析方法。但他們對于版權激勵作用的衡量、判斷,多是從版權的保護期限入手,考察其能否協調激勵創作與促進傳播兩大目標之間的關系,實現兩者的雙贏。這種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學者并沒有將合理使用和強制許可制度等其他制度安排一并納入版權激勵機制當中加以考慮,如果只是根據版權保護期限這一個因素來評價版權法的激勵作用,難免有掛一漏萬之嫌。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版權法的適用環境變得更為復雜,所面臨的挑戰也更為嚴峻。如何驗證其激勵作用成為了一個更為棘手的難題,同時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認為,如果將目光從客觀指標轉移到作者、傳播者和社會公眾等版權激勵機制參與者的身上,分析他們在不同制度環境下可能做出的決策,或許是一個可行的驗證思路。博弈論正是落實這一思路的合適工具——作為一種模型化工具,研究者可以根據博弈規則描述一種情形,并解釋在此情形下參與者可能選擇的各種策略:參與者將依照從該情形中所得到的信息,選擇對應策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通過分析其中的最優策略組合,便可以預測參與者最有可能做出的策略選擇,⑦[美]艾里克·拉斯穆森著:《博弈與信息:博弈論概論(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5頁。同樣也可以此來判斷該情形是否能夠誘導參與者做出特定決策——也就是發揮特定的激勵作用。
本文擬將版權制度誕生之前、誕生之后和網絡環境作為三種不同的制度環境,根據激勵創作和促進傳播兩大激勵作用建立不同的博弈矩陣,分析作者、社會公眾和傳播者等參與者在不同制度環境下的策略選擇,從而判斷相應制度環境下版權激勵作用的大小及制度設計所可能起到的作用。
(一)版權制度誕生之前的創作激勵博弈矩陣分析
首先,本文將作者群體視為一類參與人,將社會公眾視為一類參與人。單個的作者和社會公眾未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但是作為一類群體,他們所作出的決策總和勢必是趨于理性的,因此可以作為博弈論分析的對象。在版權制度誕生之前的創作環境中,作者有三種策略選擇:創作并發表(作品)、創作但不發表(作品),不創作(作品)。社會公眾有兩種策略選擇:付費和不付費。根據上述參與人及其策略情況可制定表1博弈矩陣。

表1 版權制度之前的創作激勵博弈
表1展示了作者與社會公眾不同的策略組合,其中,M1是指作者通過創作所獲得的精神收益(如前所述,作者具有創作的欲望,通過創作能夠獲得一定的精神上的滿足);M2是指作者通過作品的發表所獲得的精神收益;m是指作者通過創作所獲得的經濟收益;W是指作者創作作品的成本;C是指社會公眾通過閱讀作品所獲得的總收益(包括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P是指社會公眾為作品支付的費用。當作者不創作作品時,社會公眾可以選擇付費或者不付費:付費其收益為-P,不付費其收益為零;而作者的收益則分別為m和零。當作者創作但不發表作品時,社會公眾如果選擇付費,則其收益依然是-P,作者的收益為精神收益M1加上經濟收益m,再減去創作成本W;社會公眾如果選擇不付費,則其收益為零,而作者的收益為M1減去W。當作者創作并發表作品時,如果社會公眾付費,那么作者的收益為M1和M2加上m,再減去W,社會公眾的收益為通過作品所獲得的總收益C減去P;而如果社會公眾不付費,那么作者的收益將只有M1加M2,再減去W,而社會公眾獲得全部的C。
根據箭頭法分析可知,表1的博弈矩陣中,關鍵的變量是M與W。如果精神激勵M大于創作成本W,那么該博弈矩陣有望形成“作者創作并發表作品,而社會公眾不付費”的納什均衡;否則,就只能形成“作者不創作,社會公眾也不付費”的納什均衡。也就是說,在版權法誕生之前,作者無論選擇不創作還是創作都是可能的,而無論作者如何選擇,社會公眾都不會付費;作者進行創作的激勵在于精神收益。這一博弈結果解釋了為什么在版權法誕生之前仍然有許多優秀作品問世,但是這種激勵難以大范圍推廣:一方面它受制于具體作者精神需求的強烈程度,另一方面它也難以支撐大成本作品的創作——如叢書、百科全書的編著。
(二)版權制度下的激勵創作博弈矩陣分析
版權法誕生之后,作者群體獲得了更加充分的保障(物質收益m和精神收益M1和M2均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打擊盜版的功能使得不付費的社會公眾無法再獲得全部收益C——在傳統的印刷時代,不付費的社會公眾所獲得的收益往往比不上付費的社會公眾所獲得的收益(在版權制度的保護下,不付費的社會公眾的理想收益趨近于零)。以M3代替M1,作為版權制度下作者創作作品所獲得的精神收益;M4代替M2,作為版權制度下作者發表作品獲得的精神收益;P版為版權環境下社會公眾的支付費用;m版為版權環境下作者發表作品所獲得的經濟收益;C盜為社會公眾在不付費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作品收益,則可以做出表2博弈矩陣。

表2 版權制度下的激勵創作博弈
通過分析可知該博弈矩陣只有一個納什均衡,即作者創作并發表作品,而社會公眾選擇付費。這也正是版權制度所希望實現的目的:通過制度的力量重新分配作者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收益,促使雙方選擇一種更加公平的,能夠激勵更多人投入創作的策略組合。這一均衡的實現依賴于幾個條件:首先,作者創作作品的精神收益必須超過創作成本,即M3-W>0,否則作者不創作,同時社會公眾不付費的策略組合(0,0)也將構成一個納什均衡。其次,不付費的社會公眾的收益必須始終低于付費公眾的收益,即C版-P盜>C ,否則博弈矩陣的均衡將回復到版權制度之前的均衡狀態:作者選擇創作并發表,而社會公眾選擇不付費。這就要求P版不能過高,而打擊盜版的力度必須加大,使得C盜不斷降低。
如果上述博弈矩陣能夠保持這一納什均衡,那么整個社會的作品產出事實上會提高,即在其它參數比例不變的情況下,C將大幅提升。在該博弈的納什均衡中,作者與社會公眾的收益都將較版權制度前的博弈有大幅提升,實現雙方利益的共贏。
(三)網絡環境中的激勵創作博弈矩陣分析
網絡時代來臨之后,作者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收益分配再度發生變化——社會公眾可以在不付費的情況下,通過網絡技術獲得較之從前更好的作品收益,C 獲得了大幅提升。
在表2中,在其余參數不變的情況下,C盜的提升一旦超過了C- P版,則博弈矩陣的納什均衡轉化為作者創作并發表作品,而社會公眾選擇不付費的(M3+ M4-W,C盜),而這正是版權人在網絡時代不斷呼吁加大版權保護力度的原因所在。
但是上述分析顯然只包括了傳統作品形式的作者,對于UGC的作者來說,⑧國外學者將微博、社交網絡等由用戶自行創作的作品統稱為User Generated Content,簡稱為UGC(用戶自創內容)。其博弈收益又將大不相同。UGC的作者同時也是讀者,他在發表作品的同時也能夠即時獲得他人進行再創作后所分享的作品。也就是說,作者還將享有與社會公眾同等的C收益,而這種收益只有在免費許可的情況下才能獲得。于是網絡環境中UGC作者的激勵創作博弈便如表3所示。由于在UGC創作中,C分享相當于若干倍的C,因此其明顯大于付費情況下的C- P版。表3博弈矩陣的最佳策略選擇是:作者創作并發表作品,社會公眾則選擇不付費的(M3+ M4+C分享-W,C分享)。同時這一策略選擇還是博弈矩陣中帕累托最優的收益配置:能夠激勵更多人投入到創作中來。版權法在這一博弈中的經濟刺激作用變得不再重要,它唯一的作用在于確保M3-W>0,以避免另一個納什均衡——作者不創作,社會公眾也不付費的(0,0)的形成。

表3 網絡環境中UGC作者的激勵創作博弈
(四)小結
經上述分析可知,版權法能夠有效地激勵作者從事創作,并實現作者與社會公眾利益的雙贏。但是在網絡環境中其作用被削弱,對于傳統的作品創作形式而言,需要加強其版權保護力度;而對于UGC創作形式來說,版權法的作用則被降到了最低,如果過分強調版權保護,反而不利于作者與社會公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將傳播者群體視作一類參與人,社會公眾視作另一類參與人,則他們分別有兩種策略選擇。傳播者可以選擇傳播或者不傳播,社會公眾可以選擇付費或者不付費。根據上述參與人和策略情況可制定表4博弈矩陣。
(一)版權制度誕生之前的傳播激勵博弈矩陣

表4 版權制度誕生之前的傳播激勵博弈矩陣
其中,m是傳播者進行作品傳播的收益;I是傳播者進行作品傳播的投資;C是社會公眾從作品中獲得的收益;C便是社會公眾通過搭便車獲取作品而取得的收益;P是社會公眾為獲取作品而付給傳播者的費用;P便是社會公眾搭便車的費用。當傳播者選擇不傳播時,社會公眾如果付費,則傳播者的收益為m,社會公眾的收益為-P;社會公眾如果不付費,則雙方的收益均為零。當傳播者選擇傳播時,社會公眾如果付費,則傳播者的收益為m減去投資成本I,社會公眾的收益為通過作品獲得的收益C減去支付的費用P;社會公眾如果不付費,則可以通過搭便車的方式獲得作品,其收益為C便減去P便。在通常情況下,搭便車的收益C便會略遜于通過付費購買作品所獲得的C(主要體現在獲得作品的時間領先和作品質量上),但是搭便車的成本P便遠低于P,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C-P <C便-P便。
經分析可知,上述博弈只有一個納什均衡:傳播者選擇不傳播,社會公眾也不付費的(0,0)。這顯然不利于作品的傳播,而其中的原因正在于社會公眾不付費所獲得的收益大于付費所獲得的收益,而傳播者也因為擔心無法收回傳播的投資成本,而不愿意進行傳播(在博弈矩陣中,傳播者不進行傳播的選擇是最明智的)。因此在版權法誕生之前,傳播者往往通過特權和書商版權等手段捍衛自己的權益,以確保自己能夠獲得額外的壟斷利益,并且降低社會公眾搭便車的收益。
(二)版權制度下的促進傳播博弈矩陣
版權法的出現,一方面使得社會公眾無法再輕易搭便車,另一方面也通過壟斷出版權的方式,賦予了傳播者更多的經濟利益,雙方的博弈矩陣發生了如表5的變化。

表5 版權制度下的促進傳播博弈矩陣
在上述博弈矩陣中,傳播者如果進行傳播,在版權法的保護下能夠獲得m版的收益;而由于版權法打擊盜版的功能,社會公眾搭便車的成本P便將提高,通過搭便車所獲得的作品收益C便也會進一步降低。⑨版權法會對購買、使用盜版作品的行為進行民事甚至是刑事懲罰,同時傳播者的保護措施也使得盜版作品的質量無法比擬正版作品。
經分析可知,在表5的博弈矩陣中,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分別是傳播者選擇傳播,社會公眾則付費的(m版-I,C-P版);以及傳播者選擇不傳播,社會公眾也選擇不付費的(0,0)。相較于表4的博弈矩陣,上列博弈矩陣之所以會增加一個納什均衡,其關鍵正在于版權制度的介入,使得m版-I>m,從而有了足夠的利益激勵讓傳播者去從事傳播;同時C便-P便<C-P版,社會公眾搭便車的收益無法比擬付費購買正版作品的收益,使得傳播者的投資獲得了可靠的保障。如果由于立法技術或者執法力度等版權環境的原因,無法保障m版-I>m和C便-P便<C-P版,表5中的帕累托最佳均衡依舊無法達成,博弈矩陣將退化到如同表4中的(0,0)均衡狀態。而如果能夠保持表5中的納什均衡,促進傳播者繼續加大傳播的投入,則有希望實現作品的最大化傳播——I、m版、P版和C均獲得提升的同時,使得(m版-I,C-P版)成為博弈矩陣的最優策略選擇。
(三)網絡環境下的促進傳播博弈矩陣
在網絡環境下,傳播者與社會公眾的收益都發生了變化:傳播成本的降低和復制質量的提升讓雙方的博弈矩陣產生了劇變。在表5的博弈矩陣中,當I和P便大幅降低,C便又獲得提升時,C便-P便將再次超過C-P版,從而使得上述博弈的納什均衡只剩下“傳播者選擇不傳播,社會公眾也選擇不付費”的(0,0)。如果要恢復原有的納什均衡,傳播者只能降低m版,從而使得C-P版超過C便-P便,并且還必須保持m版-I>m,避免虧本經營。這在顯著降低傳播者收益的同時,也對傳播者市場起到了洗牌作用——在收益降低的情況下,只有經濟實力強大或者是另辟蹊徑的傳播者才能生存下來。
改變盈利模式便是一種不錯的生存之道。有的傳播者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付費購買作品模式,而是通過廣告植入的方式盈利,在降低甚至是取消了m版的同時,獲得了廣告商的贊助費m贊,從而將雙方的博弈矩陣變更為表6。

表6 網絡環境下的促進傳播博弈矩陣
在表6的博弈矩陣中,m版和P版均大幅降低,社會公眾支付P版不再是用于獲得作品,而往往是為了獲得更高質量的作品(如去除了廣告、具有更快瀏覽速度、更高閱讀質量的作品),因此C-P版趨同于C版,社會公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策略。⑩看重時間效率和閱讀體驗的社會公眾可以選擇付費獲取高質量的作品及相關服務,而只是單純想獲取作品的社會公眾則可以選擇延時免費獲取作品。社會公眾擁有合法的自由選擇權。經分析可知,表6的博弈矩陣中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分別是傳播者傳播,社會公眾付費的(m版+ m贊-I,C-P版);和傳播者傳播,社會公眾不付費的(m贊-I,C便)。這兩大均衡均能達到促進作品傳播的目的,既是博弈雙方均能接受的策略組合,又能夠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它們不一定會同時存在,其關鍵在于傳播者所獲得的贊助經費m贊能否彌補其所降低的m版,使得收益的總和超過原始收益m,即m版+ m贊-I>m。在能夠實現這一點的情況下,即便贊助費不足以彌補傳播成本,即m贊-I<0,傳播者仍會堅持博弈下去(當然,這就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了)。這或許正是目前許多免費視頻網站能夠堅持生存的原因所在。
經上述分析可知,版權法有助于促進作品的傳播,并實現傳播者與社會公眾利益的雙贏。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公眾能夠在無需傳播者協助的情況下自主獲得作品,傳播者的獲利空間大為縮小,傳統的傳播者群體面臨洗牌;那些資金實力強大,同時又能夠靈活變通盈利方式的傳播者仍將在新的博弈中堅持下去,并有可能實現與社會公眾之間新的利益雙贏。
綜上所述,通過對作者、社會公眾和傳播者的博弈矩陣策略分析,可以看出,版權法具有相當的激勵創作和促進傳播作用。但是這兩大作用在網絡時代均大打折扣,不同創作形式的作者對版權法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如傳統創作形式與UGC創作形式的作者就對版權法有不同程度的保護需求;傳播者在網絡環境中也面臨著角色轉型的挑戰,其盈利方式的轉變使得其對版權保護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立法者應當正確認識到這些變化,對版權法的相關制度設計進行合理的調整,才能使版權法戰勝挑戰,在網絡環境中煥發新的活力。
Due to the lack of suitable objective indicators, copyright incentive effect always cannot be measured and compared exactly. But if we analyze the author, the public and the disseminator's optimal policy choices that may be made in specific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we can judge the copyright incentive effect indirectly. And the Game Theory is the best tool for this way. We can build up the game matrix to analyze the optimal policy choices of the author, the public and the disseminators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thereby measuring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copyright law and Internet environment clearly.
copyright law; incentive effect; game theory
吳雨輝,博士,暨南大學知識產權與法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廣東金融學院講師
吳國平,廣東金融學院法律系教授,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
本文為暨南大學知識產權與法治研究中心2013年“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知識產權”主題項目——“版權法激勵作用的博弈論分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