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軍
今年6月,上品折扣北京五棵松店升級亮相,在每天10-20點整,消費者可以通過在實體店或手機官方微信支付0.1元,秒殺當天推出的一個大牌商品。這是上品折扣將微信與店面經營的又一次深入結合。
實際上在兩個月前,上品折扣就與騰訊微信合作,在杭州下沙區建成了第一家微信實體店,這家店被稱為第一個“真正意義”的O2O實體店。顧客可以不斷地把看中的物品添加到微信購物車中,直到逛完整個店面,再使用微信支付,然后就可以到各柜臺將貨品拿走,或者在收銀臺等導購把貨品取來,也可以讓商店把商品寄到家中,又或者可以選擇帶走幾件商品,其余商品由上品折扣寄到指定地點。
在所有路徑完成之后,顧客可以選擇分享按鈕,把購物信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其他的朋友看到鏈接可以直接選擇尺碼、顏色。線上下單,線下拿貨、試衣,實現O2O的完美結合。
360度無死角
有人將上品折扣所體現出的新銷售模式稱為全渠道零售。何謂全渠道零售?簡單說就是企業為了滿足消費者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購買的需求,采取實體渠道、電子商務渠道和移動電子商務渠道整合的方式銷售商品或服務,提供給顧客無差別的購買體驗。
顧客可以在線支付線下商品、服務,再到線下去獲得商品、享受服務。當然這種模式對商家的誘人之處在于:推廣效果可查,每筆交易可跟蹤。有研究預計,到2015年,O2O的市場規模將達到4188.5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全渠道零售將步入全盛時代。
全渠道零售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大勢所趨。它首先滿足的是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其實不管互聯網發展到何種程度,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基本上可以被歸為三類,只是比例的高低而已。一類是喜歡在網上買,一類是喜歡到實體店購買,還有一類是用手機移動購買。
因為這不僅僅是個購買習慣問題,許多商品比如服裝、服飾都更適于現場購買、比較和決策。因此對于商家而言,實現包含實體、電子商務和移動商務的全渠道銷售之間的打通,滿足消費者日趨個性化的需求迫在眉睫。而商家同樣樂見其成,至少增加了更好地解決線上與線下博弈的可能性。
在線支付、線下體驗,很容易造成“付款前是上帝,付款后什么都不是”的窘境。團購的名聲不佳,也在于線下體驗的商品、服務既“貨不對板”,又“投訴無門”。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線上線下的定價。雙線同價的O2O模式,表面看好像解決了價格沖突,但線上線下如何去平衡本身就是一個撓頭的問題。即使解決了左右手互博,那么與其它網絡零售商價格相搏的問題呢?
如果在價格上沒有優勢,消費者依然可以在企業的線下店體驗后,轉身到非企業的網絡平臺下單,而全渠道零售正在謀求構建一個贏面更大的線上線下閉環體系。
由于每筆銷售的來源和歸屬實在難以判斷到底是來自線上還是線下(消費者更不會在意是線上還是線下),企業能做的就是讓消費者在任何時候,無論是早上、下午或晚間,任何地點,無論是在地鐵站、家中或辦公室,使用任何工具,不管是電腦、電視、手機還是Ipad,都能夠購買到他們想要的商品或服務,做到360度全時空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所以,別再糾結這是哪個部門的業績,多多關心給消費者帶來多少的滿意和方便。
價值回歸
其實,全渠道零售的價值不僅是力圖實現線上線下的整合,而是一種商業價值的回歸,一切為了消費者。
因此,應該理解為是在掀起一場企業的革命,理念上從以前的“終端為王”轉變為“消費者為王”,企業的定位、渠道建立、終端建設、服務流程、商品規劃、物流配送、生產采購、組織結構全部要以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為核心。
全渠道零售給商家拓展了除實體商圈之外的線上虛擬商圈,讓企業的商品、服務可以跨地域延伸,通過線上線下會員管理體系的一體化,讓會員只使用一個ID號就可以在所有的渠道內通行,享受積分累計、增值優惠、打折促銷、客服等全套服務。
真正要做到360度全方位購物體驗,不是靠一句口號,也不是簡單地把PC、實體、移動網絡拼湊起來,說到底,核心問題是能否形成線上和線下的相互促進生態圈,實現數據相通、資源相通、服務相通,讓消費者在這個閉環的圈里能夠順暢地購買商品或服務,企業利用線上支付形成的數據分析,精準地服務顧客,及時推送相關信息,更是這個閉環能否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重要環節。
如果說團購網站被看作是O2O的1.0版本,比如從線上購買電影票、預先支付飯費,然后到線下消費等,那么微信則被視為O2O的2.0版本,比如通過優惠券招來顧客到店里購物等。但是,微信營銷為什么始終處于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呢?上品折扣也在試圖打破這種困局。
現在,每個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定前總是或多或少要咨詢好友和家人,他們都是Social consumer(社交消費者)。據統計,有90%的網購行為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交網絡的影響,而且幾個朋友同時訪問一個在線零售商的網店已經是習以為常。
隨時隨地通過移動方式拉動銷售,這正是微信所具備的重要特征。同時,微信營銷能夠愈加精準地推行企業的產品,營銷效果也更容易跟蹤和考量,而且通過深度、有效地互動能夠較好地形成品牌依賴。
可以說,微信在服裝行業未來的營銷發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市場和行業利潤,完全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服裝銷售新趨勢。
但是,微信平臺只是一個營銷場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它首先是一個體現為較強關系的朋友圈。這里的最高價值或準則應該是分享,而且是真誠地分享。
這曾經是直銷的真諦,被認可的分享才會帶來長久的營銷價值和商業利益。因此,服裝企業如何借助微信巨大的用戶基數,建立屬于自己的數字品牌大廈呢?核心是與消費者建立關系。
微信首先是個私密圈,不是賣場,不真心和消費者交朋友,不提供周到、滿意的服務,消費者會隨時將它踢出去。
要始終牢記顧客才是主體(從這一點看,會成功的商業規律從未改變)。微信所追求的境界應該是客戶不斷地主動與企業溝通,企業為之提供滿意、周到的答復與后續服務,而不是人為地干擾,如果推送過多,或者推送的內容無趣也毫無價值勢必會遭到厭棄。
所以,無論是前期的推廣還是中間的溝通,以及后期的產品、服務提供都應該體現客戶為主、客戶為尊的理念。這一點在微信這樣注重關系體驗的平臺尤為敏感。
數據創造消費
實現全渠道零售,精準地服務顧客離不開O2O的后臺管理。做到360度全時空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更必須面對后臺管理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其核心就是大數據的應用。牛津大學與IBM在今年年初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8%的全球企業已經開始進行大數據實踐。而在中國,四分之一的企業也正在積極投入大數據業務。
通過充分挖掘后臺的大數據,將其推薦系統深度整合到購物流程的方方面面,從商品發掘到結賬付款,幾乎無處不在。隨著大數據的應用,真正掌握數據的變化可以掌握消費者,從而反向進行產品研發,反向重新描述品牌。通過收集每個顧客在全渠道,包括地面店、網店、移動商店、數字貨架和主要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產生的碎片信息,借助云計算,拼出完整的全渠道顧客社交云圖。
比如主打科技創新的世界運動巨頭耐克。Nike+的核心價值在于所構建起來的龐大線上社區,它的最大功能在于社交。從營銷角度看,這是屬于大數據營銷的范疇,耐克并不希望消費者穿完一雙鞋就扔掉,它的目的是和消費者建立一個更為牢固的關系,不僅要讓目標群體使用自己的產品,還希望得到反饋和提高附加值。
即使如此,我們仍要不斷地告誡自己,大數據不是將消費者的信息據為己有,也不是擁有了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就意味著實現了商業的成功,而是要不斷地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因為一旦脫離“一切為了消費者”的理念,企業終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