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專
(福建省尤溪縣林業局,福建 尤 溪365100)
楠木(Phoebebournei),又名閩楠,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也是中國的特產樹種[1,2]。其木材堅硬,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多用于造船和宮殿。楠木木材價格昂貴,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珍貴闊葉用材樹種[3],結合現階段福建省大力推廣珍貴用材樹種造林,為促進楠木的豐產和林農造林積極性,筆者對楠木進行不同方式造林,以探討一種適宜林農種植的栽培模式,為今后推廣提供指導。
試驗地設在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的厝后緩坡,位于東經118°14′30″~118°14′36″,北緯26°12′32″~26°12′40″,海拔105~120 m,坡向東南,坡度12°~1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9℃,1月份平均氣溫9.7℃,7月份平均氣溫26.5℃,年平均降水量1 580 mm,年蒸發量1 380 mm,年相對溫度83%,無霜期299~332 d。土壤為紅壤,土層深厚,土壤肥力中等,立地類型Ⅱ類。面積6 hm2。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一是不同方式造林按株行距1.8 m×2.3 m,造林密度2 425株/hm2,設三個處理,分別為楠木1年生苗當年造林和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與1年生苗當年在杉木幼林下造林,每個處理重復三次。二是不同密度1年生苗當年造林,按2 075株/hm2、2 425株/hm2、3 075株/hm2、3 700株/hm2設四個處理,株行距分別是2.1 m×2.3 m、1.8 m×2.3 m、1.8 m×1.8 m、1.5 m×1.8 m,每個處理重復三次。每個處理面積400 m2[4],共設21個標準地。
3.2.1 試驗材料
楠木1年生實生苗的規格是苗高40 cm、地徑0.3 cm,2年生實生苗的規格是苗高90~130 cm、地徑0.6 cm。套種的杉木幼林密度2 075株/hm2[5]。
3.2.2 種植管理
1年生苗種植于2009年11月對造林地全面鋤凈芒萁、雜草,并按試驗設計的株行距挖明穴60 cm×40 cm×40 cm,然后回表土,于2010年2月種植。2年生苗種植于2010年11月對造林地全面鋤凈芒萁、雜草,并按試驗設計的株行距挖明穴60 cm×40 cm×40 cm,然后回表土,于2011年2月種植[6]。種植當年和第二年5月各施肥一次,施肥量分別為0.05 kg/穴和0.1 kg/穴。
造林當年對標準地進行調查,全面調查林木樹高、抽稍高、地徑和成活率,并于2014年12月全面調查標準地的林木樹高、胸徑、枝下高、冠幅和株數,計算單位面積蓄積量,單株材積按福建省林木二元材積公式計算:V=0.00005276D1.882161*H1.009317[6]。
三種不同方式造林當年的生長調查,樣地造林密度均為96株,其生長情況見表1。杉木幼林下造林的成活率和地徑生長都最大,而且三種方式造林的造林成活率均超過95%,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的高生長最大,而且三種方式造林的樹高凈增量均超過46 cm。經方差分析FN=1.7,Fh=2.98,Fd=0.1,均未達到差異顯著性水平。
三種不同方式造林5年的生長調查情況見表2。

表1 不同方式造林當年的生長調查結果

表2 不同方式造林5年的生長調查結果
4.2.1 造林保存率調查
三種造林方式的保存率調查結果表明,杉木幼林下造林的保存率最高達95.6%,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的保存率最低為91.2%、經方差分析,F保存率=7.83*,說明三種方式的造林保存率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7](表3)。

表3 不同方式造林5年的保存率調查結果
4.2.2 不同方式造林5年的樹高、胸徑生長調查
三種方式造林5年的樹高、胸徑生長調查結果表明,杉木幼林下造林的平均木胸徑與樹高、優勢木樹高都最大,分別達到5.37 cm 和4.57 m、4.97 m;1年生苗當年造林的優勢木胸徑最大達6.27 cm;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的平均木與優勢木的胸徑和樹高都最小,經方差分析,平均木的F胸徑=7*,F樹高=20.15**,說明三種方式造林的平均胸徑與樹高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1年生苗當年在杉木幼林下造林生長迅速(表4)。

表4 不同樹種造林5年的生長調查結果
楠木1年苗純林、2年苗純林、杉木林下造林三種造林方式的優勢木比平均木的胸徑分別提高28.0%、8.6%、13.0%,樹高分別提高17.2%、5.5%、8.8%。可見,若加強撫育管理,生長量還可大幅提高。從杉木林中造林的優勢木胸徑小于純林而樹高大于純林,可以看出該混交林分的密度已過大,需要進行間伐才能保證林木正常生長。
4.2.3 不同方式造林5年的蓄積生長調查
經方差分析,楠木三種不同方式造林5年的蓄積生長差異顯著(F=17.89**),以杉木幼林下造林的產量最高,達13.31 m3/hm2,平均年生長量為2.66 m3/hm2;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最小蓄積7.66 m3/hm2,年平均生長量1.53 m3/hm2(表5)。

表5 三種方式造林5年的蓄積生長調查結果
4.2.4 樹冠生長調查
由表6可以看出,杉木幼林下造林的冠幅大、冠長大、樹冠體積大,營養面積多,林木生長快。冠體生長大小排列與胸徑、樹高、蓄積生長量排序一致,其順序為:杉木幼林下造林>1年生苗當年造林>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由此可見,林木營養面積大,樹木生長快,所以,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和追肥,可促進林木的豐產高產(表6)。

表6 三種不同方式造林5年生樹冠生長調查結果
2 075株/hm2、2 425株/hm2、3 075株/hm2、3 700株/hm2四種不同造林密度生長5年的調查情況,見表7、表8。

表7 四種不同密度造林5年的生長調查結果

表8 四種不同密度造林5年的蓄積生長調查結果
從表7、表8可以看出,四種不同造林密度的5年生楠木林保存率相差不大,而樹高、胸徑差異較大,經方差分析FD=26.19**、FH=4.82*,說明不同密度造林的胸徑生長差異達極顯著水平、樹高生長差異達顯著水平,以2 425株/hm2密度的胸徑和樹高最大,分別達5.3 cm、4.3m,以3 700株/hm2密度的最小,胸徑為3.7cm、樹高為3.43m;單位面積蓄積量也差異較大,以2 425株/hm2密度的最大,達12.0098m3/hm2,說明楠木的合理造林密度大約是2 425株/hm2。
(1)楠木1年生苗當年造林和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與1年生苗當年在杉木幼林下造林,三種不同方式的造林成活率均超過95%,造林成活率和當年樹高生長量和地徑生長量差異不顯著,杉木幼林下造林的成活率和地徑生長都最大。
(2)三種造林方式的保存率為杉木幼林下造林的最高95.6%,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的最低91.2%,三種方式的造林保存率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3)三種方式造林5年的樹高、胸徑、蓄積量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性水平。以杉木幼林下造林的胸徑與樹高、蓄積量都最大,分別達到5.37cm 和4.57m、13.31 m3/hm2;2年生苗第二年造林的胸徑和樹高都最小,平均木分別為4.67cm 和3.63m、7.66m3/hm2,說明在杉木幼林下造林生長迅速。
(4)三種造林方式的優勢木比平均木的胸徑分別提高28.0%、8.6%、13.0%,樹高分別提高 17.2%、5.5%、8.8%。可見,若加強撫育管理.生長量還可大幅提高。從杉木林中造林的優勢木胸徑小于純林而樹高大于純林,可以看出該混交林分的密度已過大,需要進行間伐才能保證林木正常生長。
(5)三種方式造林的樹冠體積可以看出,在杉木幼林下造林的冠幅大、冠長大、樹冠體積大,營養面積大,林木生長快。冠體生長大小排列與胸徑、樹高、蓄積生長量排序一致,所以,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和追肥,可促進林木的豐產高產,這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開發。
(6)2 075株/hm2、2 425 株/hm2、3 075 株/hm2、3 700株/hm2不同造林密度的5年生楠木林保存率相差不大,而樹高、胸徑差異較大,以2 425株/hm2密度的胸徑和樹高最大,分別達5.3cm、4.3m;單位面積蓄積量也差異較大,以2 425株/hm2密度的最大,達12.0098m3/hm2,說明楠木的合理造林密度大約是2 425株/hm2。
[1]北京林學院.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0.
[2]鄭萬鈞.中國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3]陳存及,陳伙法.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198~256.
[4]洪 偉,吳承禎.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13~18.
[5]孫時軒.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209~387.
[6]福建林業廳.福建省主要樹種造林技術[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2.
[7]北京林學院.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0:184~185.
[8]杜 娟,范志霞,葉頂英,等.楠木人工林樹冠體積與葉面積指數預估模型的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10,30(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