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 趙寧 金子月 劉麗娜
摘 要:新媒體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關。我們每天拿手機聊天、上網;家家戶戶中都有電腦,數字電視;旅途也少不了使用手機或平板進行媒體活動。新媒體所具有非常強大的傳播功能,正在迅速的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體也是一種取傳統媒介精華并棄其糟粕的媒體,新媒體是一個相對于“舊”媒體的名稱,其中包括種種媒體形態,新媒體對社會經濟有很多影響。本文將對新媒體條件下的經濟,即新媒體對經濟的影響,進行研究與觀點論述。
關鍵詞:新媒體;經濟;網絡廣告;網購
新媒體發展對經濟生活模式的影響
圖 新媒體網絡收視增長2009年-2014年情況
如圖所示,新媒體使用者連年增長,廣告投放向新媒體遷移的趨勢明顯:2009年-2014年,中國網絡視頻廣告市場規模增幅有4年超過了120%,大大超過同期電視廣告收入的增長幅度,新媒體將越來越被廣告商所看重。新媒體對傳統廣電的沖擊調查顯示,受電腦、手機對互聯網的使用影響,大部分地區電視機的使用比率從三年前的83%下降至45%,傳統媒體的收聽收視群體已經向老年人集中。而對于網絡與電視同步上映的節目,網絡已成為主要的觀看途徑。下面將對新媒體進行與人民和與商家的影響進行分別分析。
1.新媒體對人民經濟生活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意經濟和體驗式經濟正逐漸成為潮流和趨勢,傳統的營銷傳播模式已經開始轉型。越來越多以新媒體為平臺的娛樂收益性項目逐步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風靡一時的開心農場,以及依附于手機媒體的手機聊天與視頻等。這些都已滲透到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中,讓我們司空見慣。隨著電腦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對新鮮事物的畏懼越來越少,對于新媒體的接觸也越來越大膽。曾經電腦的神圣,給人們的感覺,只有仰望,好像只有高端人士,會高端的操作的人才會使用。而如今,連不滿十歲的孩童,也能輕松玩弄。曾經剛剛出現的網絡購物,讓人害怕,讓人費解。害怕被騙,見不到的終究是缺少安全感的,費解的是,虛擬的網絡竟能把貨幣的傳輸運于指掌之間。而如今,網購不但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還為人們開辟出一種新的職業--物流,同樣為現代生活增添了一抹活躍的色彩。
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現代化,科技化、自動化。現代人的生活可以做到足不出戶而觀盡天下。也可以在家里坐著購物,可以在家里點餐,可以在家里工作,而現代的經濟就是這樣可以自由運轉的。
2.新媒體對投機者經濟活動的影響。新媒體使改變了大眾傳播的狀態和大眾傳媒的業態,發生了并且還將繼續進行著深刻的變化,進而增加了營銷模式和多種贏利模式的深化和變革,在媒體市場的現行情況下,每個宣傳者都將選擇新媒體,這也是跟隨時代的一種表現。互聯網初步形成時,除了網上商務以外,最主要是以內容吸引大量的點擊量和瀏覽時間來進行盈利,然后開發各種形式的彈出框等作為網絡廣告,將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價格進行出售。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仍然在在不斷創造并滿足著新的市場需求,不斷使自己與生產企業的經濟活動的配合更加密切融洽。新媒體的出現為經濟帶來了全新的內容,或者與傳統媒體結合,或者演變出新的內容。當下的新媒體將媒體業務與金融商貿結合起來。現在的網絡消費十分多樣化,如音樂、視頻、游戲或為取得更好的服務等。
3.新媒體經濟的發展。新媒體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傳遞時間快,易傳遞,互動性強,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投入小盈利多等特點,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新媒體環境下,話語權平等,除了媒介有發布信息的權力,公眾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同樣可以。因此,負面信息對企業的影響將是持久而深遠的。對此,新媒體整合營銷傳播務必要合理有效利用新媒體,形成完善而有效的公關模式,完善危機預警機制,積極與各類媒體展開合作,以應對突發危機。
成本低體現為技術降低成本,新媒體技術大大的降低了硬件所需成本;傳播降低成本,網絡操作簡單,內容發出省去更多不必要的手續,并使發布者具有相同的效力等。易操作體現為,手續簡單,網絡操作簡單等。傳播時間快體現為,新媒體的傳播與發出是同時的并遍及網絡的任何地方,時間快并范圍廣。易傳遞體現為,易操作,費用小,傳播時間小,范圍廣。互動性強體現為,自由發表言論,并同時同效,使信息逐層遞增;并且能夠輕易的使搭配產業有機結合,或跨行跨業合作,由此產生的新的商業模式。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體現為,新媒體經濟種類多,但從大范圍而言,就有網絡以及數字化等。投入小盈利多體現為,網絡范圍之大,從而使網絡土地價格下降,這也可以用淘寶網絡店鋪比現實店鋪的成本低來解釋。
參考文獻:
[1]耿媛.新媒體對傳媒經濟的推動作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4,06:147+153.
[2]胡芳.我國新媒體經濟的運營與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3,02:16-17.
[3]白志如.論中國新媒體經濟免費模式的進程[J].新聞界,2011,04:30-32.
[4]朱春陽.話說新媒體經濟[J].新聞前哨,2010,02:11.
作者簡介:劉麗娜(1969- )女,吉林長春人,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