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元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作為一個“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科學”,只有活化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活化學生的角色與思維,把抽象的數量關系變得讓學生易于理解,才能夠充分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活化小學數學課堂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活化學生角色
1.給予學生自主合作的空間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把學生推向自主研究的前臺,才能夠把知識的接受轉化成學生知識研究的過程,才能夠把人類研究的結果轉化成學生研究的結果,讓學生享受發現數學知識的喜悅。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先讓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然后出示一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通過割補的方法找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且記錄相應的數據。通過研究學生會發現:平行四邊形兩條邊的長度不變,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卻發生了變化,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等于兩條邊的乘積。根據前面割補的經驗,可以把平行四邊形沿高剪下拼成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2.給予學生展示的空間
在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個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同伴之間的展示,進行數學知識的橫向拓展。例如:學生在學習十幾減9的時候,研究例題13-9。有的學生想到10-9=1,1+3=4;有的學生想到13-3=10,10-6=4;還有的學生想到9+(4)=13,所以13-9=4。在學生充分交流后,學生體驗到了不同的計算方法,然后教師再進行相關的提煉,這些算式都是把不會算的變成會算的算式。
3.給予學生調整與反思的空間
數學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在學生自主研究探索出數學知識之后,還要給予學生一個調整與反思的空間。如在學習十幾減9的過程中,在學生交流了多樣的算法,然后教師提煉出了其中的數學思想并把不會算的算式變成會算的算式后,再次追問:除了用剛才的方法把不會算的轉化成會算的,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在不斷調整與反思的過程中,想到了還可以根據算式的變化規律,根據前面的十幾減十的結果來想十幾減9的結果;還可以根據11-9這樣的算式的結果想到12-9的結果。在學生調整與反思的過程中,活化了計算的思路,培養了數學思維。
二、活化教學內容
1.課前兩分鐘練習,讓學生進入數學思維的狀態
在每節數學課之前,可以安排2分鐘20題左右的口算練習,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調整狀態,進入數學思維狀態,為新知的學習打下思維的基礎。
2.變靜態練習為動態練習,激起學生思維的熱情
在平時練習的過程中,可以變靜態練習為動態練習,提高學生對習題的關注程度,可以有效提高學習練習的興趣;由靜態作業變成動態作業,可以調整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提高學生思維的凝聚程度,提高思維的效率。
3.變零散知識為系統知識,讓學生學會系統化思考
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有些老師常常是跟著感覺走,按順序進行數學書上的相關練習,這樣的練習只是練習了學生的解題本領,但是沒有通過練習讓學生對于知識形成系統的結構。要對練習的難易進行相應的調整,讓學生的無序思維變得有序,在有序整理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讓頭腦里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如在練習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三角形》的復習與練習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三條線段能夠圍成三角形?三角形的高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分類?在這樣的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再進行相關的練習。這樣學生的練習不僅僅是解題技能的訓練,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形成了對知識系統化的認識。
三、活化教學方法
1.及時運用現代網絡媒體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學生在課余接觸的網絡中信息相當豐富。所以,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可以把網絡引進數學課堂,讓學生把教室里的數學課堂與教室外的信息緊密聯結起來。
2.運用聲、光多種元素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合理運用聲、光這樣的元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起學生對本節課數學學習重點和難點的注意。例如:在研究圖形的密鋪的過程中,剛開始學生想到一種圖形可以密鋪的情況,然后出示一組不能夠密鋪的正五邊形,再通過顏色的差異,讓學生想到一種圖形不可以密鋪,但是通過與其他圖形的組合就可以密鋪了。在這里有效利用了顏色的刺激,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總之,數學知識是抽象的,要想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過程,應活化學生數學學習的角色,把學生推向學習的前臺;活化數學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到數學思維的快樂;活動數學學習的手段,調節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簡惠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4.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