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忠
“一個沒有藝術的社會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沒有空氣便沒有呼吸,沒有藝術的社會和民族無法生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美育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對于培養全方位發展的素質人才意義重大。因此,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更新教學觀念,將素質教育真正地落實到課堂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去。
一、觀念改革是前提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已經成為了當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我們作為戰斗在第一線的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片面注重應試或過于注重專業技能教與學的觀念,樹立與時俱進的素質教育觀念,使學生得到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首先,轉變教學角色和方式,“以學生為本”。傳統教學中,教師過分地注重美術專業知識的傳授,“一言堂”,總是習慣于以自己的思路教學,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自己的條條框框之中,既機械,死板,又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鉆研,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要轉變教學角色,以學生為主體,著重于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美術的學習中;另一方面要轉變教學方式,巧妙地組織教學材料,以審美為核心,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設施并獨具特色的育人實踐活動。
其次,注重師生情感溝通,“親其師,信其道”。小學生性情活潑,思維豐富,與其進行情感交流,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參與學習,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于學生溝通,進行良好的情感交流,愛護并尊重他們,從而贏得他們的愛戴和尊敬。這樣,拉近了師生距離的同時,又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二、審美教育是關鍵
審美活動是一種融感知、個性、情感和想象等因素為一體的精神活動,其主觀因素的影響極強,會受到心境,經歷,學識等方方面面的影響,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因此,審美的教育就必須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1.創設良好教學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給學生視覺之外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深入體驗作品內容,感知內在的思想,理解作品,獲得豐富的藝術感受。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在彌補傳統教學不足,詮釋重點、難點的同時,給學生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提高其審美能力。
2.組織學生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參與學習的教學方式,應用在美術這種立體的、互動性強的學科再合適不過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課堂教學要求和任務,合理分組,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和操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互相影響、激勵及取長補短的過程中,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融入集體,大膽的表達和表現自己,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美術繪畫的想象、聯想和構思,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3.優化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結果的判斷和評判的過程,是影響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之一??茖W的評價機制,不僅能幫助教師準確地掌握學生的智力、創造力等方面的情況,而且還能及時地給予學生啟發、激勵、幫助和支持,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生全面素質的穩步提高。評價應該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為輔,共同地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提高,激發學生美術興趣和繪畫水平。
總之,美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普及和深化,美術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也應更新觀念,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創新,尋找適合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