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芳
要想使得教學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對教學問題的思考和及時反饋,而這種探索則從背后的故事開始。課堂上,我準備結合教學要求,為學生講述一節關于古詩詞學習的課程。中國古詩詞內容極其豐富,選擇合適的詩歌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極其重要。結合培養學生的要求,我選取了王之煥的《登鸛雀樓》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然這首詩僅僅有二十個字,但是這首詩中有著豐富獨特的哲學道理,并非字面意思那么簡單。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朗誦這首詩,結合學生深化探討,學生普遍感受到這樣一種意境:登上鸛雀樓,聳入云端的高樓,讓詩人可以一覽無余地看到太陽落入大海、黃河奔流不息的情景,而隨著樓層的逐漸增加,所看到的景象更遠、更全,而想要看到這些景象也必須站在一定高度。學生通過自發討論、自我感悟,領會到:想要獲取更多,就必須付出,必須通過自身努力,結合奮斗才能升華自身境界,而這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道德教育。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通過教學,不僅能夠給學生直觀畫面感受,更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可以感受到一個極富動感、頗顯動態畫面的景象。望廬山瀑布這一山水類詩歌朗誦起來更有意境,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兩首詩經過合理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對詩歌中所含情感內容進行細化處理,就將詩歌整合成為資源。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發現一池水,隨著深度不同,其透明度和物質含量就不同。教學中亦如此,知識就像一池水,每個人對知識的感悟和理解程度因為自身知識結構的差別而不同。因此,加強研究和區別教學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也是我近幾年來的教學感悟。
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重點和關鍵就是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特點,通過有效重視課堂教學的過程性,結合突出教學的個性化目標。小學語文作為學生成長和教育的關鍵階段,通過對學生具體發展要求的培養,結合開放、互動、多元的教學課堂活動,最終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開展。
一、生成需要教學環境
小學語文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關鍵。學生學習永遠都是教學的核心目標。然而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學活動都不能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學生學習過程,而隨著新的教學活動的
開展,就需要我們重視探索全新的教學關系。小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不僅要培養學生相應的理論知識,更要重視學生的語言潛能開發,提升語文素養。通過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這一系列原因就需要我們有效研究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并以此積極構建具備動態生成性特點的課堂教學。因此本文擬針對小學語文古詩文類型的教學活動要求及方法進行探索。
古詩文不僅僅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優秀瑰寶,更是語文學習中重要的資源,但古詩文由于多采用文言文描述體系,其字面意思較為有限,同時,小學生理解能力又極其有限,如果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主動思考的能力,就無法達到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因此開展教學探索極為必要。
二、生成需要正確的教學方法
要有效開展古詩詞教學,就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古詩詞產生的背景。古人吟詩作對,實際上是一種文學習慣,而很多古詩詞從字面內容上也無法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去朗誦。通過朗朗上口的古典詩詞,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認識所含情感,更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從而增加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生成性教學的關鍵和核心就是通過正確的教學方法引導,幫助學生主動融入學習活動,主動創造,積極發揮,形成獨有共識,這才是生成性語文教學的關鍵和重點。
選取合適的語文教學內容很關鍵,而做好語文教學內容篩選就需要我們將古詩詞做好分類細化,通過有效分類,更好地針對學生,針對課堂,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比如,教育不僅要重視道德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們應該認識到不同類型的詩歌能夠給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成長帶來各種思維觀點,而通過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朗誦,更是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學習能力的關鍵。不同方面的詩歌內容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有效提升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習詩歌內容,培養語文學習靈感。而這不僅是語文教學的新思路,更是教學方法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三、升華生成教學經驗
我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而古詩文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瑰寶,做好人文精神教育的關鍵和重點,如何結合教學資源,做好學生培養工作,就需要我們積極做好教學探索,而這就是人文教育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理論教學,還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主動學習,積極探討。通過開展古詩文誦讀和古詩文分類學習方法更是對語文教學活動新的有益嘗試,通過挖掘古典詩詞的意境和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同時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素質。當然,新的教學探索和教學思路更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和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楊秀珍.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利用[J].福建教學研究,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