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霞
音樂課能帶給學生美的快樂和享受。一堂成功的音樂課,關鍵在于通過創設一定的音樂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美、鑒賞美和表達美,逐步提高音樂審美情趣。那么,如何在音樂課中創設情境呢?
一、巧設導入,創設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學習新課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新穎獨特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更快地融入到音樂情境中。
1.聽賞情境導入
這種導入方式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式,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帶給學生視覺、聽覺沖擊的效果,引發學生的興趣并進行交流合作、把握歌曲的內在感情。如在教唱《黃河大合唱》時,課件播放黃河雄偉的畫面和河水咆哮的聲音,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此基礎上感受歌曲的內涵和外延,產生想要學唱的迫切心情。
2.渲染情境導入
這種導入方式是在課前介紹一些與音樂內容有關的故事,或做一些與歌曲有關的游戲,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對歌曲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唱的興趣。如在《趕圩歸來啊哩哩》教學中,利用課前幾分鐘組織學生學習簡單的彝族舞蹈,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對彝族風情有一些簡單的了解。又如在學唱《嘎達梅林》一曲時,由于歌曲曲調很低、緩慢,不容易讓學生進入情境,所以可在課前講解有關的英雄故事,讓學生聯想戰爭的場面,思考如何通過歌唱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英雄的敬佩之情。這樣的導入,學生既了解了歌曲的背景,又很快進入到歌曲的情境中。
二、深入情境,領會感情
音樂的抽象性,要求學生必須借助想象才能化抽象為具體,這就需要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和畫面營造與音樂形象相關的意境,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理解和表現音樂。
1.歌謠故事深入
低年級學生由于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不深,在學習音符和節奏時就很困難。運用歌謠故事深入情境的方法能解決這個難題。如在講解《勇敢的鄂倫春》的節奏時,可以通過歌謠的形式讓學生熟悉歌曲的節奏,或者把歌曲的節奏與模仿小動物的叫聲相結合,使學生很快地學會節奏。隨后通過播放鄂倫春民族的生活畫面,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討論歌曲所體現的鄂倫春民族的特色,從而把握整首歌的情感,進而了解鄂倫春民族是一個豪放、勇敢的民族,從而建立一種牢固的感情基調,在演唱時能用一種原生態的演唱形式去把握歌曲的主旨。
2.風格方法深入
在教學中,讓學生仔細辨別歌曲的演唱風格和演唱方法,能達到理解歌曲不同風格的目的。如在學唱《趕圩歸來啊哩哩》時,少兒合唱和“黑鴨子”組合演唱的風格就不一樣,一個生動、活潑,富有震撼力;另一個柔和、自然,富有親切力。又如在學唱《勇敢的鄂倫春》時,當用歡快活潑的風格去演唱這首歌曲時,給人的感覺是鄂倫春民族的豪放和粗獷;如果用緩慢柔和的風格演唱時,就會感覺到鄂倫春族人民的親切和友好。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學中處理歌曲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會使學生了解音樂要素的變化性和創造力,進一步理解音樂的特點,感受音樂的神奇。
3.語言想象深入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輔以富有示范性、啟發性和生動形象的語言,對學生的認知活動將起到導向和決定性的影響。例如在教唱《三峽的學生愛三峽》時,教師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三峽美麗的意境,為教學做好鋪墊。教師的表情同樣可以起到創設情境的作用。如在教唱《媽媽的眼睛》時,教師通過富有感情色彩的演唱,在范唱時讓學生想象媽媽為自己做了哪些事,體會媽媽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此外,教師也可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充分運用肢體語言,如小魚在水中游、小鳥在空中飛、柳枝在風中擺動等創設教學情境。
三、豐富情境,拓展知識
學生一旦真正進入到音樂情境,就會用非常自然的聲音來贊美音樂、表現音樂。此時,適當加入器樂和舞蹈,能更好地豐富情境,使整個課堂不再沉悶和壓抑。如教唱《保衛黃河》時,不同的演唱形式能夠營造出不同的效果:合唱能使學生感受黃河的偉大,輪唱可以使學生感受黃河波濤洶涌的場面,并在頭腦中浮現出抗日英雄的英勇形象,達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再如,在學習《勇敢的鄂倫春》過程中,讓學生把手鈴當作駿馬脖子上的鈴鐺,想象著自己和鄂倫春人一起騎著駿馬,守護山林的情景。當學生一起搖著手鈴為歌曲伴奏時,就會感受到歌曲活潑歡快的節奏,根據內容的需要再加入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進一步體會鄂倫春民族是一個騎在馬背上的熱情豪放的民族。
四、體會情境,深化感情
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才能是音樂審美教育的歸宿。因此,課后還應重視情境的創設和延續,留給學生自由創造想象的空間;還可以請學生自己做導演,進行設計、表演。這樣,學生在創造和表現的同時受到了思想教育,體現了音樂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如在學完《綠色的歌謠》一課后,可向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回家后自己動手栽一盆花。讓他們感受綠色在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這首歌的教育意義在課下得到延伸。
情境的創設在音樂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師應根據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施教對象的不同,交錯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認真設計音樂課中的每一個環節,使音樂情境始終伴隨著學生的情感活動,一步一步地得到深化,讓學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快樂成長。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