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楠,馬莉娟,高國偉,張 霞,徐 琳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國家環境保護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12
2013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打響了向環境空氣污染宣戰的“發令槍”[1]。作為這場戰役的“排頭兵”,環境空氣監測人員技術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質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勝敗的大局。對環境空氣監測人員進行培訓已經不再是一項普通的培訓任務,而是成為了保障環境空氣污染防治目標順利完成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技術培訓工作已經進入了環境空氣污染防治的“主戰場”。
課程是培訓活動的核心,從根本上決定了培訓目標能否實現,而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性和一定關聯度的課程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則構成培訓課程體系。按照現代人力資源理論,一套科學完善的培訓課程應同時具備戰略性、系統性和遞進性3個特點,才能較好地實現培訓目標和組織目標[2]。近年來,我國的環境空氣監測培訓在舉辦規模、內容范圍、組織形式和經費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發展,但培訓的課程建設卻相對緩慢,特別是在課程的目標規劃、內容設置和整體結構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問題[3]。為此,在當前階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培訓課程體系,研究其建立方法和內容結構,對于探索設置我國環境空氣監測培訓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美國環保局(USEPA)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組建運行國家、州和地方的空氣監測網絡,經過4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環境空氣監測管理和技術最先進的機構之一[4-5]。USEPA十分重視環境空氣監測的培訓工作,在《清潔空氣法》第103條就要求“實施并促進與空氣污染的成因、結果、范圍、預防和控制有關的人員培訓協調快速發展”。為加強培訓的統一管理,USEPA建立了“空氣污染培訓學院”(Air Pollution Training Institute,APTI)和在線培訓平臺,以此為基礎,各區域分局、部分州/地區環保局和其他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和需求,組織實施本區域/部門的培訓工作。APTI提供的培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環境空氣監測(包括相關的數據分析和質量管理),內容涉及監測技術與管理的各個方面,形式包括課堂面授、自學指導、網絡學習、實驗室和操作技能訓練。這些培訓的開展不僅為美國培養儲備了大量優秀的環境空氣監測技術人才,更對美國環境空氣監測技術的領先進步和空氣質量的優質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國環境空氣監測培訓最具特色的方面就在于擁有一套科學系統的課程。2011年,中部-大西洋地區空氣管理協會(Mid-Atlantic Regional Air Management Association,MARAMA,由美國東部地區10個州和地方空氣污染控制管理部門組成)受USEPA委托,專門對環境空氣質量相關的培訓課程體系進行了研究,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培訓方案》(National Air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以下簡稱《方案》),成為美國環保部門開展空氣質量培訓的指導性文件[6]。《方案》中環境空氣監測培訓的主要對象是從事環境空氣采樣和實驗室分析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其課程設置大致分為3個步驟:分析人員必備能力和知識要求,確定培訓目標;收集現有課程,評估實現培訓目標的可行度;根據評估結果,改進完善課程內容與結構。
1)分析環境空氣監測人員開展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識,明確監測人員必需的技能和知識要求。USEPA首先明確應以環境空氣監測人員執行工作任務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識作為培訓目標,并建議各地區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根據培訓目標的不同,環境空氣監測人員可分為2類:一類是從技術學校、大學新近招聘的初級技術人員,另一類是具有一定環境監測工作經驗(通常是3年)的中/高級技術人員。由于這2類人員承擔的具體工作不同,在技能和知識要求上有差別,因而培訓目標也不一樣。《方案》詳細地列出了2類人員的技能和知識要求(見表1)[7]。通過這種方式,USEPA準確抓住了培訓的終極目標,將培訓與實際工作直接掛鉤,極大地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收集并分析現有課程,評估培訓課程實現培訓目標的可行程度。明確培訓目標后,就要收集整理現有的各種培訓課程,判斷學員按要求完成某一課程學習后能否順利獲得相關技能和知識。《方案》重點收集了目前美國使用較多的13門環境空氣監測培訓課程(不含通用類課程),通過問卷調研、專家研討的方式,全面分析了課程內容的優勢和缺陷以及有無可以彌補缺陷的途徑,并將評估結果劃分為“高”、“高/中”、“中”、“中/低”和“低”5個等級。評估結果顯示,USEPA的環境空氣培訓課程總體等級為“高”,表明這套課程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8]。
3)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改進、調整或補充完善課程。為使培訓課程更加完善,《方案》還對兩個方面的課程提出了改進建議:增加監測數據確認和數據分析方法的內容;增加在環境空氣監測規定和技術上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如何分析監測數據。通過對培訓課程評估結果的實際應用,使課程能夠及時融入最新的授課內容,保持課程與技術發展和工作要求相適應。
《方案》列出了USEPA環境空氣監測培訓的核心課程[7](見表2,因篇幅原因課程目標和具體內容略),其中基礎課程5門,中級/高級課程8門。基礎課程以介紹性內容為主,內容包括空氣監測的原理、規范、標準、網絡、采樣、儀器和QA/QC等多個方面,旨在幫助人員盡快熟悉工作的主要環節;中級/高級課程則更加貼近環境空氣監測的具體工作,內容的深度和難度也相應增加,且包含了實驗室與技能操作的訓練。這種漸進式的培訓課程充分考慮到培訓目標的差別,以及學員在培訓前已具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對培訓的組織管理和最終效果都會產生積極作用。

表1 USEPA對環境空氣監測(包括QA/QC和數據分析)人員的技能和知識要求

表2 USEPA環境空氣監測主要課程
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環境空氣監測的基本概念和科學原理、主要工作環節和內容、運用環境統計方法處理監測數據、相關的職業衛生安全。課程強調技術性,較少涉及政策性和經驗性的內容,引導人員具備扎實的科學理論基礎。USEPA注重統計工具的使用,以增強人員理解監測數據、判斷異常值和極端值、初步分析監測數據的能力。職業衛生安全方面的2門課程(選修其中一門即可)詳細介紹了在環境空氣監測或檢查等相關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安全問題,給出了應當采取的安全防護建議,使人員的生命和健康風險降至最低。
中/高級課程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采樣,第二階段是樣品分析和空氣監測體系設計建設。主要內容包括:環境空氣采樣方法、儀器使用及其QA/QC;不同空氣樣品的等效/參比分析測試方法;空氣監測各主要環節的質量管理;PM2.5、PM10、SO2等監測網絡設計和點位選擇;空氣監測項目的組織管理;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和效益評估。可以看出,中/高級課程與實際工作結合更為緊密,針對性、實效性更加突出。比如“APTI 435環境空氣采樣”課程,參訓人員將在連續5 d的時間里集中學習空氣采樣方法、儀器系統選擇以及相關的質量保證知識;在顆粒物實驗室里掌握大流量采樣器、流量計和流量控制器的使用;在可控測試實驗室里學習連續自動監測設備調校、氣密性、溫度/壓力傳感器和流量系統檢查等內容。此外,中/高級課程還涉及了監測體系建設、項目組織實施和趨勢效益分析等相對宏觀的內容,能夠使高級技術人員具備一定的監測管理能力。
從表2可以看出,課堂式課程時間多數為4~5 d,自學課程多數為30~50 h,培訓課時十分充足。USEPA對于監測人員的自學指導十分重視,13門主要課程中指導人員自學的幾乎占2/3,學員可以通過USEPA的網站免費學習這些課程。與課堂式課程一樣,自學類課程內容豐富充實,并且有學習后的測試,便于學員檢查自學效果。這種多樣化的課程設置不僅為監測人員提供了靈活方便的學習服務,也滿足了各層次技術人員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偏好。
與美國相對系統化的培訓相比,我國目前的環境空氣監測培訓多為專題培訓,主要是為了完成一些特定的工作任務(比如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實施)而開展,培訓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相對較弱。2010—2013年,環境保護部共組織了38期國家級環境空氣監測相關的培訓(授課234節),各省也開展了多期培訓,加上儀器設備廠家舉辦的培訓,培訓的規模明顯擴大。然而根據近3年培訓班評估問卷統計結果和對地方監測站培訓工作的調研情況,我國目前的環境空氣監測培訓仍存不少突出問題(見表3),其中在課程設置方面的主要問題:課程設計機制不夠科學完善;一部分課程中工作情況介紹、經驗簡單推廣等內容比重偏大,技術性不強,解決學員實際問題的效果不明顯;課程形式多樣性不足,網絡、視頻等多媒體手段運用較少;缺少技術人員自學指導類課程等。

表3 我國環境空氣監測培訓的實際情況和主要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受美國環境空氣監測培訓課程的啟示,借鑒其主要經驗和做法,對進一步推動我國環境空氣監測培訓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1)制定環境空氣監測人員技能和知識要求標準。美國環境空氣監測培訓課程設置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培訓目標與監測人員的技能和知識要求緊密切合。按照監測人員的不同層次,對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進行細致描述,是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和課程的基礎性工作。因此,我國應通過開展環境空氣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研究勝任特征模型、建立從業資格制度等途徑,盡快提出符合我國特點的環境空氣監測人員的技能和知識要求,制定相應的標準或指南,并以此為基礎確定科學實際的培訓目標。
2)優化環境空氣監測培訓課程內容和結構。美國重視環境空氣監測培訓課程的技術性和漸進性,而把工作情況和經驗介紹主要放在一般性的會議中。這種做法既能使學員集中精力于監測技術學習,滿足學員對技術知識的求知欲,又能有效地解決學員在技術方面的實際問題,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因此,我國一方面應完善現有較好較成熟的課程,加大技術性、細節性內容的比重,特別是有關自動監測儀器運行維護和數據分析處理方面;另一方面應重視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和漸進性,采用結構化、模塊化的方法來設計培訓班的課程和環節,合理分配課時,提高培訓效率。
3)建立環境空氣監測人員自學指導與服務機制。從USEPA培訓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美國不僅強調人員的自學,并切實為自學人員提供了多種學習指導和技術服務,這種做法體現了現代培訓中“知識性學習的最有效方法是自學”的理念。因此,我國應建立全國范圍的監測人員自學指導機制,鼓勵人員自我提升、主動學習、密切交流;開發自學類精品課程,編制實用的自學指導手冊和推薦參考書目;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化移動通訊技術,建立全國性的技術交流學習網絡平臺,做好培訓服務支持工作。此外,還應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環境空氣監測技術人員的指導,提供充分的學習資源,推動培訓均衡化發展,保障技術人員學習的權利。
4)加強開展省級環境空氣監測技術培訓工作。USEPA不僅設置了統一的基礎/主要培訓課程(包括現場、實驗室訓練),還鼓勵各州/地區環保部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自行安排課程、組織培訓,充分發揮各地的主動性。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也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一個省內的空氣污染狀況和氣候條件比較接近,自動監測儀器的品牌相對集中,適宜開展針對性強的技術培訓,特別是現場操作演練為主的技能實訓。加之省內距離近,交通便利,有利于減少培訓成本,增加人員參訓的機會。因此,國家應進一步出臺省級培訓的相關政策制度,要求各地加大本省內技術培訓力度,并在人員培訓經費上予以支持。各省應利用好國家環境監測培訓師資庫、系列教材、實訓基地等資源,廣開思路,積極組織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本省環境空氣監測軟實力。
[1]付軍,滕曼.貫徹落實“大氣十條”的環境監測技術需求[J].世界環境,2013(6):33-35.
[2]周文霞.培訓者的培訓[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1.
[3]宋國強.論環境監測人才發展[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3):9-13.
[4]李培,陸軼青,杜譞,等.美國空氣質量監測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環境監測,2013,29(6):9-14.
[5]李禮,翟崇治,余家燕,等.國內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設計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4):54-60.
[6]MARAMA.National Air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Guide[R].Towson:Mid-Atlantic Regional Air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2012.
[7]MARAMA.National Air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Technical Training Needs Summaries[R].Towson:Mid-Atlantic Regional Air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2012.
[8]MARAMA.National Air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Gap Analysis Concern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R].Towson:Mid-Atlantic Regional Air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