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梅,韓顏瑩,毛福合,潘嘉明,楊磊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車輛傳動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72)
內嚙合齒輪泵作為液壓系統的關鍵元件之一,由于具有高效、低耗、長壽命、多用途、無脈沖、可定量性、便于調整、結構緊湊、噪聲低和可靠性與經濟性等十大優點,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液壓機械。
文中所分析的是一種可應用于特殊環境的內嚙合齒輪泵,其顯著特點是耐高溫,可在油溫為95 ~130℃范圍內正常工作,比一般民用油泵的使用溫度條件高。由于該泵在工作中油液溫度很高,泄漏量無形增加,加之,其高轉速運轉工況占整個工況的80%以上,因此,對其高轉速流量性能要求較高,然而該泵在正常高轉速下容積效率偏低。因此,著重從影響其容積效率的因素來分析及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改進,并通過試驗進行驗證。
(1)整個結構采用兩片式結構,定位精度高,同時又減小了泄漏環節;
(2)主、從動齒輪為漸開線齒形,結構可靠,加工方便,易于實現批量化生產;
(3)有軸向間隙補償機構,徑向間隙靠加工公差保證;
(4)泵內設計有合理的卸油和回油槽,使齒輪在工作中承受的扭矩力最小,因此軸承負荷小,磨損小,泵壽命長;
(5)采用滾針軸承以減小體積,且軸承潤滑采用吸油口內油道潤滑結構,改善了軸承的使用壽命。
該泵排量為60 mL/r,在各轉速下按效率為85%計算其對應流量。加工好的成品在未作任何更改前做試驗,測得的各轉速點流量見圖1,效率見圖2。

圖1 未做更改試驗流量曲線圖

圖2 內齒泵試驗效率曲線圖
由以上曲線圖可以看出:該泵的容積效率在各轉速點都不高,尤其是在高轉速下容積效率非常低。在1 MPa,1 200 ~2 400 r/min 時,泵容積效率為67% ~74%,在3 000 r/min 時其效率為56%,3 600 r/min時僅為48%。
要求泵的工作轉速高于3 000 r/min,因此,它在高轉速下的流量優先關注。由圖1 可以看出:泵的流量在2 400 r/min 以后基本保持不變。由泵的排量60 mL/r 可以算出2 400 r/min 下該泵的理論流量應該為148 L/min,而實測值只有102 L/min 。由效率曲線可知其效率不到70%。那么大于2 400 r/min 下的流量更加達不到要求。一般的,內嚙合齒輪泵的容積效率都在85%以上,該泵的容積效率在任一個轉速點下都無法滿足要求,對該泵采取一定的改進措施勢在必行。
一般的,影響內齒泵容積效率的因素很多,關系到從設計、加工、裝配到試驗的一系列過程。齒形的設計合理與否、齒輪各參數選擇是否得當、加工是否精確、裝配中各間隙大小是否合適、進油口大小是否合適等都可能影響該泵容積效率。通過一步一步分析排除,可知: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就是進油側進油口太小,成品泵的進油口在高轉速下進油流速過高,遠遠超過了限制的最大流速,因此進油口大小必須進行更改;另外,加工中也可能存在問題,但是加工中的問題在實驗室條件下很難判斷,沒有專門的工具來測量加工精度等,因此先不去考慮加工問題,首先假設加工都符合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作者用手轉動內齒泵的主動齒輪,發現其基本不能轉動,按照技術要求,裝配好的泵應該用手能夠輕松轉動,因此可以推知其軸向間隙可能太小。原因之一可能是浮動板背面的橡膠密封條壓縮量太大;原因之二可能由于在泵的裝配過程中,本身測量的間隙大小就不夠準確,間隙過小,導致泵裝配好之后側板和泵體接觸過于緊密,因此轉動困難。但由于時間關系,作者只對其中之一——進油側做了試驗研究,以后的工作將進一步對其他因素進行改進,并做試驗以尋求各影響因素的關系大小。
試驗遵循以下幾點:
(1)油泵出口壓力:1 MPa、1.5 MPa、2 MPa;
(2)轉速點:1 200、1 800、2 400、3 000、3 600 r/min;
(3)油泵工作溫度不大于130 ℃,試驗溫度為95 ~130 ℃;
(4)油泵在進行試驗時,進口油箱液面應保持一定的高度,可設置其高于供油泵進口150 mm以上。
由上可知,該泵在高轉速下流量很低,容積效率相應地也就很低。一般的,高轉速下容積效率低的一個明顯原因是進油不充分所導致。改進中,考慮要更改量最好最小,因此決定只對上下浮動板做一次更改:在泵下浮動板進油側增加一條填進油槽,主要目的是延長高轉速下的進油時間,并且因為泵在高速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使油液甩向齒頂部處,而齒根處產生負壓使油液稀薄,如不及時補充油,嚴重時甚至產生氣蝕,試驗過程中可以明顯聽到泵的噪聲較大,與進油口的氣蝕有一定的關系;將槽所占的角度也就是“進油室包角”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定值;把泵上浮動板進油側槽的深度增加,達到增加進油量的目的。具體試驗數據對比如圖3、4。

圖3 同壓力、同轉速下第一次更改前后流量對比

圖4 第一次更改前后容積效率對比
經過此次更改后的零件裝配好之后,通過試驗發現其高轉速下的流量有所提高,由圖4 可以看出:在更改之后泵的容積效率在高轉速下有一定量的提高,在2 400 r/min 時效率達到了77%,比更改前提高了10%;在3 000 r/min 時效率達到了68%,提高了12%,效果比較明顯;同時泵的流量拐點已對應從2 400 r/min 提高到3 000 r/min。由于第一次更改后該泵容積效率雖然已有提高,但是距離作者的目標還較遠,因此作第二次更改。
此次更改主要針對進油口結構,利用軟件進行結構、流場仿真等優化改進,獲得了最優結構的進油,減小了進油阻力,降低了進油的流速,提高了進油的通油能力。另外,在此次試驗中同時采取這種更改目的還有一個:通過更改后的泵來驗證補充填進油槽的深度是否合適。
試驗后各轉速點流量折線圖(同壓力、同轉速)見圖5,容積效率折線圖見圖6。

圖5 第一、二次更改后與未做更改流量對比

圖6 第一、二次更改后與未做更改容積效率對比
可以看出:每一次更改后泵的流量拐點都有顯著提高,第二次更改后流量拐點又從第一次的3 000 r/min 提高到3 600 r/min,在后來的試驗中測得它在3 600 r/min 后的流量基本保持在150 L/min。
由圖6 可知:經過這兩次結構上的更改設計后,該泵的容積效率有了顯著提高,高轉速下的容積效率由原來的不到50%提高了30%左右。
通過對成品泵的更改設計,從最后的試驗數據的較大變化,即更改后流量的顯著提高可以得出:進油室包角、進油口結構及一系列進油口處的涉及尺寸、結構、深度等的參數對于泵高轉速區域的容積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更改前后泵的流量變化很大,說明在內齒泵的設計中,合適的進口結構、大小及包角是必須要保證的,這樣對泵容積效率的提高有著很大的意義。
[1]睦鎖炳.漸開線內嚙合齒輪泵的內泄漏控制[J].機電設備,1997(2):36-40.
[2]羅驥,吳盛林,袁子榮,等.內嚙合齒輪泵內部泄漏流量的建模與實驗[J].機床與液壓,2005(8):106-107.
[3]王愛平,李宏偉.新型高壓內嚙合齒輪泵理論研究[J].通用機械,2004(3):49-51.
[4]路甬祥.液壓氣動技術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5]龔仁武,劉宗其.液力傳動變速箱內嚙合齒輪泵的早期磨損分析及改進設計[J].液壓與氣動,2005(7):80-82.
[6]王樂琴,苗天丞,張菲茜.高壓漸開線內嚙合齒輪泵軸向泄漏分析[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3(11):92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