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軍,董圓媛,張 濤,范清華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6
1991年以來,江蘇省社會經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快速發展時期,人口持續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日益成為關系民生和可持續發展的焦點問題。為實現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有必要研究兩者的發展變化特征及相關關系,探究經濟持續增長背景下的環境與社會經濟相互影響與制約因素,便于采取經濟環境一體化的綜合決策,做到既爭經濟發展之先,又創生態環境之優。
江蘇省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介于 116°18'~121°57'E,30°45'~35°20'N之間,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域面積為 10.2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1.06%,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最少。江蘇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一直處于前列,2013年人均GDP達12 047美元,居各省(不含直轄市)首位;常住人口達7 939.49萬人,居全國第5位;全省城鎮化率達到64.1%,遠高于全國平均值(53.7%)。
基于1991—2010年江蘇省社會經濟、污染物排放和環境質量數據,采用相關性分析、趨勢分析等方法,對江蘇省主要社會經濟與環境指標發展變化特征開展系統分析。社會經濟數據主要來源于同期《江蘇省統計年鑒》,環境數據主要來源于《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江蘇省環境質量報告書》。
2.1.1 經濟與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1991—2010年,江蘇省社會經濟全面持續快速發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從1 601.38億元提高到41 425.48億元,年均實際增長率約13.7%,比同期全國平均增長速度(10.5%)高3.2個百分點。全省人口總量由6 843.70萬人增加至7 869.34萬人,增長約15%,其中城鎮人口擴張迅速,增長2倍多。城市化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城市化率由1991年的23.2%躍升至2010年的60.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7個百分點。從2000—2010年全國各地的城市化水平發展來看,江蘇的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全國第10位上升至2010的第7位,排位提前的速度僅次于重慶[1]。
2.1.2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
全省第一、二、三產業構成比例從1991年的21.5∶49.6∶28.9 轉變為2010 年的6.1∶52.5∶41.4,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5.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2.5個百分點。工業化加速推進,從輕紡工業主導到重化工業主導再到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互動。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發展速度逐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升級。從三產就業人口比例來看,1991年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口分別占就業總人口的56.3%、28.7%和15.0%,2010年這一比例變為22.3%、42.0%和35.7%,第三產業(服務業)成為吸收第一產業轉移勞動力的主要產業。
2.1.3 能源消耗總量持續增長,消耗強度有所下降
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導致對資源能源需求量的急劇增加,能源消費的增長與經濟發展在整體上保持高度一致性(圖1)。1991—201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近3.5倍,基本是以年均8.3%的能源增長支撐了13.7%的年均經濟增長。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技術升級改造以及節能減排工作的持續推進,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消費量的快速增長,傳統高耗能工業行業能耗增長明顯放緩,單位GDP能耗逐步降低,1991—2010年間下降了83.3%。

圖1 1991—2010年江蘇省能源消費總量與GDP增長相關性
2.2.1 “三廢”排放量逐年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較為有效控制
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以及資源能源消耗等對環境的影響集中體現在污染物排放指標方面。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1991—2010年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全省“三廢”(廢水、廢氣及固體廢物)排放量均呈明顯上升趨勢,上述指標與社會經濟指標變化之間均呈高度正相關;另一方面,受政策調控、產業結構調整和環保科技進步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工業COD排放量、工業粉(煙)塵排放量與社會經濟指標間存在一定負相關性,但生活COD排放量有所上升(表1、圖2)。

表1 1991—2010年江蘇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與GDP變化相關性分析

圖2 GDP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變化趨勢
2.2.2 污染治理能力與效率不斷提升,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強度顯著下降
1991—2010年,全省環保治理投入呈波動上升趨勢,尤其廢氣治理投入在“十五”后期至“十一五”期間呈大幅增長。隨著治理投入的增加,污染治理能力及效率得到不斷提升,至2010年底,全省污水日處理能力超過1 100萬噸,脫硫設施處理能力達到1 730 t/h。污水處理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SO2去除率等均呈顯著上升趨勢,其中,污水處理率20 a上升約74個百分點,SO2去除率10 a上升近50個百分點。從污染物排放強度看(圖3),由于在全省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并未同步增長,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強度多年來呈顯著下降趨勢,2010年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COD和SO2排放強度分別較1991年下降98.1%和96.1%。

圖3 萬元工業增加值COD和SO2排放強度變化趨勢
2.2.3 環境質量總體穩中趨好,生態環境狀況仍不容樂觀
從環境質量變化來看,全省環境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穩中有降,但2009—2010年出現上升趨勢,受顆粒物影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數據普遍超標,秋冬季節大范圍重污染天氣頻發;受機動車排放污染等因素影響,空氣中二氧化氮污染負荷呈上升趨勢,城市空氣污染由煤煙型污染向煤煙與機動車混合型污染轉變。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向好,地表水水質劣Ⅴ類斷面比例20 a下降超過50個百分點,主要湖庫富營養化狀況有所減輕;但全省省控斷面水質仍有近50%達不到Ⅲ類水質標準,總體處于輕度污染狀態,太湖總氮濃度長期劣于Ⅴ類,適宜藍藻生長的湖體生境條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部分流域區域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近年來,江蘇省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但與東部沿海發達省(市)相比,江蘇GDP年增長率相對較快,第三產業比重相對偏低,經濟結構偏重的問題依然突出。以2010年為例,江蘇省GDP年增長率為 13.5%,高于山東(12.5%)、廣東(12.2%)、浙江(11.8%)、上海(9.9%)等地;第三產業占 GDP比重為41.4%,低于上海(57.3%)、廣東(45.0%)、浙江(43.5%)等地[2]。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過程,江蘇產業結構重型化的態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對資源依賴性較強的重工業(特別是“兩高一資”產業)比重依然偏大。全省廢水、廢氣重點排污行業近年來發展規模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仍是通過消耗占全省70%~80%以上的資源能源,產生占全省不到50%的工業產值,廢水排污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占全省比重達50%以上,廢氣排污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占全省比重甚至接近80%,遠高于工業平均排污水平。
江蘇省是以煤炭消費為主的能源消費大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資源能源消耗迅速增長,而能源自給率卻持續走低,能源供需矛盾成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的瓶頸。同時,能源消費結構不盡合理,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例長期處于60%以上,2000年后一度高于70%,其中又以第二產業消費為主,占比達80%以上。雖然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傳統高耗能工業行業能耗增長明顯放緩,但高耗能行業占工業主導地位的產業特征仍將存在。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活和建筑物用能亦呈剛性增長趨勢[3]?!笆濉逼陂g,江蘇省仍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快速提升階段,必將帶動工業和生活用能的持續增長。國家“十二五”節能目標將江蘇省列為一類地區,單位GDP能耗降低率需達到18%,高出全國目標2個百分點,節能降耗任重路艱。
由于人口增長及城市化進程加快,全省生活用水量快速上升,進而導致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長。與1991年相比,全省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長了近3倍,主要生活污染物COD和氨氮排放量也一度呈上升趨勢,“十一五”以來雖得到逐步緩解,仍遠超工業廢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全省機動車保有量近年來亦呈急速上升趨勢,“十一五”期間以年均14.1%的速度遞增,由此帶來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增長,其中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約9.8%。機動車尾氣污染已成為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造成霧霾天氣頻發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氮氧化物治理措施相對滯后,全省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自有統計數據以來也呈緩慢上升趨勢,作為“十二五”新增總量減排指標,污染減排任務艱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有待全面加強。
由于地理區位、資源稟賦、人文歷史、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疊加影響,江蘇蘇南、蘇中、蘇北3大區域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梯度特征明顯[4]。蘇南地區占全省經濟的比重達60%以上,城市化水平分別高于蘇中、蘇北地區約14、18個百分點,由此帶來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特征性和差異性。蘇南地區用電量、工業煤炭消費量占全省比重均達60%以上,主要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量顯著高于蘇中、蘇北地區。蘇北地區為江蘇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產業結構偏重,資源能源消耗強度與單位GDP污染物排放強度均較大,但是在環境容量上比蘇南、蘇中地區尚占有一定的優勢。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環境保護的角度,都需要采取更加高效的政策措施,在各區域間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分工合作,實現共同協調發展。
江蘇省以占全國約1%的國土面積,承載著占全國約6%的人口和10%的經濟總量,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環境承載能力薄弱。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總產值的比重逐步上升,火電、水泥、鋼鐵等重點行業產能居全國前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占全國比重也呈上升趨勢,其中粗鋼和化學纖維產量占比分別較10 a前上升5.2、5.7個百分點。受經濟發展和資源容量影響,江蘇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單位國土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均位居各省(市、自治區)前列。萬元GDP能耗與污染物排放強度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近年來優勢空間也逐漸縮小,萬元GDP能耗高于廣東、上海和浙江,單位國土面積煤炭消耗量高于山東、浙江和廣東[2],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制約的矛盾日益突出。
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改善環境質量的治本之策。當前,江蘇省經濟發展已進入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優化作用、對經濟轉型的先導和倒逼作用,把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作為前提條件,推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5]。為此,必須加快構建節約、環保、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按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要求,積極穩妥地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6-7],積極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型經濟,降低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依賴。
江蘇能源消費總量的80%由工業企業消費,其能源消費量及增減幅度對全省能源消費的變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8]。因此,首先必須依靠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節能;其次,要更加靈活運用多種手段,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工作,實施行業能耗總量控制,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堅持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三管齊下,不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9]。同時,優化能源結構和能源布局,利用江蘇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大力發展風能、地熱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通過逐步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強度等措施替代燃煤,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
《江蘇省“十二五”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十二五”后3年全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實現4個全覆蓋,即基本實現全省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實現污水主干管網全覆蓋、基本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全覆蓋、實現污水處理高效監管體系全覆蓋[10]。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立健全行業管理機制,切實有效提高城市和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面對日益頻繁的霧霾天氣,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大機動車污染防控力度,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加強機動車環保監管、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快提升燃油品質、促進石油煉制企業升級改造。此外,要加快推進集中供氣、供熱,提高城市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低硫燃料油等清潔能源使用率,在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的同時,減輕城市大氣污染,努力創造宜居環境。
區域發展不均衡,一方面給區域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帶來制約和挑戰,另一方面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整體發展的重要機遇。江蘇蘇南、蘇中、蘇北3大區域,經濟基礎不同,所處的發展階段也有差異,所以必須從實際出發,以經濟總量、人均GDP、產業結構水平、環境容量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指標為基礎,根據區域發展不同特征、資源稟賦、潛在優勢等具體特點,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和開發格局[11],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形成一條適合自身環境與社會經濟相協調的發展之路[12]。同時,通過深化區域間的專業化分工,加強區域間合作互助,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區域關系新格局,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科技進步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對經濟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污染治理和保護以及社會進步有著重要作用。江蘇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約束矛盾突出,能否立足現實、面向未來,依靠科技力量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全省發展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直接決定著經濟強省建設的成效。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13],加強應用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研發,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把加快科技創新與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使創新真正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完善的環境經濟政策和行政手段保障,在決策過程中對環境與經濟進行統籌兼顧、綜合平衡[14-15]。近年來,江蘇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初步形成了以環境價格為重點、以排污權有償使用和環境資源區域補償為主要手段,同時綜合運用財稅、信貸、保險等政策的環境經濟政策框架。如今,這些政策的引導、激勵作用已經日漸凸顯。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建立完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并結合江蘇實際制定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節能減排等地方性法規、標準和政府規章,強化法律責任,加大執法力度,在法律、行政手段的基礎上,加強經濟政策和市場機制的推動力,從制度上保證經濟主體從自身效用或利潤最大化角度出發,選擇有利于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行為措施,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一致。
江蘇作為一個工業和人口大省,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由此帶來的環境保護壓力亦持續增加。由于實施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環境污染監管力度不斷加強,有效減緩、控制了污染物排放,但仍面臨環境承載能力薄弱、經濟結構偏重、能源消費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影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為此,有必要對癥下藥,采取更加有力的對策措施,
進一步處理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發展建立在資源環境能夠承載的基礎上,有效破解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江蘇省統計局.江蘇城市化發展狀況研究[EB/OL].(2011-11-21)[2014-10-27].http://www.jssb.gov.cn/tjxxgk/tjfx/sjfx/201111/t20111121_18818.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江蘇省統計局.能源高效利用 節能成效顯著[EB/OL].(2011-04-18)[2014-10-27].http://www.jssb.gov.cn/jstj/fxxx/tjfx/201104/t20110418_115140.htm.
[4]曲福田,趙海霞,朱德明,等.江蘇省環境污染及影響因素區域差異比較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1):86-92.
[5]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環境與經濟發展實證分析[EB/OL].(2011-01-17)[2014-10-27].http://www.jssb.gov.cn/jstj/fxxx/tjfx/201101/t20110117_114681.htm.
[6]周生賢.努力增強環境與經濟的協調性[J].中國經濟周刊,2008(46):16-17.
[7]趙彤,丁萍.區域產業結構轉變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08,27(12):90-93.
[8]江蘇省統計局.江蘇能耗現狀與節能面臨問題的思考與分析[EB/OL].(2011-10-31)[2014-10-27].http://www.jssb.gov.cn/tjxxgk/tjfx/sjfx/201110/t20111031_18750.html.
[9]盧偉.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的若干思考與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2(11):28-30.
[10]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十二五”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EB/OL].(2013-12-18)[2014-10-27].http://cds.nlc.gov.cn/jssfz/jszb/297741a/201312/t20131218_4485291.shtml?classid=388.
[11]江蘇省統計局.江蘇區域發展的回顧和展望[EB/OL].(2011-11-23)[2014-10-27].http://www.jssb.gov.cn/jstj/fxxx/tjfx/201111/t20111123_116170.htm.
[12]周政.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0(5):42-45.
[13]周國梅,李霞,周曄.國際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脫鉤政策對我國的啟示[J].環境保護,2014,42(6):64-66.
[14]國家環??偩汁h境規劃院,國家信息中心.2008-2020年中國環境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15]蓋美,胡杭愛,柯麗娜.長江三角洲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脫鉤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2):18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