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武



《科學生活》:發現有心臟早搏怎么辦?
黃教授:許多人都有心臟早搏這一癥狀。有的人發現有早搏后很緊張,總是問我們醫生:要緊嗎?應當采取措施嗎?此時,我們醫生先要觀察你心臟的情況是否正常。如果基本正常,早搏次數也不多,那么沒關系,不需要服藥。如果你覺得難受,可以服用一點美都心安或鎮靜劑之類,但不必長期服用。如果發現心臟本身有病變,那么,就要進一步觀察和治療。
《科學生活》:胸部疼痛是心絞痛嗎?
黃教授:引發胸痛的原因有幾十種,心絞痛只是其中之一。心絞痛一般呈緊縮、壓迫感,有又悶又重的感覺。如果呈針刺狀,就不是心絞痛。
心絞痛持續時間常為幾分鐘,如為幾秒鐘就不是心絞痛。
誘發心絞痛的原因常為奔跑、用力或在情緒激動之時。如奔跑或用力引起胸痛,一停就緩解,或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即能緩解,這是心絞痛的重要證據。
心絞痛發生疼痛的部位常在胸骨后或左胸,也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內側等,或放射到頸咽、下頜、上腹部。發生心絞痛的部位,一般無壓痛。伴有壓痛的胸痛多數來自胸壁,不是心絞痛。
《科學生活》:采用哪種食用油有利于改善冠心病的癥狀?
黃教授: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固定性或動力性狹窄、阻塞導致心肌缺血或壞死的一種心臟病。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者占90%以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有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精神壓力、血中半胱氨酸增高和年齡增高等。有些因素是通過綜合作用而致病的,有許多時候是高危因素先引起血管內炎癥,然后造成動脈粥樣硬化。
血脂是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磷脂和脂肪酸等的總稱。血脂不能直接以游離狀態存在,必須與載脂蛋白、磷脂一起組成親水性的復合體即脂蛋白才能存在。
因為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過高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相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增高能促使細胞中的脂肪轉到肝臟內分解,同時,還有抗炎、抗氧化和保護血管內皮的作用,因此,我們希望挑選有利于降低血液中的前者、升高后者的食用油。
在有飽和脂肪酸存在時,會升高血液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飽和脂肪酸多存在于除魚類外的動物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多存在于除椰子油以外的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又可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后者多存在于大豆油、紅花油和葵花籽油中,過多進食會降低血液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前者則不會,前者多存在于橄欖油和大部分堅果中。
ω-3脂肪酸也屬多不飽和脂肪酸,它能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濃度,還對預防心率失常、降低血壓和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都有好處,主要來源于魚類。ω-3不飽和脂肪酸中對人體最重要的兩種不飽和脂肪酸是DHA和EPA。EPA是二十碳五烯酸的英文縮寫,具有清理血管中的垃圾(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俗稱“血管清道夫”。DHA是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英文縮寫,具有軟化血管、健腦益智、改善視力的功效,俗稱“腦黃金”。
另外,“反式脂肪酸”的諸多害處大家都有耳聞,因此,最好少吃或不吃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每天食用量最多不能超過1.5克。同時,炒菜時所用的植物油如油溫超過300℃以上時,就會有反式脂肪酸產生。所以,使用燉、煮、蒸等烹飪方式更有利于健康。
《科學生活》:糖代謝紊亂對心血管的危險性是什么?
黃教授:糖代謝紊亂容易并發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
(1)高血糖和糖基化進展期終末產物對血管的傷害。高血糖幾乎可以使所有的蛋白發生糖基化。糖基化是在酶的控制下,蛋白質或脂質附加上糖類的過程,在糖基轉移酶作用下將糖轉移至蛋白質,和蛋白質上的氨基酸殘基形成糖苷鍵。上面所說的終末產物可誘導許多組織包括血管壁的膠原及細胞外基質發生交聯,使血管壁結構改變,引起血管的病變。
(2)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對血管造成的傷害,在病人血糖升高以前就已開始。
(3)血管內皮功能失調。血管內皮細胞在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即血栓形成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例如選擇性滲透屏障、抗血栓作用、防止循環中白細胞黏附、調節血管舒張和收縮及分泌生長抑制劑等。糖尿病人的血管內皮受損,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栓的形成。
(4)血脂代謝紊亂同時存在。
(5)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異常。
(6)發生自主神經系統病變。患者容易發生心律失常、無痛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猝死或其他心臟事件,同時伴有自主神經病變的患者生存率會降低。
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時伴有血脂代謝紊亂或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蛋白尿等并發癥,則應嚴格控制各項相關的異常生理指標。
《科學生活》:您剛才提到代謝綜合征,那是什么情況呢?
黃教授: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糖耐量減退和肥胖都是冠心病的獨立高危因素。它們和冠心病有群集于同一患者的傾向,我們稱之為代謝綜合征。代謝綜合征的診斷,對于腰圍、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壓五項各自都有一定標準,當其中幾項指標超標,即可加以確診。
代謝綜合征引起心血管病的機制大體上如下:
代謝綜合征可以通過很多病理、生理過程(包括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糖代謝紊亂和肥胖等)引起冠狀動脈的病變,其中最重要的是胰島素抵抗的反復出現和持續。
代謝綜合征患者有炎性反應存在,其出現可能與內在脂肪積累過多有關。
身體中脂質過氧化作用加強,自由基產生過多,抗氧化能力減弱,脂質過氧化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傷,促進血小板聚集,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小板容易被激活。
肥胖使脂肪分解的基礎速率增加,大量游離脂肪酸釋入血流,造成胰島素抵抗,脂肪細胞產生的許多細胞因子都可能促使胰島素抵抗發生。
代謝綜合征的危險在于,它還可能增加多種疾病的風險,如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甚至某些癌癥,包括與性激素有關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統的胰腺癌、肝膽癌、結腸癌等。
《科學生活》:肥胖和內臟脂肪積聚對心血管病有何危險?
黃教授:我們體內的脂肪組織擁有很豐富的毛細血管網。如果體內的脂肪積儲過多,血管內的血容量也會增加,導致左心室的容量增加,使心肌變得肥厚。肥胖患者的心肌和傳導系統都可能發生脂肪浸潤。肥胖患者的通氣需要增加,但其胸壁順應性(指胸腔與大氣壓力差所引起的肺容量的改變)減退,橫膈提高,通氣與血流的比值失調。繼而產生肺小動脈收縮和肺動脈高壓,引發肥胖通氣不足綜合征,還容易并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肥胖者還有“蘋果型”身材和“梨”型身材之分,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罹患冠心病。
內臟脂肪的積聚還可能分泌許多脂肪細胞因子,使更多的游離脂肪酸進入門靜脈循環,引起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脂代謝紊亂、血管內一氧化氮形成減緩、血管內皮功能失調以及交感神經張力增加等,這些均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當其腹部脂肪積聚后,其分泌的脂肪細胞因子促進了與肥胖有關的炎癥及各種并發癥。
總之,身體肥胖對心肺健康的潛在危害很大,因此,希望大家要努力控制體重,肥胖者要減肥。
《科學生活》: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是我們不太熟悉的血液檢驗指標之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高對心血管病有什么影響?
黃教授:同型半胱氨酸是存在于人體血液中的正常氨基酸之一。近期研究證實,血液中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和腦卒中的概率。這是因為,同型半胱氨酸可能破壞動脈,使血液黏稠和(或)血管壁彈性下降,因此,需要降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有研究報道稱,采用低脂而富含水果、蔬菜的飲食,可以降低血液中高半胱氨酸的水平,從而使心臟病的危險減少7%~9%。同時,必要時應當補充攝入B族維生素及葉酸。
《科學生活》:我們知道,運動對防治心血管病有良好作用,你能提供一些具體建議嗎?
黃教授:運動可以改善血脂狀況,減少肥胖,降低血壓,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血管炎癥。進行運動還可減輕心肌對氧的需求,增加身體對體力活動的耐受性。有研究報告稱,如果每周走路5次,每次半小時,并持之以恒,就可以增加體質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