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侯斌
大學生“孝行”觀
文| 侯斌
在“孝”這一概念上,研究發現大學文科系與理科系的學生相比在“盡孝”、“溝通”、“作品”和“消極情感”等詞語上有顯著性差異,而在維度上,則表現出情感方面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文理學生接受的教育體系不同造成的,文科系的學生接受了較多的情感、歷史、文學等方面的教育,思維多偏于感性,感情比較細膩,對待事物往往從多方面思考且善于與人溝通,文學方面的教育也使其熟知更多的文藝作品;理科系的學生在長期的數理化的熏陶下,更多形成了直線型的邏輯思維,感情相對粗獷一些,表達也比較直接。
對“孝”的看法,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相比在“奉養”和“素質”兩個詞語上有顯著性差異。因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前者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和呵護,同時也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因此會表現出素質上的不同;非獨生子女生活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對父母的奉養意識會受到兄弟姐妹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其他的兄弟姐妹,所以與獨生子女相比表現出差異。
在“孝”這一概念上,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中其主要生活區域在城市和鄉村的大學生在“體貼”和“順從”兩個詞語上有顯著性差異,尤其是在“順從”上的差異非常明顯。這可能是由于主要生活區域在鄉村的大學生從小接受的是比較傳統而又單一的思想教育,傳統的孝道思想比生活在城市的大學生更加深刻,所以在他們看來“順從”是“孝”中特別重要的一個方面;而主要生活區域在城市的大學生,生活的區域富有現代氣息,接受的也是一種比較現代的思想,對傳統的孝順有更新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地去順從。同時由于受到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在“體貼”的方式也會有不同。
對“孝”的看法,研究發現,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學生在“有后”、“事死”、“報答”、“牽掛”、“幸福”“親情”、“順從”和“和睦”等詞語上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低,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就相應越低,現代的新思想相對較少,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傳統孝道思想尤其是一些類似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思想較之其他人就越多。而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直接的,這就會使從小受父母思想熏陶的大學生在孝的概念和觀念上隨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學生與父母的共同語言也就越多,因此生活上可能就會越和睦和幸福。
通過此項研究,可以發現大學生對“孝”都有明確的觀念,也表現出他們對待傳統孝道的態度,即繼承優良的傳統孝道和摒棄如“事死”之類的面子上的孝行為。這一結果與劉新玲等對大學生的“孝觀念”的調查接近。但結果顯示大學生對“精神撫慰”等的聯想頻次較低,表明大學生不太重視對父母的精神方面的照顧與體貼,而偏重于物質方面,這是一種較狹隘的孝觀念,因此應針對大學生孝觀念中的問題和不足,加強孝觀念的教育,弘揚傳統美德,形成和諧的社會風氣。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被試選取因各方面原因,出現了導致性別變量上的差距較大,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果的準確性,研究者將會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進,以達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

孝為人倫之始,是中華文化與中華倫理的鮮明特點,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現象之一。孫中山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中即指出:“《孝經》所講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的這么完全。”孝是中國文化向人際與社會歷史橫向延伸的根據和出發點。孝意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孝的基本精神是中國傳統的社會、經濟、政治、軍事、宗教、教育、文藝民俗等社會生活領域。
“孝”的本義,指子女善事父母。《說文解字》稱:“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中國擁有數千年的文明史,我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們從很早之前就對孝的含義、內容和實現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和認識,尤其以先秦儒家為最。孔子及儒家學者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基礎和發展前提。在《孝經》中有集中的表述。《孝經》把“孝”視為人類一切道德規范的核心,“孝”既是至高無上的德行,又是治國安邦的重要道理。
目前對孝的研究大多涉及以下方面:對傳統“孝道”的繼承和超越問題、孝道與孝行的內涵與外延、當代青年“孝”觀念的轉變問題以及關于中國人的孝道心理觀的含義、表征與啟示問題等。孝作為倫理規范,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型特征,孝道強調的是孝的理論層面,孝行側重的是孝的實踐層面,然而二者有時是合二為一的,孝道即孝行,孝行也即孝道。孝文化的基本內容均由孝道與孝行引申而來,亦是對孝道與孝行的理論概括與升華,同時也是將孝道、孝行的內涵與外延加以擴展、泛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理念,孝反映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維系子女對父母親情關系的道德規范體系。自古以來,傳統孝道在中國長盛不衰。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深刻地變化,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對傳統孝道的認識更是有了新的特點。有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對傳統孝道既有繼承又有超越,大學生的孝觀念體現出自律性的特點。同時由于西方文化和觀念中一些腐朽思想的影響,當代青少年孝道觀念也發生了一些消極蛻變,如崇老意識淡漠、單純物質上養老等,因此要加強對他們的孝觀念的教育,引到他們樹立正確的孝觀念。盡管當代國內從社會學角度對孝的概念和觀念的研究頗多,但是從心理學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卻不多見,本文嘗試從這一角度對大學生的孝觀念進行初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