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會明
摘 要: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國家與國家聯系越來密切。全球貿易的發展速度以驚人的態勢正在向前發展。在國際間的文化活力逐漸被激發,也成為國際貿易領域中交流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的差異性,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不同的。為了有效的引導文化的差異性更好地推進世界經濟的繁榮,促進貿易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須對文化進行相應的立法,保證其規范性,通過建立國際性文化交流組織與文化交流中心等形式開展一系列的文化包容宣傳,進而促進本國的文化與國際貿易國家文化的融合。融合的方式、手段很多,通過文化交流中心等組織制定多種方式的文化融合與培訓,推進一些達成文化因素的共識或非正式制度,為國際貿易進行有效融合提供了規范與約束,從源頭上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積極推進國際貿易的影響。
關鍵詞:國際貿易;文化因素;分析;制度
一、國際貿易中的文化差異因素
由于每個國家倡導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階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一樣,所以決定了每個國家走的文化路線也是不一樣的。進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也是有很多的區別的,進而形成了不同國家倡導的國際貿易的文化氛圍。其差異性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法律因素。由于每個國家倡導的政治主張不同,頒布了適合自己國情的政策、規律等,與之相配套的就是相應的法律形成和運行機制;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同一條款,各國認識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并在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規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差異性很大。最終導致的各國的行政訴訟和法系也是不同的,執行的差別性導致每個國家都是有自己倡導的合理性;但是在面對訴訟時,調查取證就會相當的困難。第二,道德觀念因素。道德是一種軟學科,它沒有強制力量,通過意識、價值觀等來進行教育和社會輿論氛圍的營造,使人們面對一些事件的時候,能辨別出什么是善與惡、什么是榮譽與恥辱、什么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并形成一套人們長期遵循的傳統,進而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指導作用。不同國家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人們的道德水準也是不一樣的,進而產生的約束力就會大不相同。當面對爭端時,法律武器有的時候顯得蒼白,道德的武器更是難上加難。第三,語言、文字、藝術因素。貿易從發出者到結束者這整個的過程,都是以語言的發出到結束為一個周期的,所以語言是溝通的很好的工具,把貿易中的交易中介即商品進行了完美的理解,并傳遞給了對方。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字有其差異性,對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溝通的偏差會時常出現,在貿易談判中語言、文字的表達就會讓對方產生誤解,從而影響正常交易的完成。第四,國民教育和國民性情因素。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決定了教育水平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教育體制和方式導致在知識的傳授方式方法上不同,造成了人們對其知識的理解也不同,主要就是其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導致每個國家,甚至每個人追求的價值觀念不同,從而可以看出教育和國民性情也會對貿易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第五,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因素。一個國家的社會組織結構的建立是建立在社會的文化背景,有歷史的沿革和特定的習慣的基礎上的,進而導致其制度狀況的變化,形成一個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文化,社會文化又進一步的凝結和體現。開放與貿易自由的國家和地區不是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而是要進行相應地進行制度改革,在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對機構進行調整和改革,使本國的組織結構與國際要求接軌,順應時代發展的特征。
二、促進國際貿易的文化措施
面對這種無形的文化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進一步推動世界貿易的自由化發展,使世界各國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享受盡可能多的比較利益,靠一種文化完全地壓制或征服另一種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對貿易不利影響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動世界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種協調配合、相互尊重和補充、雜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綜合體,使文化因素對貿易的不利影響消失并推動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局面,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國際性文化交流。文化差異如何消除,一直困擾著走出國門的企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之后,發現最宏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組織和文化交流中心。通過這樣的一個組織將其松散型的企業捆綁在一起,企業抱團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消除一國家的觀念、習慣、語言和藝術等方面制造的貿易障礙。只要參與企業不懈努力,跨國間的文化大融合是指日可待的。我國舉辦的幾次跨國的國際性文化展覽,從規模上、意義上都是盛況空前,在很大程度上也說明民族文化的精華說可以并包容和接納的。通過這些文化展覽的成功舉辦,讓世界各國對我國的文化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對中國的產品喜愛程度倍增,進而在國際貿易中實現銷量跨越發展。
(二)貿易策略與當地文化交融。國際貿易活動中最主要的元素就是企業,最直接的主題還是企業,企業在國際貿易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一個走出國門的時候,面對著異域的風土人情、文化氛圍,勢必會產生一種溝通的障礙,所以企業要根據自身特征制定適合國外市場文化的貿易策略。想盡辦法創造為當地人接受的情境,使其更具有吸引力,慢慢將文化滲透其中,這是走出國門的第一課。其次,在整個經營設計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強調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是結合當地的文化環境進行創新,包括從產品設計源頭開始,中間的定價、促銷實施,到最后的分銷等方面,都要多弄一些心思,圍繞著自身產品的優勢,開發出來適合其他國家的產品,并使其消費者接受。企業要對這些環節都要有所考慮,做到缺一不可,只有把相關考慮的因素融入產品,才能慢慢的實現破除壁壘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訓與培養。為了與文化因素對貿易活動日益明顯的的影響保持同步,需要進行多種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訓,培養出推進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過文化融合促進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發展,關鍵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識和知識的管理人才的培養。為此,應當進行這樣一些方面的培訓:(1)文化理解的培訓。即介紹不同國家的人文狀況,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制度法規等,并與本國的相應方面作比較,加深對國外文化的理解。(2)文化應用的培訓。讓被培訓者了解其他國家的價值觀、行為、態度,清楚他們的價值觀、行為、態度,清楚針對他們的價值觀應該采用的獎勵方式,并對當地的獎懲制度做出評價和改進的建議。(3)實地文化考察的培訓。派遣培訓人員到他們將來可能從事工作的國家進行實地的觀察和研究,使他們在與當地消費者的直接接觸中理解他們的文化,把握他們的動機。
四、結束語
總之,要想進一步實現國家的開放程度來擁抱全球一體化,就不是一個國家所能左右的了的,而是要參與全球一體化的國家齊心協力,把擺在最前面的民族文化差異這塊大石頭搬開,這塊巨石己阻礙著世界貿易的自由化發展,阻礙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各國認識到國際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把跨文化管理放到國家的戰略高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文化融合,進而使國際貿易更加順暢,從而推動世界經貿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人類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艷殊. 文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探討[J]. 現代商貿工業. 2009(03)
[2] 宦寧. 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制約及對策分析[J]. 中國城市經濟.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