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古春 胡靜 徐建龍等



摘要武育粳33號是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和長江大學運用穿梭育種法,經系譜選擇培育的晚粳稻新品種。2015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表現高產、廣適、優質、熟期適宜、穗粒結構合理等特點,適宜在江蘇太湖稻區、皖南粳稻區及湖北晚粳稻區種植。該文介紹了武育粳33號的育種思路、選育經過、試驗表現、特征特性和栽培技術要點等。
關鍵詞粳稻;新品種;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8-058-02
2000年以來,條紋葉枯病在長江中下游稻區逐步流行,培育高產、廣適、優質、抗條紋葉枯病的南方晚粳稻品種顯得尤為重要。2007年春季,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和長江大學運用高產抗稻瘟病超級粳稻品種武粳15為母本,抗條紋葉枯病晚粳稻品種武運粳23號為父本雜交,再以F1為母本,優質抗條紋葉枯病晚粳稻品種南粳46為父本雜交,運用穿梭育種法,經系譜選擇,育成武育粳33號(原名武1806)。2013~2014年參加湖北省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表現高產、廣適、優質、抗條紋葉枯病、熟期適宜、穗粒結構合理等特點。2015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適宜在江蘇太湖稻區、皖南粳稻區及湖北晚粳稻區種植。筆者對武育粳33號的育種思路、選育經過、試驗表現、特征特性和栽培技術進行介紹。
1育種思路
針對長江中下游晚粳稻生產面臨的問題、生產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稻米品質和品種的抗逆性是水稻生產亟需解決的課題。培育綜合指標更加協調,特別是產量三因素更加協調的品種是解決當前水稻生產問題的有效途徑。具體措施為:①以具有優良遺傳背景的綜合性狀好的晚粳稻為基礎,與抗性親本和優質親本進行復交,育種后代進行條紋葉枯病分子標記篩選,人工接種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鑒定,并根據豐產性、耐高溫耐低溫性、米質外觀等性狀篩選。②改善株型,控制株高,基部適當緊湊,葉片上舉,基部節間短,穗下節較長,葉鞘充分抱節,有效地降低植株的重心,增強品種的抗倒性。分蘗性是水稻生物學特性中不可忽視的優異特性,是穗數和經濟產量的重要來源,是個體對群體光能利用總量自動調節能力的本質特性,因此,良好的分蘗性是十分關鍵的穩產因素。育成品種具有群體內、個體間協調、補償性強等特點。③適當增加穗重,提高結實率和充實度,提高粒重,解決大穗與高結實率和高充實度的矛盾,大粒與堊白粒率、堊白度的矛盾。注重耐高溫灌漿低溫冷害,抗病、抗逆性的篩選 [1]。通過穿梭育種、異地鑒定,增強品種適應性的多點鑒定,加快高產、廣適、抗病性、抗逆性、優良品質等有利基因的聚合和農藝性狀的穩定 [2]。培育具有莖稈粗壯,矮稈抗倒,同時具有良好的分蘗性;大穗高結實率和高充實度,大粒米質優;耐高溫灌漿低溫冷害,抗病、抗逆性強;群體內、個體間協調、補償性強等特點的“好吃”“易種”“高產”的廣適品種。
2選育經過
2007年春季,海南陵水基地,以具有優良綜合性狀的超級稻武粳15為基礎,與抗條紋葉枯病穩產品種武運粳23號雜交配組。武粳15是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常規晚粳稻品種,具有分蘗力強,葉色較淡,穗型較大半彎,熟相好,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感條紋葉枯病等特點。武運粳23號是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常規晚粳稻品種,具有分蘗性較強,穗型較大彎,熟相好,抗條紋葉枯病,感穗頸瘟等特點。
2007年夏季,江蘇武進基地,種植武粳15×武運粳23號雜交當代F110株,并以(武粳15×武運粳23號)F1為母本,優質晚粳南粳46為父本復交,獲得雜交種子97粒。南粳46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低直鏈淀粉含量(軟米)常規晚粳稻品種,具有分蘗性中等偏強,穗型較大直立,抗條紋葉枯病,感穗頸瘟等特點。
2008年春季,海南陵水基地,種植武粳15/武運粳23號//南粳46雜交當代F186株,選留1株優異株。
2008年夏季,江蘇武進基地,種植F21000株,根據豐產性、抗病性、米質外觀等性狀選留22株。
2009年春季,海南陵水基地,種植F3株系22個,進行條紋葉枯病分子標記篩選,并根據豐產性、抗病性、米質外觀等性狀選留26株。
2009年夏季,湖北荊州基地,種植F4株系26個,進行條紋葉枯病分子標記篩選,并根據豐產性、抗病性、米質外觀等性狀選留8株。
2010年夏季,江蘇武進基地,種植F5株系8個,進行條紋葉枯病分子標記篩選,人工接種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鑒定,并根據豐產性、耐高溫低溫性、米質外觀等性狀選留2號和5號株系。
2011年夏季,江蘇武進和湖北荊州基地進行大區比產試驗,進行條紋葉枯病分子標記篩選,人工接種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鑒定,并根據豐產性、耐高溫低溫性、米質外觀等性狀進行綜合評價,其中,武1806(2號系)表現高產、廣適、優質、抗條紋葉枯病、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2012年夏季,湖北江漢平原適應性篩選試驗,武1806表現良好的豐產性和穩定性,綜合評價好。
2013年參加湖北省晚粳組區域試驗。
2014年參加湖北省晚粳組區域試驗及同步生產試驗。
2015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武育粳33號。
3中間試驗表現
2011年湖北荊州大區比產試驗,武育粳33號全生育期128d,株高90.3cm,有效穗357萬穗/hm 2,每穗總粒113.2粒,結實率85.5%,千粒重28.53g,平均產量9507.15kg/hm 2,對照鄂晚17平均產量8581.20kg/hm 2,比對照增產10.79%。表現高產、廣適、優質、抗條紋葉枯病、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2012年湖北江漢平原適應性篩選試驗,武育粳33號全生育期127.0d,株高92.1cm,有效穗363萬穗/hm 2,每穗總粒107.4粒,結實率86.3%,千粒重28.23g,平均產量9293.40kg/hm 2,對照鄂晚17平均產量8355.15kg/hm 2,比對照增產11.23%。具有良好的豐產性和穩定性,綜合評價好。
2013年參加湖北省晚粳區試,武育粳33號全生育期126.6d,株高84.5cm,有效穗354萬穗/hm 2,每穗總粒107.5粒,結實率78.8%,千粒重28.26g,平均產量7855.05kg/hm 2,鄂晚17平均產量7234.65kg/hm 2,比對照增產8.58%,增產顯著。10試點中,9點增產,1點減產,增產點達90%。2014年參加湖北省晚粳區試,武育粳33號全生育期122.9d,平均產量8524.65kg/hm 2,鄂晚17平均產量7489.65kg/hm 2,比對照增產13.82%,增產顯著。8試點均增產,增產點達100%(表1)。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189.85kg/hm 2,比對照鄂晚17增產11.24%。屬中熟偏遲粳型晚稻。株型、株高適中,莖稈較壯,分蘗力較強。葉色綠,劍葉短直。穗層較整齊,鐮刀穗,穗型短粗,著粒較密。谷粒卵圓形,稃尖無色、無芒,成熟時轉色較好。抗性表現中抗白葉枯病,中感稻瘟病,中抗紋枯病,抗條紋葉枯病。稻米品質達國標三級優質稻谷標準。培育的武育粳33號相對武粳15綜合指標更加協調,特別是產量三因素更加協調,該品種具有莖稈粗壯,矮稈抗倒,同時具有良好的分蘗性;大穗高結實率和高充實度,大粒米質優;耐高溫灌漿低溫冷害,抗病、抗逆性強;群體內、個體間協調、補償性強等特點。
4特征特性
4.1形態特征
該品種株高、株型適中,莖稈較壯,分蘗力較強。葉色綠,劍葉短直,穗層整齊,穗形短壯,鐮刀穗,著粒較密,谷粒卵圓形,粒型較大,稃尖無色、無芒,后期落色好,稈青子黃不早衰。
4.2農藝性狀
全生育期124.8d,比鄂晚17早0.7d,屬常規晚粳稻品種;株高88.9cm,穗長14.3cm,穗型短壯,著粒較密。
4.3產量性狀
在中等肥力條件下種植,有效穗342萬/hm 2,每穗總粒數117.5粒,每穗實粒數96.7粒,結實率82.3%,千粒重28.12g。
4.4品質性狀
出糙率84.5%,精米率71.6%,整精米率68.4%,粒長5.2mm,長寬比1.8,堊白率19%,堊白度4.1%,直鏈淀粉含量17.1%,膠稠度60mm,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4.5抗性性狀2013年中抗白葉枯病,3級;中抗稻瘟病,3級,稻瘟病綜合指數4.0,中抗紋枯病,3級,抗條紋葉枯病。2014年中抗白葉枯病,3級;中感稻瘟病,5級,稻瘟病綜合指數4.3,中抗紋枯病,3級,抗條紋葉枯病。表現中抗白葉枯病,中感稻瘟病,中抗紋枯病,抗條紋葉枯病。
5適宜范圍
適宜在江蘇太湖稻區、安徽皖南粳稻區及湖北晚粳稻區種植。
6栽培技術要點
6.1江蘇太湖稻區
6.1.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5月上、中旬播種,一般秧田播種量360kg/hm 2。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1葉1心施斷奶肥,施接力肥,移栽前施好起身肥,并做好秧田病蟲草害防治工作,秧齡以25d左右為好。
6.1.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一般栽27萬穴/hm 2左右,基本苗90萬/hm 2左右;肥力較差的田塊栽30萬穴/hm 2,基本苗225萬/hm 2左右,并做到均棵淺栽,提高栽插質量。
6.1.3科學施肥,淺水勤灌。一般施純氮30kg/hm 2,在肥料運籌上,前期與后期比例為6.5∶3.5,氮磷鉀肥配合使用。前期淺水勤灌,促早發;中期,夠苗后開始擱田,前輕后重,分多次擱田;后期干干濕濕,注意不要過早脫水,保根養葉,活熟到老。
6.1.4綜合防治病蟲害。浸種時,一定要藥劑浸種,可除種子病害;秧田、大田期,根據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及時做好防治工作。尤其注意在高產栽培條件下,由于氮素水平較高,應注意做好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瘟病及紋枯病的防治工作。
6.2皖南粳稻區和湖北晚粳稻區
6.2.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6月20日前播種,一般秧田播種量360 kg/hm2,大田用種量60 kg/hm2。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2葉1心時施斷奶肥,施尿素75 kg/hm2,移栽前3~5 d施送嫁肥,施尿素112.5 kg/hm2。移栽時平均每株帶蘗2個以上。
6.2.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35 d以內,株行距13.3 cm×16.7 cm,每穴插3~4粒谷苗,基本苗195萬~225萬/hm2。
6.2.3科學施肥,淺水勤灌。科學施肥,淺水勤灌。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施純氮180~195 kg/hm2,氮磷鉀比例為1∶0.4∶0.5,注意早施分蘗肥,前期施足鉀肥。淺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薄水促蘗,及時曬田,孕穗到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后灌足水。后期干干濕濕,直到黃熟,以利灌漿和減輕紋枯病。
6.2.4綜合防治病蟲害。苗期防治稻薊馬、稻飛虱,做到帶藥移栽,大田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等病蟲害。做好田間病蟲調查,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噴藥防治。
參考文獻
[1] 劉古春,胡靜,徐曉杰,等.武進水稻品種的演變與發展[J].上海農業科技,2014(6):35-37.
[2] 劉古春,孫海波,吳越,等.武津粳1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 .上海農業科技,2013(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