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的《環球時報》刊登社評說,四中全會宣布全面推動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得到前所未有的強調。然而不能不承認,中國社會迄今對憲法的認識和感受都還比較模糊,我們幾乎沒見過“違憲”的裁決,不清楚如何運用憲法保護自己的權利。各地政府過去顯然有些做法涉嫌違憲,比如在缺少合法程序的情況下剝奪犯有輕罪公民的人身自由。一些企業對用工存在健康、年齡、性別歧視等,同樣涉嫌違憲。少數激進知識分子的違憲行為亦時有發生。最典型的是2008年劉曉波等人搞“零八憲章”簽名,該“憲章”與中國憲法嚴重抵觸,是公然的違憲行為,劉因此被判刑。但一直有人認為他是“因言獲罪”,西方力量也對劉給予支持,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中國社會高度支持依憲治 國,但對憲法本身的解讀存在分歧。比如憲法序言中就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地位,憲法對中國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的闡述十分清晰,但是引用憲法第二章第三十五條賦予 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來公開散布顛覆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主張,該如何定性呢?一些人不斷把這種爭論推成焦點,從而給國家法治建設制造曲折,這一問題必須根本解決。為此需要圍繞它促成全社會最大范圍的共 .識,必須把爭論的基點拉回到憲法本身,如果仍有爭議,就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上面所述并非這個問題的全部,言論自由通常意義的邊界也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現實中公民及媒體正常言論自由權受到違憲制約的情況的確存在,一些具體機構會認為這樣做更有利于他們開展工作,.這個問題如果解決得不好,會拖國家法制建設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