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峰 倪淑慧


[關鍵詞] 美國霸權;全球金融治理;歐盟;金磚國家
[摘要] 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美國霸權的存在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危害,金融危機爆發后改革的呼聲持續高漲。在此背景下,美國通過發展經濟、主導改革、推出TTIP、TPP協議等途徑來維護其霸權地位;但是TTIP、TPP相關協議的推進困難重重,而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也加緊金融和貿易相關合作,試圖影響全球經濟規則制定并擺脫美國霸權控制。在分析美國維護霸權的努力以及遭遇的挑戰的基礎上,本文認為,短期內美國霸權的維持取決于歐盟的態度和意愿,長期則取決于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發展和合作情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凸顯了美國主導的以三大國際金融組織為核心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諸多問題和弊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要求改變原有治理框架的呼聲空前高漲。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會采取何種措施應對改革并維護其金融霸權地位呢?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挑戰?未來美國霸權的發展趨勢如何?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對中國有效參與全球金融治理以及全面實施“走出去”戰略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美國霸權的主要表現
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美國霸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霸權地位,二是美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三是美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實行強硬的單邊主義。
(一)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美國和英國組織下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成立了美元與黃會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自此,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一個眾所周知的缺陷,即“特里芬難題”。一旦美國經濟下滑,該體系將很難維持。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元危機的不斷爆發,美國放棄兌換黃金的承諾,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瓦解,國際貨幣體系進入牙買加時代。在該體系下,美元不再維持與黃金的固定官價,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似乎下降了;但是實際上是美元取代了黃金的地位,直接成為世界財富的代表,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首先,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外匯交易和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在牙買加體系下得以延續;其次,由于取消了與黃金掛鉤,美元的發行量不再受限于美元黃金儲備的限制,可以根據美國國內政策的需要來決定。比如當美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美國政府可以通過增發美元來進行對外支付,而不需要采取可能危及國內就業和增長的緊縮政策;其他國家的順差只會增加其美元債務,但是因擔心美元貶值不敢輕易減持美元債務;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這種不平等地位,更加凸顯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因此,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也被稱為美元本位制。
(二)美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有絕對的話語權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是當前主要的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在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中有絕對的話語權。
以IMF為例,從其建立到后續的運行和決策都受到美國意愿的主導。一是在投票權上。IMF重大問題的決議需獲得總投票權85%的多數才能通過,直至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IMF的投票權一致維持在17%左右,因此美國事實上享有一票否決權,而且只有美國才享有這一票否決權。這樣的議事規則決定了在IMF,美國享有絕對的發言權,即IMF的任何決策,都必須得到美國的同意。二是在行政官員任命上。IMF總裁選任往往是由美、日、歐這些國家相互協商決定的,事實上,IMF總裁的頭銜總是落在歐盟成員國所欣賞的候選人中。為了維持這種任命的“平衡”,副總裁按照慣例通常由美國人擔任。通過這樣的方式,美國意愿全面滲透到IMF的決策中,使美國的經濟金融利益得到最大的延伸。
世界銀行的投票機制也是由各國上交資本決定的,任何重要的決議必須由85%以上的表決權決定。2004年的數據顯示,美國擁有16.4%的表決權,因此美國在世界銀行也可以否決任何一項決策。
(三)美國在全球金融事務中采取強硬的單邊主義
單邊主義主要體現在在處理相關事務時,美國僅僅從自己的判斷和自身國家利益出發,而不是根據國際社會的需求和意見來做決定。單邊主義最早是美國在冷戰期間對抗蘇聯的外交戰略,后來隨著霸權地位的加強,該戰略便逐漸向經濟領域延伸,代表性事件有著名的“廣場協議”和大宗商品使用美元計價。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貿易逆差大幅增長;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并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解決上述問題。于是在1985年9月,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達成“廣場協議”,誘導美元兌主要貨幣的匯率有序的貶值,從而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問題。隨后美元的大幅貶值并未改善美國的貿易赤字,但是對日本經濟卻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特別是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隨后日本政府的寬松貨幣政策,更是將日本經濟推入泡沫經濟的深淵。
確定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也是美國在全球金融事務中采取單邊主義的很好例證。我們來看一下石油輸出國的進口和出口結構:1998-2002年間,出口到美國的占22%左右,歐盟占21%左右;而進口中,石油輸出國有37%的進口來自歐盟,來自美國的進口僅占14%左右。因此,多樣化的進出口計價貨幣對石油輸出國更加有力,可以規避貨幣錯配帶來的經濟波動,而全球石油定價和結算中的美元壟斷地位僅對美國有利,促進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
二、后危機時代美國為維護金融霸權的諸多努力
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美國霸權的存在,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包括全球經濟失衡成為常態,阻礙新興國家的發展,加劇全球流動性風險等等。
因此,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對現有全球金融治理體系進行改革,特別是要改變美國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絕對主導權,增加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和地位。顯然,這一系列的措施將嚴重威脅現有治理體系中美國的霸權地位,對此美國采取了諸多措施來維護其霸權地位。
(一)全力推進經濟復蘇,維持其在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金融危機后,美聯儲迅速和財政部聯合救市;在危機得到一定控制后,政府多次推出經濟刺激計劃,并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改革;同時軍事上縮減開支,外交也更強調本國發展。總之,金融危機后美國實施“經濟優先”的政策基調,全力推進經濟復蘇,維護其霸權地位。
首先,我們來看2008-2014年期間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的GDP數據(如下表),從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仍然是全球GDP總量最大的國家,占據全球的比重仍然在20%以上。
同時,根據IMF預測,2015年美國GDP的增速為3%,遠遠超過歐元區、日本、俄羅斯、巴西等諸多國家,可見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并未發生變化。
其次,美國金融市場仍具有相當的競爭實力。以美國銀行業為例,2011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數據顯示,按一級資本排位的全球千家大銀行中,美國銀行、JP摩根、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均進入前十名,其中美國銀行一級資本額為l63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位。從中可以看出以美國銀行業為代表的美國金融業仍然牢牢掌握著全球金融機構霸權。
此外,金融體系的發展需要有公平公正的信用評價體系,因此信用評級機構對金融體系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中,標普和穆迪來自美國,惠譽屬于法國。會融危機后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一直備受外界指責,比如,2008年危機爆發前,三大評級機構還給予美國國際公司及其衍生次貸產品“AAA”的最高評級。但是目前并未出現強有力的對抗者,再加上國際評級機構的美國背景,這就使得美國依舊占據著全球評級市場的最高端。
(二)順勢主導現有改革,盡力維護現有主導地位
面對危機后改革的呼聲,美國對此并未持消極態度,而是順勢主導現有改革方向,適當增加新興國家的份額,為其后續戰略東移提供一定的國際支持。而實際上這些調整并未撼動美國的絕對話語權,美國以微小的損失換取了更大的戰略主動權。
以IMF為例,在G20峰會的多次推進下,IMF份額改革進程加速。經過多次協商,2010年10月,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慶州會議上,關于IMF份額改革達成一致意見。首先,發達國家向代表性過低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轉移超6%的投票權,使后者總體份額升至42.29%;其次,歐洲國家將讓出兩個執董席位給發展中國家;再次,“金磚四國”的份額都將有所提升,全部進入前十名;最后,中國持有份額將從現在的3.72%升至6.39%,成為IMF第三大股東國。盡管如此,美國在IMF中的地位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其一票否決權依然存在。
世界銀行的改革也大致相同,盡管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上升了3.13%,達到47.19%,特別是中國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躍居第三位。但是這些改革也并未改變美國在世界銀行的一票否決權,因此美國對世界銀行的決策仍起到決定性作用。
盡管增加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特別是國際金融機構中的參與度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但是在美國的阻礙下,改革亦步亦趨,進展十分緩慢。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和平臺,也給美國繼續在原有制度框架下維護霸權地位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三)積極創建全球經濟新體系,遏制新興國家的發展和地位提升
首先,為實現國內經濟快速復蘇的目的,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普遍放緩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圍繞金融危機開展多邊外交,倡導各國加強金融監管和刺激經濟復蘇,實現新興國家共同承擔金融危機成本的目的。
其次,聯合歐盟啟動“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伙伴關系”(簡稱TTIP),以應對新興經濟國家的挑戰。面對衰退,通過更深程度的經濟合作為雙方帶來直接的經濟和社會收益,是美國和歐盟政府決心啟動TTIP的最直接原因,一旦談判成功,將為美國帶來巨額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雙方合作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一是通過深化貿易合作,鞏固美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國際貿易分工中的優勢,穩定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二是通過雙邊合作機制,帶動多邊合作,從而引導全球貿易和投資的走向,掌握制定新的全球貿易、投資規則的主動權,實現規則領導;三是實現歐洲同美國分擔國防及軍費開支,進一步加強歐洲同美國共同安全和防務合作的目的。
最后,通過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簡稱TPP),實現其“重返亞洲”的戰略調整。為有效利用亞洲市場,美國依據現實選擇TPP作為重返亞洲的突破口,于2009年11月正式加入TPP并開始主導其發展。隨后,澳大利亞、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也紛紛加入,TPP地理位置和產業層次更加具有明顯的跨度性。在美國主導下,TPP議題的內涵和廣度得以深化,準入標準和開放性得以提高。盡管TPP成員國和美國貿易量僅占美國貿易總量的5%,但是美國更希望引導TPP談判議題和規則制定,比如談判涉及氣候、食品安全、勞工保護等問題,同時增加中國在東亞地區尋求貿易合作的難度。
總之,美國通過以發展經濟為主導的國內政策,TTIP、TPP以及其他諸多多邊服務協議的全球戰略,完成了“一體兩翼”的全球新格局,大有擺脫WTO約束,重新主導建立全球貿易框架的趨勢。
三、后危機時代美國金融霸權維護面臨巨大挑戰
盡管美國實施了諸多措施維護其霸權地位,但是金融危機對其地位的挑戰,全球金融新體系建立的重重障礙,新興國家改變現有治理體系的決心都對美國霸權的維護提出了巨大挑戰。
(一)金融危機對美國霸權提出質疑和挑戰
首先,美元本位制的全球破壞性凸顯。擺脫黃金束縛后,美元長期過度發行,在浮動匯率制度的安排和各類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動下,全球流動性達到天文數字。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后,為救助金融機構和刺激經濟復蘇,美聯儲多次推出定量寬松政策,在全球經濟放緩預期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不斷高漲,不斷提高通貨膨脹預期和國際資本投機性,因此改革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霸權地位的呼聲持續高漲。
其次,華爾街模式受到沖擊,自由經濟模式走向破滅。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華爾街的貪婪和政府金融監管的乏力難辭其咎。然而,金融危機的陰影還未散去,華爾街率先恢復元氣,金融高管仍賺取天價薪酬。承擔危機成本的普通民眾仍而臨著高達9%的失業率,貧困人口激增。民眾對華爾街和政府的不滿最終以“占領華爾街”運動爆發,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迅速蔓延至多個城市,并開始向其他國家蔓延。曾經被封為“神話”的華爾街,最終要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代價。布魯津斯學會的資深學者艾斯瓦指出,不管金融危機是如何爆發的,世界不會再熱衷于采用指導美國金融發展的自由市場理論。
(二)全球經濟新體系的建立面臨諸多困難
美國通過加入和簽署TPP、TTIP等協議,期望擺脫現有的全球經濟機制和框架,從而實現維護其霸權地位的目的,必然會面臨諸多挑戰和障礙。
首先,在亞太地區合作主導權上的競爭十分激烈。美國通過推動TPP作為其重返亞洲的切入口,部分是利用了亞太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和擔憂心理,以經貿協定為基礎,逐步形成美國主導的亞太自由貿易體系,進而形成政治和軍事上的共同意識,實現美國在該地區的支配地位。但是目前,東亞一體化進程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漸形成了包括東盟、東盟“10+l”等一系列區域合作對話機制;東盟還牽頭推動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簡稱RCEP)來制衡美國重返亞洲的進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也在持續推進中,這些都將削弱TPP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對TPP的反對情緒很高,而TPP將中國排除在外,也將削弱其影響力;此外TPP在新議題上的談判進程也任重道遠;議題主要涉及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標準、非關稅壁壘減除標準、政府采購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勞工準則和環境合作標準等具有約束性的新標準,存在明顯忽視差異以及強權政治的影子;即使議題談判成功,后期也會對吸收新成員形成阻礙。
其次,歐美合作困難重重。憑借歐美占世界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三分之一的貿易額,一旦TTIP談判成功,將改變世界貿易規則,對新興國家形成巨大的挑戰,但是談判的難度可想而知。一是TTIP談判涉及許多敏感議題,比如包括農產品市場、汽車等制造業等非關稅壁壘問題,雙方差距較大,很容易陷入談判僵局;二是歐盟國家內部差異較大,對TTIP仍未形成統一戰線,同時歐盟參與TTIP承載了其擺脫債務危機重返增長軌道的希望,因此影響其經濟復蘇的條款勢必會受到其反對;三是很多談判議題需要中央銀行、財政部、商務部等多個部門的配合協調,參與談判雙方代表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和資格還有待考證;四是盡管美國主導TTIP談判意圖改變世界貿易規則,但是歐盟更多地傾向于在原有國際機制和框架下進行談判和微調;五是歐盟不會輕易放棄與金磚國家的合作,也將影響TTIP進程。鑒于具體談判的諸多困難,樂觀估計最終完成談判也要花費3-5年的時間,這就給談判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美國國內對“貿易促進授權”(TPA)的重新開通爭議較大,該協議賦予美國貿易談判不需要通過審批,只需在達成協商一致后提前90天通知國會,而國會只有認同和否決的權力,沒有修改的權力;盡管美國政府強力呼吁更新TPA以進一步推行更高的貿易標準,但是短期內也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新興國家加強合作,欲改變現有全球治理體系
面對美國試圖通過主導TTIP、TPP等協議重建全球經濟新制度的威脅,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加緊金融和貿易合作,全力應對。
首先,為應對美國加入并主導TPP,試圖重返亞洲的戰略,中國于2014年初主推亞太自貿區(FTAAP),擬進一步加強亞太地區的貿易合作,而全球經濟環境的復雜性使得合作成為共識;此,東盟牽頭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簡稱RCEP)自成立以來,已經成為東亞地區參與成員最多、規模最大的貿易協定談判;再加上TTP和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都進一步增加了亞太自貿區的可行性。最重要的是,盡管亞太自貿區還處于可行性研究階段,但是由亞洲國家主導推進,具有符合亞洲產業結構、經濟模式和社會傳統實際的特征,談判也循序漸進,其較強的包容性更能適應亞洲區域經濟的發展,勢必影響美國重返并主導亞洲經濟的進程。
其次,為加強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擺脫對美元的依賴,主導推動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避免金磚國家在下一輪金融危機中遭受貨幣不穩定的影響,減少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該提議在2014年7月取得實質性進展,《福塔萊薩宣言》最終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總部設在上海。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后,將為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新建的兩個銀行在提供建設資金時,并未設置相關懲罰性條款,更有利于這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也將對現有的國際金融組織和美元霸權提出強有力的挑戰;更為重要的是,兩大銀行的建立意味著中國開始主導國際金融體系的框架和規則,全力挑戰美國霸權。
四、后危機時代全球金融治理體系
中美國霸權的發展趨勢
2008年金融危機并未造就出一個新的世界經濟秩序,斯圖瓦特·帕特里克和楊文靜認為,盡管經濟危機給世界帶來一定的打擊,但其嚴重程度不足以引發類似于毀滅性戰爭后的世界重組。章玉貴也認為全球金融格局似乎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洗牌;但在當前的國際金融生態下,其他國家要想撼動美國對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壟斷地位依然十分困難。
尤其是美國霸權的衰落和新霸權的成立都不是某單一事件可以控制和改變的,而且強大的反思、應變和自我調整能力一直是美國的強項。但是在經濟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想主導全球經濟和金融發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在發展中實現雙贏。因此,就目前世界經濟格局和地位來看,未來美國能否繼續維持其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短期內取決于歐盟的態度和意愿,長期則取決于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和發展情況。
(一)美國霸權短期能否維持主要取決于歐盟的態度和意愿
在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雖然日本、新興經濟體都是美國霸權的潛在挑戰者,但短期內不會對美國霸權形成挑戰。首先,盡管日本具有強大的經濟金融實力,在亞洲也有較大的影響力,但是由于政治和歷史因素,中日的合作舉步維艱,日本未來在亞洲的主導將受到嚴重影響;再加上日本向來是美國政策的追隨者,因此短期內日本不會主動挑戰美國霸權。其次,金磚國家內部差異較大,意愿分散,短期內難以對霸權形成較大威脅:一是目前金磚國家的綜合實力并不強,在GDP、進出口貿易、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明顯差距;二是金磚國家國內面臨諸多問題,比如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價格,缺乏長期穩定性;而中國面臨內部需求不足,經濟轉型乏力,社會分配不均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是金磚國家內部差異性較大,雙邊合作的發展程度也不一致,盡管有較強的合作意愿,但是缺乏合作經驗,短期內難以形成統一力量。因此,短期內金磚國家也不能對美國霸權形成威脅。
而歐盟在短期內卻能為美國霸權的維持起到關鍵作用。首先,盡管2004年以后,歐元在外匯儲備貨幣中的占比處于持續下滑的地位,2007-2010年期間受歐債危機的影響進一步下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歐元依然是全球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占據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1/4;同時從2013年起,歐元在外匯儲備中的占比有穩步上升的趨勢,因此歐元短期內仍是美元霸權的有力挑戰者。
其次,從經濟發展速度來看,盡管歐元區在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后,經濟發展一度陷入衰退,但是根據IMF預測,進入2014年,歐元區經濟將出現反彈,預計GDP增長率為1.1%,2015年為1.5%。同時從經濟整體規模來看,歐元區GDP規模一直排列全球第二,是唯一可以與美國經濟抗衡的經濟體,如果用歐盟數據進行統計,甚至要超過美國。
再次,從歐盟同中國的貿易規模來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歐盟和美國分別是第一、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總額在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大概在20%左右;在中國吸引外資過程中,歐盟也是中國最大實際使用投資經濟體。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08-2012年間,中國年均實際使用歐盟資金均超過50億美元,遠超過同期美國25億美元的水平。在當前歐盟國際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其更強調“有效多邊主義”合作模式,在現有框架下進行權力平衡和制度設計;再加上歐盟多奉行經濟自由化發展,因此不會放棄同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合作。
因此,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全球經濟形勢下,如果美國不能將歐盟納入自己的絕對勢力范圍內,很難占據絕對話語權。更糟的情況是,如果中歐合作進一步深化和加強,那么兩大經濟體的聯合將對美國霸權形成致命挑戰。可以說,歐盟的態度和意愿在短期內會對美國霸權的維持起到關鍵的作用。
(二)美國霸權長期維持主要取決于金磚國家的合作和發展情況
雖然短期內金磚國家無論在經濟規模、外匯儲備,還是國際地位以及國際合作方面,都不具備挑戰美國霸權的實力。但是從長期來看,如果金磚國家能夠克服困難,在更開放的領域內加強合作,將對美國霸權形成絕對挑戰。
首先,從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盡管短期內金磚國家的整體經濟規模還無法與美國相抗衡;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未來近30年內,金磚國家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體。從表2可以看出,在全球主要國家和經濟體中,中國和印度是GDP最高的兩個國家;盡管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兩國經濟增長率有所下滑,但是根據IMF預測,2014年和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仍將超過7%,而印度在歷經2012年4.7%的低點后,增長率持續上升,預計2014年增長率將達到5.4%,2015年增長率將達到6.4%。
其次,人民幣、石油盧布都是美元霸權地位的直接威脅。一方面,中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不斷侵蝕著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另一方面俄羅斯憑借28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出口總量,推出“石油盧布”應對“石油美元”,一旦“石油盧布”成為區域貨幣,再加上將近6000億美元的國際儲備,以及由石油美元積累起來的超過1500億美元的基金,盧布將全面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
最后,新興國家倡議構建的全球金融體系更加公平、開放和包容,更符合當前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而美國在調整戰略過程中仍采取較為強硬的政策和手段,比如在TPP協議中,制定更加嚴格的標準試圖將最具潛力的中國排除在外,但是這樣的規定也使其難以吸收新成員;即使面對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歐盟,美國推進合作的手段也十分強硬,2014年以來對歐洲多家銀行的懲罰頗顯霸主風范。而金磚國家合作推進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乃至亞太地區自貿區的過程中,各方都致力于更加公平、開放和包容的合作,充分考慮相關參與方的差異性;此外,相關規定并未將其他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排除在外,這就使得金磚國家主導建立的制度和體系更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和參與,更加符合當代全球合作共贏的發展趨勢。
五、后危機時代中國參與全球
金融治理的對策措施
金融危機的爆發凸顯了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美國霸權存在的各種弊端,改革勢在必行。分析美國、歐盟、金磚國家等主要經濟體對此作出的調整和努力后,本文認為短期內美國霸權是否能繼續維持取決于歐盟的態度和意愿,而長期將取決于金磚國家的合作和發展情況。因此作為金磚國家之一的中國,至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調整,全面提高自己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話語權。
一是要堅持發展經濟,實施走出去戰略。首先,要確保將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從美國霸權的形成和維持來看,經濟實力永遠是決定自身話語權的關鍵因素,因此中國應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完善金融市場,改變消費觀念,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后,許多發展中國家將獲得投資用以發展本國基礎設施,中國應加大對外投資和技術輸出,通過承擔相關項目,加大“走出去”發展戰略,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最后,要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目前人民幣在亞洲范圍內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國際貨幣地位,中國應在推進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太地區自貿區的過程中,適時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逐步擺脫對美元的依賴。
二是積極推進現有體系改革。盡管美國試圖通過建立TTIP、TPP和其他多邊服務協議來架空原有國際制度,但是短期內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協議將持續存在,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持續發揮作用;因此中國還應持續推進現有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改革。首先要積極倡導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尤其是要改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其次,積極參與對IMF等國際金融組織進行改革,特別要改變目前份額和投票權機制,即決策機制改革。最后,要推動G20機制化建設,構建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國際協調平臺。
三是持續關注TTIP、TPP發展動向,加強與歐盟國家的合作。美國推出的TTIP、TPP等協議的相關規定比較嚴格,但是這些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因此中國應持續關注TTIP、TPP等協議的發展情況,根據國內情況,適時提高相關標準,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此外,由于短期內歐盟的態度和意愿是美國能否或者在多長時間內維持霸權的關鍵因素,加之中國和歐盟無論在國際貿易還是對外投資上,都有較為密切的合作,因此未來中國應進一步加強與歐盟國家的合作,適當增持歐元,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四是加強金磚國家合作,穩步提高集體話語權。中國要加強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求同存異,以提升自身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金融危機后,金磚四國首腦多次舉行峰會,正式成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以促進新興國家團結互助,共同應對美國霸權;但是金磚機制內部,各國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各不相同,如何克服這些不足,實現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發展模式,將集體的訴求反應到全球金融事務中,推動現有體系的改革,是該機制面臨的最大難題。目前中國在關注TTIP、TPP過程中,也應該加大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銀行、亞太自貿區的建設,加強金磚國家等新興發展中國家在貿易、投資領域的合作,以此提高這些國家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的凝聚力和集體話語權,改變目前新興國家與整體實力不符的國際地位,實現更公平的發展。
最后,美國霸權的衰落和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新興發展中國家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全面尋找切入點,始終保持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