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彬
【摘要】新課程“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新理念,讓學生成為音樂課堂的主體,讓學生熱愛民樂。
【關鍵詞】民樂低迷;與時俱進;新民樂;以人為本
長期以來,我國的”民樂低迷”造成學生對自己民族音樂的不了解甚至排斥。而在我國民族傳統音樂中所擁有的雄厚的”家底”,在傳統音樂資源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在河南省出土的有近9000年歷史的骨笛,可以吹奏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它的音準程度令人吃驚。在出土的二十多枝骨笛當中,其中五枝至今還可以吹奏出動聽的曲調。各個朝代的代表樂器從河姆渡遺址的骨哨、骨管→陶塤→青銅器時代的編鐘→唐、宋時期的琵琶、奚琴→現代的樂器等等,可以說一部民族音樂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歷史!民族音樂涉及的知識非常多,一般地說,中國民族音樂包括中國民歌和古代歌曲、戲曲和戲曲音樂,曲藝和說唱音樂,民族器樂、民族曲式等。
怎樣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呢?多年來我在這方面不斷地思考及進行嘗試:
首先要在教授新歌或欣賞樂曲前分析作品。分析時可結合結合地區獨特的區域文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使感性與理性得到很好的結合。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了解和喜歡上民族音樂,熟悉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的特點。這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民俗民歌、軼聞趣事,比如:我們云南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域,對于民族音樂更是信手拈來,納西古樂、哈尼族、佤族鼓舞、花腰“海菜腔”、傣族葫蘆絲……等民族音樂數不勝數,并舉一反三讓他們也了解其他的不同地區、特色、體裁的民族音樂,如:廣西壯族的民族音樂從電影《劉三姐》---壯族無伴奏四聲合唱;陜北的信天游—花兒—安塞腰鼓;廣東的民樂合奏《金蛇狂舞》《雨打芭蕉》,江蘇的《采茶歌》《越劇》、江南絲竹音樂……等等,這些音樂都在同學的生活可見,學生自然而然地便會了解到家鄉的民族音樂和其他地域的民族音樂有什么不同,在方言上還是在演唱、表演形式上的差異。
其次也讓學生了解到民族音樂是與人民生活、工作、習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這些民歌曾伴隨著我們先輩春種秋收,伴隨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伴隨著他們的悲歡離合,它們是具有鮮活藝術靈性的生命音符,是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記錄,是具有民族吸引力的價值載體。聽優美的民族音樂會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鄉音之情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第三就是高中音樂欣賞內容可更富廣泛性,常常我在上高中欣賞《民歌單元》時,精心設計的課堂換來的只是學生的”哼哼嘰嘰”或是”打哈欠”,優美的音樂為什么不能換來學生的青睞,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承認,通俗音樂大行其道,為什么學生置我們優秀的音樂文化不顧,往往練一些經不起時間洗禮的流行音樂。傳統民族音樂作品只注重中國風格、中國傳統,而缺乏時代的光彩,與當代青年人之間,缺少共同的語言與情感交流,加之豐富的媒體宣傳的都是港臺、韓流,讓民族音樂作品在這之中很難占一席之地,我們音樂教師的任務就是如何把民族音樂讓學生接受、喜愛并提高審美情趣,這需要教師具備與時俱進的精神!在選擇時課堂素材時,可選擇一些融入古典又具現代氣息的”新民樂”,如:薩克斯吹奏的《茉莉花》,女子十二樂坊的民樂合奏:云南民歌的《小河淌水》、陳美的現代小提琴,它是現代包裝的、中外混合的、視聽一佳的。技術與藝術嫁接的、流行化(商業化)的”民樂”,所以它被稱為是”新”的音樂類型。讓學生在這種新的音樂形式中接受”民樂”,讓學生的”民樂低迷”成為新的民樂的擁護者,有意識的把現代音樂和古典音樂結合起來,以上作法的目的在于保留自己民族精髓的同時,對于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同學認識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祖國,提高音樂的審美情趣。
經過音樂欣賞課實踐,同學對音樂藝術的鑒賞力相應提高,在期末檢測中,大部分同學們能夠把陜北地區、江蘇地區、西南地區的民歌區分出來,并能哼出一些民歌的主要旋律,同學畢榕榮寫道:“我便不再滿足那些只具有短暫生命力的流行歌曲,我開始喜愛上那優雅而蘊藏深刻含義的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同學黃蓉則說:“民族音樂使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減輕了學習所帶來的沉重壓力,使我的感情變得更為豐富,使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彩!”同學張鵬說“音樂課是提高自己欣賞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對民族音樂了解和鑒賞則是我向音樂圣殿攀登的情感的熏陶與培養,民族音樂讓我感到驕傲!”。
高中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明確地把 “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 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課堂中如何把民族音樂用多種教學方式由教師引導,接觸大量的民族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上得到升華。因此我還設計了一系列有關民族音樂的課題《中國樂器---鼓》《從古典到現代—民樂鑒賞》《演繹各民族之花---民歌欣賞》等音樂專題,并且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民歌聯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同學課堂),本著新課程“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新理念,讓學生成為音樂課堂的主體,讓學生熱愛民樂,并具有自己獨到的對音樂見解,我想這也是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所要達到的初衷!
參考文獻
[1]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S].百度網站.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名單[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