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君慧 朱永杰 谷瑤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森林管理開始突出人類這一重要因素,并根據社會需求來對各種森林價值進行全面的整合。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為森林管理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在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戰略規劃的指導下,逐漸成為一項以不危害生態系統健康和完整性為基礎的,可持續、可共享并能產生多種價值的技術。概述了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在概念、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實踐這三方面的演化進程,旨在闡明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演化對美國林業實踐發展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統;內涵演進;適應性管理;森林多功能服務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8-306-04
US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ZHAN Junhui1, ZHU Yongjie1*, GU Yao1, 2 (1.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2. Guang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2)
Abstract Ecosystem management, which has rapidly gained attention in American forest management since the early 1990s, gradually formed a new paradigm which focus on human beings and integrate a variety of forest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forest manage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a series of laws, regulations and strategic planning, becoming the techniques to design management towards the production of multiple values on a sustainable basis without jeopardizing the ecosystem health and integrity. This paper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system and fore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aiming to illustrate the guiding role of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its forestry practices.
Key wordsForest ecosystem; Evolution of content; Adaptive management; Forest multifunctional service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本質上是一種融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跨學科森林資源管理方法,不僅結合了資源管理與社會改革,還突出了人類在其中的作用,通過科學管理由“人類社會—森林生物群落—自然環境”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森林可持續經營[1]。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研究指導了美國森林資源的管理實踐,通過一系列與森林資源管理相關的立法及國家戰略規劃,來指導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發展進程,并逐步改變了美國的林業實踐。筆者通過研究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在概念、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實踐等方面的演化,旨在闡明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演化對美國林業實踐發展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借鑒相關成功經驗。
1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概念及優勢
1.1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
20世紀70年代初,“生態系統管理”一詞在環境保護組織出版物中用于對環境保護的描述。到了90年代,時任美國林務局局長Thomas[2]提出生態系統管理概念的早期形式,但尚未形成系統的概念。經過長期研究,美國生態學會將生態系統管理概括為:“在有明確目標推動、對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和過程的最佳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研究及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執行一定的政策、協議和實踐,來維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一種管理模式[3]”。而美國林務局則提出了自然資源管理的整體性方法[4],認為生態系統管理就是以維持或提高環境質量為目的,對經濟、生態和社會因素進行整合,從而滿足現在和未來的需要[5]。
Chistensen等[6]學者認為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以長期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價值;擁有明確的經營目標;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模型;具有復雜性和相關性;對生態系統動態特性的正確認知;對背景和規模的實時關注;對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組成部分的認知以及對適應性和功能性的承諾。Kimmins[7]提出了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新主題,一是建立一套明確的管理目標,要考慮到生態系統、物種及利益價值這三者的生態承載力和彈性;二是對森林進行生態系統管理,跨越生物組織的層次并進行整合;三是定義生態管理領域,并根據生態和生物的多樣性改變管理實踐;四是在明確的森林區域和合適的生態時間尺度,對于一個具有授權管理計劃的組織或機構,任何一個林分的景觀價值應該與隨時間變化的價值保持持續的平衡;五是把生態系統功能、演替序列和物種組成維持在歷史變化范圍內 (即天然林干擾仿真)或社會所能接受的范圍;六是自適應管理,即根據監測結果,不斷學習并改變實踐,利用基于生態的預測工具來支持那些尚無經驗指導的管理計劃。
顯然,不同的部門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系統管理做出了差異化的定義,但這些概念本質上都基于生態學原理,將森林看成一個整體,考慮了森林的全部價值并重點強調了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
1.2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優勢
1.2.1管理的時空尺度逐步廣泛化。生態系統管理的范圍比傳統的森林管理更加廣闊。在空間維度上,生態系統從小型的微環境到更大更廣闊的地理范圍;在時間序列上,需要考慮各個歷史參考點(第四紀晚期,前殖民時期等)的生態系統狀態;此外,它還包含了在生態系統內的演替、高度和坡度等變量以及與組成成分、結構和功能相關的因素[8]。在以往的美國國有林管理中,管理者更關注用材林、麋鹿群、鱒魚種群或其他的具體問題,并要求在管理中利用專業的技術知識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更具體的問題加以解決。目前,生態系統管理在更加廣泛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思考和分析問題,這種思維方式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特點更加接近,具有更科學的指導意義。
1.2.2多部門逐步合作趨勢。
美國林務局以公眾參與、生態方法、伙伴關系、科學管理為原則,率先采用生態方法來管理公共土地 [9]。1992年,時任美國林務局局長Robertson 采用生態方法對國家森林和草原進行多用途管理,其中融入了人類的需求和環境價值。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建立了一個由包括農業、內政、國防、能源、交通等15個聯邦機構的內閣官員組成的跨部門生態系統管理工作小組,提出了美國西北部森林計劃,成為了美國林業政策調整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0]。從此,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成為多組織間的協調管理工作,并逐步增加其開放性,讓更多公眾參與到其中。隨后幾年,超過18個聯邦職能部門、國家和地方各級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以及私營部門,逐漸認可并支持生態系統管理的原則[11]。
1.2.3生態系統管理逐步得到自然資源管理界的認同。
在自然資源管理界,科研人員也對生態系統管理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總結。Sedjo[12]和Risbrudt[13]分別研究了森林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演變,研究結果表明,這兩者的管理方式進化到最高層次時都應用了生態系統管理,這也標志著生態系統管理的理念正逐漸獲得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的廣泛認同。隨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和私營機構對自然資源管理進行的廣泛研究,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得到了不斷的深化和豐富,并逐漸補充加入更多更新、更全面的內容[8]。
2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新模式
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新模式主要體現在國家層面上新的戰略規劃和逐步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由于傳統的森林管理技術已不能適應現代森林經營管理的需要,只有在觀念和戰略規劃上實行轉變,實施生態系統管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危害加劇、人工林地力衰退、生物多樣性嚴重減少等人工林生態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多項法律的相繼頒布,美國森林管理模式從重視單一物種保護的模式逐步演化為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持和提高森林的長期生產力的生態系統管理模式。
2.1美國森林管理的新型戰略規劃
美國林務局的使命是“關注土地、服務人民”,該使命不僅體現了政府機構各項活動的本質,而且在生態系統管理的發展和實踐過程中得到充分實現。其愿景是成為一個“在自然資源保護方面受到國家和國際認同的高效、多產、跨文化及跨學科的組織”。在未來發展道路的規劃中,美國林務局以能提供可持續效益的管理作為其戰略重點,將保護生態系統、修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能力范圍內為人民提供多種效益以及確保組織的有效性作為未來發展道路的四大支柱及美國林務局的戰略目標[14]。
2.2構建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美國自1960年以來頒布的一系列法律將林地、植被、土壤、水、野生動物等的綜合管理歸類為森林生態管理,通過立法形式制定了各種模式的森林多目標、多效益的發展戰略,并頒布了一系列環境法案,使森林資源管理有法可依,從而對國家森林資源管理和環境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對美國林務局實施生態系統管理產生直接影響的主要立法包括:1960年頒布的國有林《多用途持續生產法案》(Multiple UseSustained Yield Act,MUSYA),該法案認為美國國有林經營的基本理念是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多種需求,美國不僅重視林分水平的多功能經營,還以減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干擾和提高森林恢復能力作為森林經營的目標,更好的發揮了林分的多功能[15];1969年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NEPA)作為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環境立法,首次建立起全國環境保護法的框架,提出重要工程項目必須附有環境影響報告[16];1974年的《森林和牧地可更新資源規劃法》(Forest and Rangeland Renewable Resources Planning Act,RPA)要求在維持高質量環境的同時確保未來森林資源供應,它授權美國林務局出臺一項長達五十年(1995-2045)的長期戰略,并在每十年及每五年都分別制定短期規劃,為未來的自然資源提供規劃和準備[17];1976年的《國有森林管理法》(National Forest Management Act,NFMA)要求美國林務局制定資源和土地綜合利用經營計劃,以滿足國有林經營的多目標要求[18]。
隨著林業實踐及相關科研成果的增加,促進了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研究進程。1978年制訂的《合作林業援助法》(the Cooperative Forestry Assistance Act,CFAA)首次提出了美國私有林激勵政策的規定[19]。隨著1978年《森林和牧地可更新資源研究法》(Forest and Rangeland Renewable Resources Research Act,RRA)和1990年《國際林業合作法》(International Forestry Cooperation Act,IFCA)等法律的相繼頒布,逐步完善了美國的森林法體系[20]。1993年,《政府績效與結果法》(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GPRA)要求美國聯邦政府的所有機構重視戰略規劃,并將與績效相關的措施與戰略規劃聯系起來[8]。1994年12月,聯邦法官Dwyer提出了美國西北部森林計劃應與國有森林管理法的要求相一致的裁決,該裁決不僅為西北部森林計劃的實施和以國有林為棲息地的物種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也標志著美國國有森林管理模式從單一物種保護(如保護斑點貓頭鷹)演變成生態系統管理[10]。2008年《食品、資源保護和能源法》(the Food,Conservation,and Energy Act,FCEA)要求農業部長同其它機構和利益集團磋商,建立一個跨政府部門的資源保護和土地管理環境服務委員會。輔助農業部長制定技術指南供聯邦政府使用,用于評估資源保護和土地管理活動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并提供匯報協議、登記和核查等程序[21]。
3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實踐
3.1進行生態系統監管的創新研究
20世紀初期以來,隨著生態學的迅速發展和人們對環境破壞、資源利用方面的認識不斷加深而逐漸形成了以森林動態管理(或適應性管理)為核心的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理論。1993年,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評估工作組發表了題為“生態系統管理:一次生態、經濟及社會化的評估”的報告[22],標志著生態系統管理基本框架的形成,在美國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1995年末,國際林業研究中心邀請了由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大學、企業和私人基金會等來自世界各國的30多個組織中的58 位著名林學家和生態學家,在美國圖森舉辦了一場生態監管研討會,會上科學家和管理者共同討論了自然資源管理最先進的生態方法,包括運用現有的科學理論和數據對生態方法的基本要素進行分析,以及在不同領域內實施這些要素的不同資源管理經驗[23] 。目前,美國對森林景觀的時空變域進行了研究[24-25],已成功將其應用于揭示生態系統變化的原因、保護及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等多方面。
3.2從區域生態系統評價到千年生態系統評估
區域生態系統評價最早源于“美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評價”。1993年,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評估工作組開始負責對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的天然林以及其他各類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現狀評價,目標是解決森林砍伐與森林的多項生態效益利用以及保護三者之間的矛盾,該工作組在世界上首次進行了生態系統的區域評價,確立了以生態系統為單位的科學的管理原則和方法,使天然林的生態效益和保護開始得到重視[22]。美國林務局參與的哥倫比亞內陸流域生態系統評估、南阿巴拉契亞評估和內華達山脈生態系統項目,以及接下來的奧索卡和沃希托高地、湖區和北部大平原評估項目,這些項目都為美國森林資源的科學管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對森林規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
隨著美國區域生態系統評價對整個世界產生的深刻影響,聯合國于2001年啟動了一項為期4年(2001~2005年)的“新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 [26],這是在全球范圍內第一個針對生態系統及其服務與人類福祉之間的聯系,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對各類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綜合評估的重大項目。首先,MA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系統、全面、多尺度地揭示了各類生態系統的現狀、變化趨勢、未來變化的情景及應采取的對策,為改善與生態系統有關的決策制定過程提供了充分的科學依據。其次,它明確提出了生態系統的狀況和變化與人類福祉之間的密切聯系,將研究“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作為現階段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及未來方向,從而將生態學的發展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最后,它闡述了評估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之間關系的框架,并建立了多尺度、綜合評估它們各個組分之間相互關系的方法[27]。隨后,在2007和2008年分別在斯德哥爾摩和巴黎召開的關于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后續行動的研討會中,有關各方提出了一項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全球戰略計劃,即MA的后續計劃。該計劃提出了通過阻止和扭轉生態系統服務的下降趨勢來改善人類福祉狀況的愿景,其總目標是爭取把生態系統服務要素融入到各級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決策當中,使其成為決策制定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四個階段目標:即加強知識庫建設、把生態系統服務要素融入到各級決策當中、加強對 MA 成果的宣傳與傳播,以及謀劃未來的全球生態系統評估[28]。
3.3制定國土資源管理規劃
國家森林土地和資源管理規劃建立了協調國家森林管理法律法規的框架,從森林層面闡明了未來的目標、達成目標需要的具體時間和需要衡量的標準、強制性標準和準則以及監測和評估要求。國有森林管理法要求每片森林都要進行森林規劃,且至少每15年修改一次。從1976年國家森林管理法頒布至今,美國林務局頒布了1982版,2000版以及2012版三個版本的森林計劃準則[29]。2015年1月30日,經過長達兩年的公眾意見反饋,美國林務局發布了國家森林系統土地管理規劃的2012版最終規劃準則。與1982版不同,2012版創建了一個使森林服務滿足現代和未來需求的自適應框架,并將關于科學、土地管理以及所有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新認識納入其中[30]。美國林務局每年準備大約100份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草案),5 200份環境評估報告,以及9 800份分類排除(categorical exclusions,CEs)的報告[8],通過修訂國土資源管理規劃進程,使其與生態系統管理方法更加緊密地保持一致。擬定的修訂版規劃預測了多重尺度、生態系統動態、以及州、政府和公眾之間的合作問題[30]。
安徽農業科學2015年
3.4進行全國范圍內的森林清查和監控
美國的森林資源清查與分析開始于1928 年,平均周期為10 年[31]。20 世紀90 年代開始,開展了森林健康調查,用于監測和評價森林健康狀況和森林發展的可持續性[32]。1996年,美國清查和監控研究所(Inventory and Monitoring Institute,IMI)獲得赦許,為戰略清單提供標準化的協議、監測和評價工作,為交流中心的活動進行服務,以及提供技術援助等。森林資源清查和監控包括綜合清查和土地管理計劃監測。IMI希望通過便捷地收集和管理國家、區域和國家森林中科學可靠的資源信息,來促進國家森林規劃的發展。1998年,美國提出一個新體系,綜合了美國的森林資源清查與分析(Forest Inventory and Analysis,FIA)與森林健康監測(Forest Health Monitoring,FHM),即森林資源清查與監測體系(Forest Inventory and Monitoring,FIM )。經過5年的調整和過渡,美國的森林資源清查于2003年開始全面采用新的設計,清查項目分執行、管理和技術三個層次小組的組織監管,全國各林業相關部門通過協作,共同完成對森林資源與森林健康的清查與監測[33-34]。目前,美國林務局發布了2014年版的最新FIA年度報告,相比以往的報告,2014年的FIA計劃繼續尋求能準確反映在50個州實現年度調查項目進展的措施[35]。
3.5實施國家政策推動2008年7月,美國頒布最新版國家環境政策法,鼓勵公眾在該規劃的全過程中都能參與項目的規劃和分析,而不僅僅參與規劃早期的制定范圍階段和后期的收集環境評估報告和環境影響報告及草案的公眾評論階段[36]。最新版國家環境政策法主要有兩方面的創新。一是將環境質量委員會的指導備忘錄納入森林服務程序中,闡明了過去需要納入累積效應分析中進行考慮的行為,說明了如何記錄在環境評估報告中考慮的備選方案,認識到森林服務有時需要立即做出緊急反應;二是使國家環境政策法的程序和文件與自然資源決策制定保持一致,詳述了聯邦行為需遵循該法的情況,并提供在緊急情況下的替代程序,允許“適應性管理”的方案和備選方案,以便森林服務決策可以對自然資源管理的不確定性做出回應,允許負責人在分析進程中修改擬議的行動或替代方案,但要求分析必須是合作進行且清晰明確,并對該分析進行相應的妥善記錄。該項法律的頒布實施,促進了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進程,有利于跨學科的思考及合作,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環境法規之一。
4總結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在時間和空間上逐漸廣泛化,其跨部門間的合作趨勢及自然資源研究界對其普遍認同揭示了該管理模式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美國林務局使用了科學的管理設計,將相關法律法規配合新型戰略規劃。并通過生態監管研討會,試圖找出最先進的生態方法和資源管理經驗。
綜上所述,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成功的關鍵在于以下七個方面:第一,讓每個人都在生態系統管理中發揮作用,實現公眾參與管理、理解管理;第二,管理目標和策略必須適應森林的組成和配置;第三,在生態連續性中應用跨界思維;第四,管理者必須有更好的基于過程預測和綜合空間數據庫的決策工具;第五,生態完整性和森林價值觀必須在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量化和管理;第六,管理必須在更廣的空間和時間上進行計劃和評估;第七,未來的管理方案應基于對空間森林動態性能指標評估反饋的更好理解。總之,人們應該在森林環境條件和森林價值建立起有效連接,而不僅僅是實施相關的法規制度。毫無疑問,森林管理發展與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以及人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理解認識的不斷深入過程息息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及認識的不斷提高,未來森林管理將持續變化并設計出更好的管理模式,以實現更完善的森林管理。
參考文獻
[1] 林群,張守攻,江澤平,等.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研究概述[J].世界林業研究,2007,20(2):1-9.
[2] UNGER D G.The USDA Forest Service perspective on ecosystem Management[C]//Symposium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North eastern Area Association of State Foresters Meeting.Burlington,Virginia,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4:22-26.
[3] REICHMAN O J,PULLIAM H R.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J].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6,6(1):694-696.
[4] THOMAS J W.Forest service perspective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J].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6,6(3):703-705.
[5] THOMAS J W,HUKE S.The forest service approach to healthy ecosystems [J].Journal of forestry (USA),1996,94(8):14-18.
[6] CHRISTENSEN N L,BARTUSKA A M,BROWN J H,et al.The report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committee on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J].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6,6(3):665-691.
[7] KIMMINS J P.Oldgrowth forest:An ancient and stable sylvan equilibrium,or a relatively transitory ecosystem condition that offers people a visual and emotional feast answer it depends[J].The forestry chronicle,2003,79(3):429-440.
[8] WETTERBERG G,RISBRUDT C D.Ecosystem management in US national forests:Evolution of a paradigm [J].New Zealand forestry,1998,42(2):43-45.
[9] ANDERIES J M,JANSSEN M A,OSTROM E.A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robustnes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from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Ecology and society,2004,9(1):18.
[10] 孫頂強,尹潤生.西北林業計劃:美國國有森林經營的經驗與啟示[J].林業經濟,2006,28(2):75-80.
[11] MORRISSEY W A,ZINN J A,CORN M L.Ecosystem management:Federal agency activities[C].Washington,D.C:Library of Congres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1994:124.
[12] SEDJO R A.Toward an operational approach to public forest management [J].Journal of forestry (USA),1996,94(8):24-27.
[13] RISBRUDT C D.Forest policy analysismethodolog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Proceedings from four workshops held during 1991-1994 in the IUFRO working party S6.12.01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forest policies and programmes”[M].Joensuu:European forest Institute,1995:225-238.
[14] THOMAS J W.The forest service program for forest and rangeland resources:A longterm strategic plan[R].Washington,D.C.:USDA Forest Service,1995.
[15] BARNETTE K.Multiple purpose forests and the national forest system [J].New forests,1999,17(1):119-127.
[16] COLLIN R W.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Cleaning up americas act [M].Santa Barbara,CA: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6:36.
[17] CONGRESS U S.Forest and rangeland renewable resources planning Act[A].Public Law,1974:93-378.
[18] ELLEFSON P V,STIONE R N.US woodbased industry: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M].New York:Praeger,1984.
[19] 王小軍.基于農戶視角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觀評價與森林經營行為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20] 張小強.中美森林法比較及其對我國森林法修改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5,18(4):64-69.
[21] USDAForest Service.U.S.Forest Resource Facts and Historical Trends 1952-2007 [R].Washington,D.C.:USDAForest Service,2007:39-40
[22] THOMASJ W.FEMAT:Objectives,process,and options[J].Journal of forestry,1994,92(4):66-70.
[23] SZARO R C,SEXTON W T,MALONE C R.The emergence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as a tool for meeting people's needs and sustaining ecosystem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0(1):1-7.
[24] NONAKA E,SPIES T A.Historical range of variability in landscape structure:A simulation study in Oregon,USA[J].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5,15(5):1727-1746.
[25] LATRMOUILLE C,VALERIA O,HARVEY B D.Historical analysis of landscape change in the eastern boreal mixedwood:A case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cohortbased management[J].The forestry chronicle,2013,89(3):304-314.
[26] MA Secretariat.About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B/OL].[2015-04-10].http :// www.millenniumassessment.org/en/about/index.htm.
[27] 趙士洞,張永民.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的成就、貢獻和展望[J].地球科學進展,2006,21(9):895-902.
[28] 張永民,趙士洞.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的后續計劃: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全球戰略[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3):522-528.
[29] USDA Forest Service,Ecosystem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EMC) .National Forest Management Act (NFMA)/ Planning [EB/OL] . (2015-02-19)[2015-04-12].http://www.fs.fed.us/emc/nfma/index.htm.
[30] Ecosystem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EMC).How is the Final Planning Rule Different from the 1982 Rule Procedures? [R].Washington,D.C.:USDA-Forest Service,2015:1-2.
[31] SMITH W B,DARR D R.US forest resource facts and historical trends [M].Washington,D.C.:USDA Forest Servic,2004.
[32] 鄧成,梁志斌.國內外森林資源調查對比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2,41(5):12-17.
[33] BECHTOLD W A,PATTERSON P L.Forest Inventory and Analysis National Sample Design and Estimation Procedures (draft version4.0)[R].Washington,DC:USDA Forest Service,2002.
[34] 肖興威.中國森林資源淸査[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35] USDA Forest Service,National Office U.S.Forest Service.Forest Inventory and Analysis Fiscal Year 2014 Business Report [EB/OL].(2014-03-2) [2015-04-13].http://www.fia.fs.fed.us/library/bus-org-documents/docs/FIA_FY14_REPORT_DRAFT%20%20022615.pdf
[36] USDA Forest Service,Ecosystem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EMC) .Forest Service NEPA Procedures and Guidance [EB/OL].(2014-07-11) [2015-04-15].http://www.fs.fed.us/emc/nepa/nepa_procedures/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