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為了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開拓東盟鮮蘋果市場,探討中國鮮蘋果出口的優勢與不足,通過價格測算和貿易量分析,測算東盟主要鮮蘋果進口國的需求價格彈性和交叉價格彈性,針對東盟市場的進口特征,比較分析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東盟市場的優勢與不足。
關鍵詞鮮蘋果;東盟市場;需求價格彈性;交叉價格彈性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8-335-03
價格作為衡量一種商品市場競爭力的主要指標,是一國產業國際策略的出發點,也是政府對內產業升級改造的動力。簡言之,對價格的評價有利于在國際市場環境中對市場需求進行深度把握。筆者以馬歇爾的彈性理論作為理論基礎,采用需求彈性中的需求價格彈性和交叉價格彈性,通過數據測算,研究中國鮮蘋果在東盟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幫助中國蘋果出口企業清晰認識和明確定位東盟鮮蘋果市場。
1數據來源與說明
東盟鮮蘋果市場,各個國家的主要進口國都不一致,但大多主要來自中國、新西蘭、美國、法國 、智利、南非[1]。由于蘋果屬于溫帶水果的特性,而大多數東盟國家處于熱帶,這就使得80%的進口來源于東盟以外國家,外部貿易占到90%以上。所以,該研究選取以上5國和中國作為對比對象。研究數據為2000~2013年這6個國家同東盟市場之間的蘋果年度數據,共72組數據樣本。東盟市場蘋果進口額進口量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單價由進口額和進口量計算得來,進口變動量和單價變動量也由上述數據變動得來。
2中國與東盟市場主要國家價格分析與彈性測算
2.1價格比較分析
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數據計算得出出口單價,2000~2013年中國以及新西蘭、美國、法國、智利、南非等國在東盟市場上的蘋果價格走勢見圖1。
可以看到,雖然新西蘭的價格波動較大,但是這6個國家的價格趨勢相同。具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0~2005年,6國的蘋果價格在震蕩調整階段,其中起伏較大的有新西蘭和智利,分別在2001和2003年出現較低和較高價格。而美國鮮蘋果出口價格在2003年也出現了較大幅度上升,但是隨后回落。此階段美國價格處于“領頭雁”地位。第二階段為2005~2007年,價格走勢整體趨于穩定,幾乎沒有上升,價格保持在600美元/t。此階段領頭的排位分別為法國和新西蘭。第三階段從2008~2013年,6國發力攀升,價格在2013年達到最高值,新西蘭超越美國成為6國中蘋果出口價格最高者,價格高出美國23.8%。
從2000~2013年數據統計可以看出,中國的鮮蘋果出口價格在各國排位中,由最低排位上升到第三名或第四名。這說明,中國的蘋果產業已經開始轉型,在品質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60%集中在種植富士蘋果。而且,蘋果生產環節注重面向出口,完成了伊斯蘭國家的猶太認證,并嚴格按照不同用戶的需求進行訂單生產。東盟新市場的開發,特別是“早期收獲計劃”的實施,使得廣大果品企業的經營不再主要依賴歐美,而是探索東南亞市場,為整個鮮果行業發展帶來了動力。
2.2需求價格彈性測算與分析
需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化的百分比[2],計算公式為:
E=(ΔQM/QM)×(PM/ΔPM)(1)
需求量變化率對商品自身價格變化率反應程度的一種度量,當需求量變動百分數大于價格變動百分數,需求彈性系數大于1時,稱為需求富有彈性或高彈性;當需求彈性系數等于1時,稱為需求單一彈性;當需求彈性系數小于1時,稱為需求缺乏彈性或低彈性。對富有彈性的商品可以適當降低價格,這樣會增加銷售量,擴大份額;對于單位彈性的,可以采用靈活的方式,相機而動;對于缺乏彈性的商品,價格對需求量不敏感,可以適當提高價格以提高效益,但要在保證銷售量不下降的情況下實施。
利用公式(1),對東盟主要進口國家鮮蘋果需求價格彈性進行測算,結果見表1。東盟主要進口國家對新西蘭、美國、法國、智利、南非等國家鮮蘋果的需求彈性一直保持在1以下,說明東盟市場鮮蘋果進口價格的變動不會引起新西蘭等國蘋果出口量的減少,市場是缺乏彈性的。這不僅有東盟國家市場的原因,也包括出口國市場因素。這幾個國家不僅是出口大國,也是蘋果消費大國,而且它們的主要出口地在歐洲和美洲,所以出口也存在剛性,出口量不會受到出口地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
除了2010、2007和2005年,中國鮮蘋果出口價格彈性絕對值為0~屬于缺乏彈性。中國鮮蘋果出口價格彈性均值為0.179 6 (剔除了2003和2005年特殊數據),最小值出現在2006年,為-0.082 9,在2007年左右稍有上升,上升為2.446 9,但是之后又下降為0.111 0,在2013年下降到近3年的最低點0.303 3。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東盟市場不僅對中國的彈性很小,對其他國家也一樣,這說明東盟市場對價格不夠敏感,所以東盟市場價格上升時,中國對其出口量也不會上升很多。而且中國蘋果本身也存在質量不高,口味偏淡、香氣不濃郁等缺點,中國在歐盟由于地緣優勢產生的出口量,也容易被其他國家所吞噬。中國蘋果占據了中低端市場,但對高端市場仍然發力無門。
2000~2013年6國鮮蘋果出口東盟市場數量變化趨勢見圖2。從圖2可看出,中國鮮蘋果出口量的下降是不可回避的問題。雖然目標市場缺乏彈性,而產品價格穩步上升,本可以提高出口額,但是,出口量的下降,卻使得貿易額少量增長很少,特別是2011~2013年,分別增長8.98%、0.89%和10.87%。本應該憑借“早起收獲計劃”帶來新的出口增長量的中國蘋果,卻從2004年開始就逐年下降。結合之前的價格探討,中國具有地緣優勢,出口量較大是符合距離衰減原理的,與其他5國相比,即使出口數量下降也有其他國家的1.5倍左右。同時,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出口到東盟國家的鮮蘋果共40.4萬t,出口總金額4.5億美元,占中國蘋果總出口量的41.4%,占蘋果總出口額的46.9%。而其他5個國家出口量基本保持平穩,并沒有搶占中國的市場份額。而且,其他5國與中國蘋果主打目標客戶不同,它們主打高端客戶。例如新西蘭的愛妃蘋果,主打特殊口味,市場價6.61美元/kg,遠高于中國蘋果價格。
中國鮮蘋果出口東盟數量的下降,與中國家蘋果主產區
增產情況相矛盾,說明中國蘋果在東盟出現滯銷現象,而不是產
能不夠。2012年蒙陰、沂源、日照、煙臺均出現大量蘋果滯銷,果農損失很大,事后找尋原因,主要是出口訂單減少和蘋果扎堆上市。在全球經濟近幾年持續下滑中,即使是剛性消費的蘋果也減少了。對于豐收的年份,中國的果品中間商不愿進行深加工投資,而國外的普遍做法是滿足市場需求后,剩下的加工成果汁,推遲銷售。
該研究中東盟國家的數據不包含老撾和緬甸(在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中無數據),剩下的8個國家由于人均年收入并不平衡,目標市場層次很多。東盟國家是蘋果銷售的終端市場,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需求也日漸多樣化。比如富裕的國家文萊和新加坡,收入較高,對蘋果需求較高;而旅游業產值較高的國家馬來西亞、泰國,由于外國游客較多,同時也拉動了對國民對鮮蘋果的需求;剩下的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等4個國家都是新興市場國家,人均國民收入在逐年遞增,也拉動了鮮蘋果的內需。所以東盟國家對美國等國的高端蘋果,需求量增大;而對中國的中低端蘋果需求卻在遞減。
2.3交叉價格彈性測算與分析
交叉價格彈性指某種商品的供需量對其他相關替代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靈敏程度。計算方法為供需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另外商品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公式為:
Ec=(△Qx/Qx)/(△Py/Py)(2)
交叉彈性系數可以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它表明2種商品之間分別呈替代、不相關或互補關系。可替代程度愈高,交叉價格彈性愈大。對于國家進出口而言,制定價格時,就要考慮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影響。如果是替代品,彈性越大說明2國的競爭力越強,一國必須密切關注其他國的價格政策和商品發展趨勢,采取相應措施,否則會陷于被動地位[3]。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利用公式(2),對中國與東盟其他蘋果進口大國的交叉價格彈性進行了測算,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蘋果出口量對其他5國的價格交叉彈性絕對值大多小于少數年份較高。說明這5國蘋果價格對中國蘋果出口量無顯著影響。法國同中國的系數大多數為負數,反映出2 國的不同蘋果是互補品。法國從數據分析是替代關系,但是從蘋果本身而言卻不是。法國蘋果有很多種類,例如“pomme golden”和“pomme gala”,但都有一個特點——不甜,這也形成一種特殊的口味,所以與中國出口的“紅富士”蘋果形成互補。智利與中國的交叉價格彈性全部是正值,但也是小于說明兩者的關系是出口替代的,智利和新西蘭位于南半球,與中國山東的蘋果錯開豐收季節,具有季節替代的作用。新西蘭與中國的交叉價格彈性系數正負參半,形成了互補與替代交織的特色。南非與中國的交叉價格彈性系數在2001~2007年絕對值都是呈現大于1的狀態,說明南非蘋果價格對中國出口量有顯著影響,是互補關系。而2008~2013年系數絕對值除了2012年都小于說明影響不顯著。南非的蘋果種植業近年來發展較快,蘋果產業主要集中在西開普省的西南部,南非的夏季為12 月到翌年2月,冬季6~8 月,與中國季節相反。南非蘋果的采收期主要從3 月開始,而中國煙臺蘋果的采收期主要從8 月開始, 這就由季節差異形成了淡季差異。中國對南非果品市場,也存在進口,然后直接出口。南非的蘋果品種主要是“澳洲青蘋”、“金帥”、“嘎拉”、“元帥”系等,而“紅富士”卻很少。美國與中國水果的地域環境相似,從水果本身的特色來看,溫帶水果在東盟市場應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2000~2010年美國鮮蘋果出口價格一直高于中國,直到2011~2013年才出現持平或低于中國。從價格趨勢線分析,這只是美國蘋果價格的小幅波動,以后還有上揚勢頭。究其源頭,中國蘋果雖然已經完成合作社共同經營發展,但仍存在忽視質量,追求豐產,以及鮮果產業供應鏈不完整的特點,所以只能占領中低端市場。
3結論與建議
該研究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對中國和其他5國對東盟的蘋果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蘋果在東盟市場份額一直占據重要位置,但是出口量有顯著回落趨勢,出口價格增長較快。東盟是中國蘋果出口的主力市場,在中低端市場出口量較大,高端市場涉及很少。
(2)從各國的需求彈性可知,中國蘋果在東盟市場競爭不激烈。所以針對市場特性,可以提高市場價格拉動出口額增長,但是蘋果產品的需求剛性不及其他農產品,價格提升輻度要適當。
43卷28期張 丹中國鮮蘋果在東盟市場的價格競爭力研究
(3)中國蘋果在東盟還是具有競爭優勢。優勢體現在中國的蘋果產量規模、資源稟賦、成本價格。在產能方面,中國具有豐富的土地、氣候資源,多個省份是理想的蘋果出口基地。在成本方面,蘋果是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比重大的農產品,中國擁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成本低于其他國家,價格具有優勢。
綜合上述分析,為提高中國對東盟的鮮蘋果出口額,提出如下建議:不斷提高中國蘋果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在選種、育種環節就有意識地培育適合高端市場的產品,同時不放棄中低端市場,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細分市場進行銷售。穩定蘋果產出水平,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發生“谷賤傷農”的情況。完善出口方案以應對不同人群的消費習慣,加快果品企業的國際出口認證,減少綠色貿易壁壘等門檻問題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杜坤.中國蘋果出口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12-14.
[2] 好搜百科“需求價格彈性”詞條[EB/OL].[2015-08-01].http://baike.haosou.com/doc/5614855-5827465.html.
[3] 呂霜竹.中國蘋果出口歐盟市場競爭力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