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
一、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層動力
第一,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推動著我國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此后市場規律在文化產品的生產、分配和消費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中擊著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文化管理調控能力和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成為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必然方向。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參與市場競爭,使得單一公有制的文化資料所有制格局被打破,而市場主體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導致人們思想觀念、價值理念、倫理道德觀的多樣化,建立健全配套的文化法律法規體系,保障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成為時代的要求。
第二,社會體制的變革,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引領著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發展繁榮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建成的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不僅要求經濟物質生活的富裕,還要求實現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要求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的躍升。這將促使我國文化體制機制的革新和文化的發展繁榮。當前,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日益凸顯,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充分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政治體制、科技體制的改革推動著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政治體制改革中對相關政府部門職能權限和機構設置的調整直接影響著政府文化管理體制的變革和文化權益分配關系的變化,相應也會引起文化企事業單位及文化政策法規的調整。而科技體制機構的革新,進一步推動著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信息技術在改變我國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休閑娛樂、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的方式。這些變革必然促使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促使人們提高文化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以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變化。
二、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直接動力
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們從事文化創作生產活動的直接動力。19世紀德國經濟學家恩格爾研究發現,當一個家庭收入越少時,其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這一比重此后被稱為恩格爾系數。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由溫飽向小康的轉變,我國的恩格爾系數均值已經由改革開放之初的0.6下降到當前的0.4以下。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文化消費能力和鑒賞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受制于原有的思想觀念和文化體制機制的束縛,我國文化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務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未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高質量的原創性,文化精品還不多,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回應群眾的熱切期盼成為我國文化發展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也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直接動力。
當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大體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依靠發展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生產與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來實現:另一種是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需要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構建和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來解決。因此,要滿足兩類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以需求為牽引著力推進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文化領域就已經開始了自下而上的探索,現實的物質利益激勵調動起文化事業單位及其廣大文化工作者參與改革的積極性。黨的十六大以后,多項文化改革政策和決議的出臺強化了對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和規范,這時的改革已經變為自上而下的規劃與執行。當然,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動態發展的,在原有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總會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就使得文化生產力的提高和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長期不懈,永遠“在路上”。
三、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外部動力
第一,日韓等國文化戰略調整及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中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具有推動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后,文化的經濟效益及其產業功能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國家紛紛調整并確立本國的文化發展戰略,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激勵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如日本于1995年提出“文化立國”方略,1996年通過的《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標志著這一戰略的正式確立,而韓國則在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制定實施《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將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此之后,以日本動漫、游戲和韓國的電影、電視劇等為代表的文化產業迅猛發展,它們不但奪回了曾一度由歐美國家控制的國內文化市場,直至現在仍以“日流”“韓流”等形式在世界文化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國家通過文化產品的輸出和貿易,不僅使國民經濟獲得了新的發展引擎,幫助國家迅速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而且向世界傳播著其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彰顯著其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日韓等國在文化領域改革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給同屬儒家文化圈、同樣擁有豐富傳統文化遺產的中國帶來震撼,其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成為我們推動文化發展變革的重要參考,同時也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增速器。
第二,世界范圍內高新技術和文化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外部契機。當今世界,互聯網、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快速發展并迅速普及,為文化生產創新和傳播帶來革命性變革,為各種文化業態的變革創造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文化消費市場日趨繁榮,各國人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大幅增長,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更加明晰。面對巨大的世界文化消費市場,我們要著力鞏固和增強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就必須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推行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擴大國有文化資本的市場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面對國際文化市場的激烈競爭和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優勢,我們要鞏固國內文化市場、搶占國際文化市場,就必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產品競爭力的體制機制,培育具有較強實力與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及其企業集團,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成為文化產品競爭的優勢,將文化市場競爭的機遇與挑戰轉化為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動力。
第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外部威脅成為我們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加速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間的文化沖突更加凸顯,各國對民族文化的安全和發展更加重視。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在引進國外優秀文化產品的同時,一些消極腐朽負面的思想價值觀念也趁機進入國內,給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文化建設帶來消極影響。同時,西方敵對勢力不斷加強對我國文化領域的滲透,與我國爭奪包括網絡在內的各類媒體的話語權,使得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著嚴峻挑戰,鞏固和擴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陣地面臨諸多難題。正如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強調的那樣,“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我們要維護本國文化的安全、應對來自多方面的意識形態滲透,就必須著力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增強我國文化的整體實力與競爭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抵制外來文化的沖擊與影響,才能切實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彰顯中華民族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