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書海,擇其善者而讀,是每一位讀者夢寐以求的事情。而了解歷代名人的讀書方法,于我們大有裨益。
不求甚解法
這是晉代陶淵明的讀書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說的是讀書時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出入法
這是南宋學者陳善的讀書法。“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意思是開始讀書時要力求深入,讀后則要擺脫書本束縛。要讀活書而不要讀死書,要體會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實質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讀書要學會運用,并且要運用得靈活。
涵詠法
這是南宋學者陸九淵的讀書法。“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意思是讀書時對于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許看完下文后,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理解。
熟讀精思法
這是南宋學者朱熹的讀書法。“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意思是讀書要遵循記憶和思維相結合的原則,仔細地看清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還要對文章的語句、段落和篇章進行深入的思考。
不出門戶法
這是明代學者吳夢祥的讀書法。“古人讀書,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戶。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意思是讀書只要專心致志,痛下功夫,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最怕的是不能堅持,抓一陣就放松,這種情況必須克服。
涸澤而漁法
這是清代學者王盛鳴的讀書法。“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意思是讀書時先用目錄這個“漁網”在書海中全面地加以搜索,在同類著作中,辨別何者優,何者次;何者先讀,何者后讀。
自豎脊骨法
這是清代學者鄭板橋的讀書法。“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意思是不要讀死書,死讀書,讀書必須“有主張”,要“自出眼孔”“自豎脊骨”,萬不可“為古人所束縛”。
半學半撇法
這是清代學者鄭板橋的讀書法。“讀書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徒多徒爛耳。”主張“學一半,撇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耳”。最反對的是“以過目成誦為能”,認為“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往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于我何與也?”
泛讀法
這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的讀書法。泛讀就是博覽群書。魯迅曾言:“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淵博的學識就來自他的廣泛閱讀,他主張不要只看課內的書,也要看課外的書;不要只看本專業的書,也要看專業以外的書;不要只看一家之書,而要博采眾長。如小說《狂人日記》,正是因為有相關的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知識,我們才覺得狂人的形象真實可信。魯迅還主張不但要讀中國的好書,也要讀外國的好書,并且科學書籍也要多瀏覽,不要僅僅抱住目下流行的時髦書。除此之外,魯迅還主張不要只看自己同意的書,也要看自己不同意的書,甚至是敵人的書、壞書,做到“知己知彼”。
【陳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