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承受是沉重的,但沒有地基的承受,就無法建成高樓大廈;承受是苦澀的,但沒有河床的承受,就沒有河流的奔騰;當然承受也是幸福的,沒有父母對生活壓力的承受,就沒有兒女的幸福……
你對承受的理解或感受是怎樣的呢?請以“承受”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材料給我們列出了幾種對承受的理解和感受:沉重的,苦澀的,幸福的。這就告訴我們,“承受”是一種辯證的存在,既是苦澀的,也是幸福的。同時材料也說到了承受在生活中、人生中的必要性,承受與成功的關系。據此,考生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立意:
1.承受是什么。(1)承受是一種生活常態。痛苦、失敗、挫折、孤獨、疾病等都要承受,幸福、成功、掌聲、鮮花、榮譽等也要承受。(2)承受是生命的一種需要。(3)承受是生命的一種方式。(4)承受是人生命中最珍貴的品質。(5)承受是一種涵養,承受是一種修養,承受是一種瀟灑。(6)承受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偉大。
2.承受的結果。(1)承受了生命中的痛苦,才能走向成功。(2)承受了壓力,才能更有動力。(3)懂得承受,學會承受,就會活得更瀟灑,更偉大,也更有力量。
【佳作展示一】
承受讓成功之樹繁花盛開
□候雨萌
海子在《太陽和野花》中寫道:“答應我,忍住你的痛苦,一言不發,穿過整座城市。”于是,海子承受著孤獨寫出了動人的詩章;泰戈爾說:“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于是,泰戈爾承受著痛苦寫出了傳世的詩句。我們唯有承受住磨難與挫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高度,讓成功之樹繁花盛開。
承受是一種壓力。在承受的過程中,你會痛苦,會流淚,可有首歌唱過:“沒有流過血的手指,怎能彈出世間的絕響?”因此,承受住痛苦也是成功的秘訣。我們贊嘆于文木先生竟能寫就《儒林外史》這樣的巨著,卻不知道他一貧如洗,無筆無墨,環堵蕭然,無竹無月;我們膜拜梭羅創作出《瓦爾登湖》這樣的性靈之作,卻不知道他在與自己的心靈長期對話中承受著孤獨;我們也曾感嘆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表現的淡定從容,卻不知道他的身體早已被疾病折磨得千瘡百孔。他們忍住了、承受住了世間的種種苦難,終于在塵世間一躍而起,站在了我們只能仰望的高處。
承受雖然無法避免痛苦,但它同時也是幸福的。羅隱有詩句:“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自己承受了辛勞、繁忙而造福了他人,這不也是幸福的嗎?文革時期,畢淑敏主動請纓當了軍醫,到了一個常年見不到“綠色”的地方——阿里。在這里她承受著巨大的心靈和身體的痛苦,卻學會了直面死亡的本領,學會了即使大難來臨也淡然處之。而路遙先生,為創作《平凡的世界》,日日粗茶淡飯,甚至與老鼠為伴,拖著病重的身軀堅持創作,最終寫出了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他們無不用浸透血汗的經歷告訴我們,只要承受住困難,我們就會到達一個更高的境界,讓成功之樹繁花盛開。
張小嫻說過,這世間的愛沒有一種不是千轉百回的。我以為:這世間的成功沒有一種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承受了痛苦,經歷了挫折,我們才能愈磨愈堅,愈戰愈勇,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達到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因為承受,也唯有承受,才能讓我們的成功之樹繁花盛開,而在那之后我們將會看見一個更加光明與燦爛的天地!
內容:本文立意準確,緊扣承受與成功的關系來立意,確定觀點為“承受讓成功之樹繁花盛開”。文章緊扣這一觀點,層層深入,在論證中照應了文題材料內容。故本項評18分。
表達:文章語言流暢優美。文中恰當地運用了名人名言,彰顯了作者厚實的文學功底;而巧妙地運用排比句則給文章增添了文學色彩。故本項評20分。
發展等級:文章舉例囊括古今中外,無論是吳敬 梓、史鐵生、梭羅的事例,還是畢淑敏、路遙的自己的觀點事例,都緊緊扣住文章觀點進行論證,不僅豐富,而且恰當。故本項評19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18分+表達20分+發展等級19分=57分。
【佳作展示二】
承受是一種情懷
□王 欣
承受是譚嗣同赴死時的慷慨,承受是門羅在煩瑣生活之中對寫作的堅持,承受是父母每天早出晚歸的背影,承受是那“冷對千夫指”“甘為孺子牛”的探索——承受是一種情懷。
承受生活的苦難,可以為自己贏得成功。輪椅上的霍金,承受著身體的病痛,成為了思想上的巨人,遨游在浩瀚的宇宙中。或許他早已不只是在承受,而已走進了科學的海洋。他沒有在苦難的陰影下退縮,而是在承受痛苦之時擁有了更為偉大的情懷與自信!喬布斯承受被咬過的蘋果帶來的苦澀,也用這個蘋果創造了奇跡!司馬遷承受宮刑之辱,發憤著成《史記》,終得以死得“重于太山”。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終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承受,是面對苦難時堅忍不拔的情懷。
為心愛的人承受苦難,是人間最偉大的愛。19世紀俄國有一群被流放的“十二月黨人”,他們的妻子在可免受牽連之苦的情況下毅然選擇追隨丈夫到寒冷的西伯利亞。因心中滿是所愛之人,所以這些高貴的婦人們選擇了前往那荒僻而寒冷的西伯利亞,與丈夫一起受難。她們偉大的愛至今仍為人所稱贊。她們能承受著徹骨的寒風,皆因血液中淌著暖流。為心愛之人承受苦難,是一種追求愛的情懷。
為不相干的人承受苦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司機吳剛忍受著劇痛,在生命的最后時間里完成了客車的制動,保障了一車乘客的安全。他強忍鉆心的痛,手卻依然在工作,這是怎樣高尚的職業操守?其人雖已逝,但他為人承受苦難的高尚情懷卻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吳菊萍承受斷臂的痛苦,救下一個陌生的孩子。這樣的承受,亦是平凡人超脫私欲的大愛。
而那些思想界的先鋒,他們則以自己高度的責任感為社會承受苦難,追求社會的進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懷著光明之心在黑暗中前行的王陽明,不停進行思想斗爭的“俄國的鏡子”托爾斯泰,反思社會現狀與人性過失的巴金,他們為社會前進探索著,承受著思想上的巨大痛苦。在黑暗中他們是燈塔,在波濤中他們是航帆,他們用承受的情懷,洗滌著人性的污濁。
承受是一種情懷。它更堅忍,更有責任感。承受是一種愛的情懷,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定,在寒冬里驅走嚴寒,在混沌中認識自我。
承受是一種情懷,一種愛的情懷。
內容:本文以“承受是一種情懷”為中心論點,切合材料中“承受是什么”的角度。文章從個人、他人和社會分別進行了闡述,且一步步地深入,一層層地遞進,使文章思路清晰而有深度。文章運用了霍金、司馬遷、諸葛亮、俄國“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吳剛、范仲淹、王陽明等人的事例,涵蓋古今中外的各個領域的人物,材料極為豐富。故本項評20分。
表達:文章在事例論證的處理上非常得當,該詳處詳,該略處略,且論證得清晰,自然,有力。文章在結構上層層遞進,語言流暢,尤其是對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運用非常巧妙。故本項評18分。
發展等級:本文論證由個人上升到社會體現了作者思想的高度。而文章選擇的材料廣泛,體現了作者思維和視野的廣度。故本項評19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20分+表達18分+發展等級19分=57分。
【同步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許你只是一滴雨露,但你怎能忘卻自己滋潤的一棵干枯小草快慰的歡笑?也許你只是一抹陽光,但你怎能忘卻你撥開陰霾天空時人們眼中希冀的眼神?生活是一首樂曲,如果沒有你我敲擊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音符,又如何能奏出優美的旋律?
請以“我也是生活的主角”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本文題可以從兩方面構思,一是寫出成為主角的過程。在集體這個舞臺上,可以說是“高手如云”,有智慧你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有特長你才會成為舞臺上的主角,有人緣你才會成為朋友中的主角。如果你是一個默默無聞而又想脫穎而出的人,自然得學會忍受嘲諷與尷尬,經受痛苦與煎熬。而對這其中曲折的經歷的敘述正是文章出彩的關鍵。二是寫出成為主角后的感受。追求的過程也許飽含苦楚,成功的幸福卻滿是甜蜜。考生要寫出這種感受,就得注意運用描寫。考生可以用細膩的心理描寫展示成長之后的快樂,也可以借精彩的景物描寫抒發內心的情感。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豐子愷在《靜觀人生》里有一段關于羊的描寫:
有一回我畫一個人牽兩只羊,畫了兩根繩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繩子只要畫一根。牽了一只羊,后面的都會跟來。”我恍悟自己閱歷太少。后來留心觀察,果然看見:前頭牽了一只羊走,后面數十只羊都會跟去。即使走向屠場,沒有一只羊肯離群眾而另覓生路的。
根據材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積累,以“跟隨”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考生審題時應注意材料中所說的“羊群效應”“從眾效應”。材料對這種“跟隨”的行為帶有明顯的批評、否定的感情傾向。基于此,本文題最恰當的立意應該是從羊的這種跟隨習性聯想到社會生活中的“盲目跟隨”現象。考生可據此立意為:盲目的悲哀;莫做盲目跟隨的羊;拒絕盲從,學會思考;做事要有自己的判斷;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做一株會思想的葦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