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簡介】
遲子建,1964年生于黑龍江最北方的小村“北極”。1983年開始小說創作,1986年因發表中篇小說《北極村童話》而成名。短篇小說《親親土豆》獲首屆魯迅文學獎,《清水洗塵》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遲子建的作品多以山村生活為題材,感情細膩又不乏豪爽之氣,從不矯揉造作。創作風格樸實大方,簡練凝重,文筆流暢,語氣舒緩平穩,不張揚,不拖泥帶水。其小說帶有散文化風格,散文更是以細膩、清新、質樸見長。她常常借物喻人,抒發自己的情懷。她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追問、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人與社會的解讀,給我們許多有益的人生啟迪。
高考語文閱讀題多次選用了她的散文,如2007年高考語文廣東卷選用了《泥濘》,2008年高考語文重慶卷選用了《時間怎樣地行走》,2010年高考語文天津卷選用了《寒冷的高緯度——我的夢開始的地方》。
木器時代
□遲子建
木碗透出的茶香氣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這是外祖父撂在窗臺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織網,家族的年輕女人則用木質的梳子挽起高高的發髻。狗、豬和雞守著它們的木質食槽吃東西。這時候我躺在木質的搖籃里咿咿呀呀地叫著,口水弄濕了脖子,還不時伸出手去拍搖籃的側面,那上面畫著荷花和鴛鴦的圖案。大人們到江上去捕魚,將捕到的魚放到木盆里,然后回來用它燉湯,用木勺子哧溜哧溜地品嘗著美味。
我爬出木質搖籃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質的。炕沿上放著老人們的煙袋鍋,煙袋桿也是木質的。我撫摩著煙袋桿,然后仰起頭看著頭頂的房梁,圓木上吊著一塊避邪的紅布。夏天了,我剛學會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態惹得院中的小動物圍觀。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時狗就上來用舌頭舔我的淚痕,而壞蛋的雞則趁機啄我的鞋底,因為那上面附著蟲子的殘尸。菜園的木柵欄像睫毛的倒影一樣美麗。黃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時,大人們就把木桿插在壟臺上,讓它們張著嘴向上并且親吻天光。傍晚的火燒云團團堆涌在西邊天空時,家家戶戶的場院里就擺上了木桌和方凳,人們坐下來圍著桌子用木筷吃飯,談論莊稼、天氣和生育。待到火燒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蚋蜂擁而來,人們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覺去。人們在夢中見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著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閃閃發光。
我看見了樹,秋天的樹。它們的葉子已經被風霜染成金紅和鵝黃色。凋零的樹葉四處飛舞著,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卻仍然又回到樹下,還有的落到了我的頭頂,大概想與我枕著同一個枕頭說夢話。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柵欄、搖籃,等等,均出自于這一棵棵樹的身上。當我們需要它們時,就切斷它們的咽喉,使它們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聲因為人類欲望的膨脹從來就沒有止息過。樹本來是把自己的滄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可我們為了利用它的花紋卻把它攔腰斬斷,并且虛偽地數著它的年輪贊美它的無私。木紋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語言和立場。
我走在木橋上看兩岸的流水。這時一隊送葬的隊伍過來了。人們撒著紙錢,抬著顯赫的紅棺材。木為人的成長做了搖籃的材料后,又為他們歸隱黃土做了永恒的棲息之地。陽光照著人們平靜的臉,仿佛照著一尊尊木刻。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環繞著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是這樣選擇了他們的歸宿。當木橋因為流水天長日久的沖刷變朽時,我明白了,木是有血肉的。因為只有血肉才會軟化。朽掉的木橋癱在水里,流水依舊淙淙。我站在此岸,望著蒼茫的彼岸,白霧使河水有了飛翔之感。朽了的木橋漸漸地幻化成藻類的植物,而流水它依舊淙淙。我憶起了琴聲,父親生前拉出的琴聲。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質的,手風琴的琴鍵也是木質的,它們發出或者凄艷或者熱烈的聲音。木是多么溫和呀,它與人合奏著歲月與心靈之音。
我們依賴著木器生長和休息,也依賴著它遠行。火車道的枕木是它鋪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劃著木船在河上行走,槳聲清幽地掠過岸上的林帶,我們看到樹木蓊郁地生長,夕照使其仿佛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的圣殿。它無可爭議地成為人世間最迷人的風景。
人類伴隨著木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樹木與人一樣代代相傳,所以木器時代會永遠持續下去,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終都會上了墓碑。當木質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時,不朽的雨會從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輩栽種的小樹獲得滋潤。你靜靜地在地下聽樹木生長的聲音吧。
(選自《老手工·老器物》,有刪改)
文章的主旨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木器,人類伴隨著木器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樹木與人一樣代代相傳,所以木器時代會永遠持續下去。文章以“木器時代”為題,使主題表達更為明確,更有深度。
1.第五自然段中畫橫線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三自然段用一整段寫“樹”,請談談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3.本文前三自然段采用的視角是兒童視角,請結合文本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雪山的長夜
□遲子建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風景。
以往賞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過被月光朗照得熒光閃閃的春水;夏夜,我望過一疊又一疊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現的黝藍的剪影;秋夜,我曾見過河岸的柳樹在月光中被風吹得狂舞的姿態。只有冬季,我記不起在夜晚看過風景。也難怪,春夏秋三季,窗戶能夠打開,所以春夜望春水時,能聽見鳥的鳴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時,能聞到堤壩下盛開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風中的柳樹時,發絲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愛撫,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綹頭發,從我的頭頂傾瀉而下,柔順光亮極了。而到了寒風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啞巴一樣暮氣沉沉地緊閉著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氣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沒什么可看的了。
雪山東側的那簇燈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時許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戰,歇息去了,而南側的那簇燈火仍如白蓮一樣盛開著。我盯著那燈火,就像注視著摯愛的人的眼睛一樣,以往歸鄉,我在小路上散步總是有愛人陪伴的。夏季時,我走著走著要停下腳步,不是發現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紅的野花給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會立刻丟進嘴里。愛人笑我是個“野丫頭”。有時蚊子鬧得兇狂,我就順手在路邊折一根柳枝,用它驅趕蚊子。而折柳枝時,手指會彌漫著柳枝碧綠而清香的汁液。那時我覺得所有的風景都是那么優美,恬靜,給人一種甜蜜、溫馨的感覺。可自從愛人因車禍而永久地離開了我,我再望風景時,那種溫暖和詩意的感覺蕩然無存。當我孤獨一人走在小路上時,我是多么想問一問故鄉的路啊:你為什么不動聲色地化成了一條繩索,在我毫無知覺的時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為什么在我感覺最幸福的時候化成了一支毒劍,射中了我愛人的那顆年輕的心?青山不語,河水亦無言,大自然容顏依舊,只是我的心已蒼涼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貪戀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現在似乎連看風景的勇氣都沒有了。
我很慶幸在這個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對窗外的風景了。凌晨兩點多,南側雪山的燈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沒有因為燈火的離去而黯淡,相反,它們在星光下顯得更加的挺拔和光華。當你的眼睛適應了真正的黑暗后,你會發現黑暗本身也是一種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覺得它們當中的哪一顆都可以做我身邊的一盞永久的神燈。而先前還如花一樣盛開的人間燈火,它們就像我愛人的那雙眼睛一樣,會在我為之無限陶醉時,不說告別,就抽身離去。雪山沐浴著燦爛的星光,煥發出一種孤寂之美。那隱隱發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淺淺的笑影一樣,溫存可愛。凌晨四時許,星光稀疏了,而天卻因為黎明將至呈現著一股深藍的色調,雪山顯得愈發的壯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時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氣勢和獨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頭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這牛身上的一只飛蠅?
我還記得1998年河水暴漲之時,每至黃昏,河岸都有濃濃的晚霧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見愛人從小路上歸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霧,而他就像霧中的一棵柳樹。那一瞬間,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覺得這幻象一樣的霧似乎把愛人也虛幻化了,他在霧中仿佛已不存在。現在想來。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間的迷霧,它說來就來,說去就去。它能劫走愛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視的地方,我的靈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謝這個失眠的長夜,它又給予了我看風景的勇氣。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隱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遙遙相伴。那月半殘著,但它姿態裊娜,就像躍出水面的一條金魚。而那顆明亮的啟明星,是上帝擺在我們頭頂的黑夜盡頭的最后一盞燈,即使它最后熄滅了,也是熄滅在光明中。
(選自《遲子建散文》,有刪改)
本文有對自然之美的熱愛,有對愛人的無限追思,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情感含量大。文章后半部分則表達了對生命和文化的思考,文化思想含量大。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對風景的態度有哪些變化?其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馴 鹿
□遲子建
據說在勒拿河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放養馴鹿。那里森林茂盛,被我們稱作“恩克”和“拉沃可塔”的苔蘚、石蕊遍布,為馴鹿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那時的馴鹿被叫作“索格召”,而現在我們叫它“奧榮”。它有著馬一樣的頭,鹿一樣的角,驢一樣的身軀和牛一樣的蹄子。似馬非馬,似鹿非鹿,似驢非驢,似牛非牛,所以漢族人叫它“四不像”。我覺得它身上既有馬頭的威武、鹿角的美麗,又有驢身的健壯和牛蹄的強勁。過去的馴鹿主要是灰色和褐色,現在卻有多種顏色:灰褐色、灰黑色、白色和花色等。而我最喜歡白色的,白色的馴鹿在我眼中就是飄在大地上的云朵。
我從來沒有見過哪種動物會像馴鹿這樣性情溫順而富有耐力,它們雖然個頭大,但非常靈活。負載著很重的東西穿山林,越沼澤,對它們來說是那么的輕松。它渾身是寶,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是安達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貴藥材,可換來我們的生活用品。鹿奶是清晨時流入我們身體的最甘甜的清泉。行獵時,它們是獵人的好幫手,只要你把打到的獵物放到它身上,它就會獨自把它們安全運到營地。搬遷時,它們不僅負載著我們那些吃的和用的東西,婦女、孩子以及年老體弱的人還要騎乘它。而它卻不需要人過多地供應。它們總是自己尋找食物,森林就是它們的糧倉。除了吃苔蘚和石蕊外,春季它們也吃青草、草間荊以及白頭翁等。夏季呢,它們也啃樺樹和柳樹的葉子。到了秋天,鮮美的林間蘑菇是它們最愛吃的東西。它們吃東西很愛惜,它們從草地走過,是一邊行走一邊輕輕啃著青草的,所以那草地總是毫發未損的樣子,該綠還是綠的。它們吃樺樹和柳樹的葉子,也是啃幾口就離開,那樹依然枝葉茂盛。它們夏季渴了喝河水,冬季則吃雪。只要你在它們的頸下拴上鈴鐺,它們走到哪里你都不用擔心,狼會被那響聲嚇走,而你會從風兒送來的鹿鈴聲中,知道它們在哪里。
馴鹿一定是神賜予我們的,沒有它們,就沒有我們。雖然它曾經帶走了我的親人,但我還是那么愛它。看不到它們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陽,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樣,會讓人在心底發出嘆息的。
(選自《額爾古納河右岸》)
文章選自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第一章。這段關于馴鹿的描寫以及其對“我”一族的巨大作用的表述,不僅奠定了全小說的情感基調,也為全文情節的發展埋下線索和伏筆。選文文字感情細膩卻簡練凝重。
1.概括馴鹿的特點。
2.作者是如何刻畫馴鹿的形象的?